對於加州伯克利大學大二學生郭夢龍(Menglong Guo)而言,5 月 31 日是特別的一天。當天早上,他作為第一作者即將在「Grippers and Other End-Effectors」上進行 ICRA 2017 的 workshop 分享。
隨著五月的尾聲到來,ICRA 2017 的 workshop/tutorial 環節已經進入第三天,在穿插主題演講的同時,依然有數十個細分領域的學術分享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雷鋒網前兩天和郭夢龍交流時,他也表示議程非常多,是一個了解和學習的好機會。而今天的他,即將作為別人口中的「分享者」,又會是怎樣的一種體驗呢?
當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來到現場時,身著一身西裝的郭夢龍正在調試展示所用的 PPT。當筆者問起他是否緊張時,他有點羞澀地回答「有一點兒」。
由於時間緊湊,為了加快進度,現場的展示分為兩個講臺,在第一位講者在臺上進行演講時,下一位講者就會呆在另一邊的講臺上提前準備。
郭夢龍正在臺上聆聽上一位講者的分享
郭夢龍從小在加拿大和美國長大,因此先前和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交流的時候,他的普通話說得並不標準,但在 workshop 的時候,他用非常流利的英語充滿自信地分享了他所做的研究工作——《基於魯棒抓取的平行機械爪尖設計》。
目前平行機械爪被認為是比較常用的一種設計方案,比起五指機械爪所涉及的複雜算法,只有兩個呈平行狀態的「手指」便成了郭夢龍團隊所研究的主要方向。
團隊從全球 3D 設計與工程軟體巨頭歐特克開發的 3D 設計平臺 Dreamcatcher 中獲得靈感,這一平臺能夠基於輸入的相關參數自動提出設計方案。
他們的目標工作主要是實現三個方面:
團隊做了 37 個不同形態的 gripper(機械爪尖,或稱夾子),並逐一對 8 個不同的物體進行了共計 1377 次的抓取。
如果能夠成功抓取物體,並在數次晃動後不掉落,那麼團隊會記為「成功」;而失敗情況分為「drop」(掉落)、「slip」(滑落)及「Cage」(在此可理解為卡住)三種情況。
最終,團隊確定了能獲取最佳抓取效果的機械爪尺寸(如下圖所示):
而作為對比,團隊採用了另外三種機械爪尖做了同樣的 80 次實驗對比,如圖所示,他們團隊的實驗效果明顯優於其他機械爪尖的抓取效果。
也正是因為出色的抓取效果,郭夢龍團隊的論文也得以受邀在今年的 ICRA 上面進行演講,這也是郭夢龍的首次「海外學術會議徵戰」。
而在討論環節中,郭夢龍經常被問到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會選擇從硬體層面入手改善機械爪」,而這也和他個人的研究方向有關。郭夢龍從事的研究和製造比較相關,他認為從算法層面提高機械爪抓取效果一來已經被研究得很多,二來也與他偏硬體的研究方向不太契合,因此採取了這種另闢蹊徑的方式進行嘗試。
團隊所做的主要貢獻在於三個方面:
郭夢龍表示,未來將繼續優化該工作,將其應用到更多的機械臂上,並且還要加入力傳感和隨機抓取的新元素進行試驗。
在 ICRA 已經呆了三天,郭夢龍表示由於細分領域太多,確實有很多東西需要了解和學習,「在抓取的那個 workshop 上,其他團隊的工作其實做得都還不錯,大家在相互討論的時候也是一個提升的機會。」
學術會議的研討環節一直以來都以深度和細度著稱,如果你更傾向宏觀地了解各個領域都有怎樣的前沿動態,今年 7 月 7 日在深圳舉行的 CCF-GAIR 大會將會是你最佳的選擇。目前六折早鳥票正在限量銷售,還不趕快行動?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