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參加海外學術會議的UC伯克利學生,參加workshop的論文長啥樣?|...

2020-12-11 雷鋒網

對於加州伯克利大學大二學生郭夢龍(Menglong Guo)而言,5 月 31 日是特別的一天。當天早上,他作為第一作者即將在「Grippers and Other End-Effectors」上進行 ICRA 2017 的 workshop 分享。

隨著五月的尾聲到來,ICRA 2017 的 workshop/tutorial 環節已經進入第三天,在穿插主題演講的同時,依然有數十個細分領域的學術分享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雷鋒網前兩天和郭夢龍交流時,他也表示議程非常多,是一個了解和學習的好機會。而今天的他,即將作為別人口中的「分享者」,又會是怎樣的一種體驗呢?

當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來到現場時,身著一身西裝的郭夢龍正在調試展示所用的 PPT。當筆者問起他是否緊張時,他有點羞澀地回答「有一點兒」。

由於時間緊湊,為了加快進度,現場的展示分為兩個講臺,在第一位講者在臺上進行演講時,下一位講者就會呆在另一邊的講臺上提前準備。

郭夢龍正在臺上聆聽上一位講者的分享

郭夢龍從小在加拿大和美國長大,因此先前和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交流的時候,他的普通話說得並不標準,但在 workshop 的時候,他用非常流利的英語充滿自信地分享了他所做的研究工作——《基於魯棒抓取的平行機械爪尖設計》。

目前平行機械爪被認為是比較常用的一種設計方案,比起五指機械爪所涉及的複雜算法,只有兩個呈平行狀態的「手指」便成了郭夢龍團隊所研究的主要方向。

團隊從全球 3D 設計與工程軟體巨頭歐特克開發的 3D 設計平臺 Dreamcatcher 中獲得靈感,這一平臺能夠基於輸入的相關參數自動提出設計方案。

他們的目標工作主要是實現三個方面:

團隊做了 37 個不同形態的 gripper(機械爪尖,或稱夾子),並逐一對 8 個不同的物體進行了共計 1377 次的抓取。

如果能夠成功抓取物體,並在數次晃動後不掉落,那麼團隊會記為「成功」;而失敗情況分為「drop」(掉落)、「slip」(滑落)及「Cage」(在此可理解為卡住)三種情況。

最終,團隊確定了能獲取最佳抓取效果的機械爪尺寸(如下圖所示):

而作為對比,團隊採用了另外三種機械爪尖做了同樣的 80 次實驗對比,如圖所示,他們團隊的實驗效果明顯優於其他機械爪尖的抓取效果。

也正是因為出色的抓取效果,郭夢龍團隊的論文也得以受邀在今年的 ICRA 上面進行演講,這也是郭夢龍的首次「海外學術會議徵戰」。

而在討論環節中,郭夢龍經常被問到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會選擇從硬體層面入手改善機械爪」,而這也和他個人的研究方向有關。郭夢龍從事的研究和製造比較相關,他認為從算法層面提高機械爪抓取效果一來已經被研究得很多,二來也與他偏硬體的研究方向不太契合,因此採取了這種另闢蹊徑的方式進行嘗試。

團隊所做的主要貢獻在於三個方面:

郭夢龍表示,未來將繼續優化該工作,將其應用到更多的機械臂上,並且還要加入力傳感和隨機抓取的新元素進行試驗。

在 ICRA 已經呆了三天,郭夢龍表示由於細分領域太多,確實有很多東西需要了解和學習,「在抓取的那個 workshop 上,其他團隊的工作其實做得都還不錯,大家在相互討論的時候也是一個提升的機會。」

學術會議的研討環節一直以來都以深度和細度著稱,如果你更傾向宏觀地了解各個領域都有怎樣的前沿動態,今年 7 月 7 日在深圳舉行的 CCF-GAIR 大會將會是你最佳的選擇。目前六折早鳥票正在限量銷售,還不趕快行動?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參加workshop的論文長啥樣?
    對於加州伯克利大學大二學生郭夢龍(Menglong Guo)而言,5 月 31 日是特別的一天。當天早上,他作為第一作者即將在「Grippers and Other End-Effectors」上進行 ICRA 2017 的 workshop 分享。
  • AAAI阿里巴巴將舉辦workshop 詳解全球學術合作計劃
    AAAI阿里巴巴將舉辦workshop 詳解全球學術合作計劃 第 32 屆人工智慧學術會議AAAI將於 2018 年 2 月 2 日- 7 日在美國紐奧良舉行,在本屆會議上
  • 15位馬雲鄉村校長夏威夷訪學,首次參加國外學術會議
    從中國貴州黔西南州普安縣興中鎮到美國夏威夷州檀香山,李正高歷時20餘小時,他除了參加在夏威夷時間11月7-9日舉辦的「2018未來學校大會」外,還有四天時間在夏威夷參訪。像李正高一樣到夏威夷訪學的還有其他14位鄉村校長,他們均是首屆「馬雲鄉村校長計劃」的獲獎校長。
  • 對初次參加國外學術會議的人有哪些建議
    選擇合適的學術會議 參加學術會議目的是為了交流,如果沒有給你地方展示學術成果的會議,去了也沒用,因此在學術會議選擇上要選擇有偏向成果展示的會議。 如果你沒有方向,可以尋求導師幫助,聽取意見。 初次參加學術會議,選擇能夠頻繁發言的小型學術會議,能提高社交能力,鍛鍊自我。
  • 如何從參加學術會議獲得最大收穫?
    因此,為了幫助您制定成功的會議體驗策略,邀請處於不同職業階段的科學家分享他們參加學術會議的技巧和方法。為了簡潔和清晰起見,他們的答覆經過了一些編輯。採訪提綱你為什麼去參加學術會議?你如何決定去參加哪些會議?
  • ACM計算經濟學會議現場速報:偏理論的學術會議,如今開始擁抱應用...
    ,是計算經濟學領域最權威的學術會議,由 ACM 特殊興趣學組 SIGecon 於 1999 年主辦,至今已經走過了 18 年。「以前(EC)是一個偏理論的會議,而現在很多研究者開始強調把這些理論應用於實際當中去。」而在本次會議中,社會議題也受到了越來越高的關注。徐海峰發現,ACM EC 組織了第一屆的「mechanism design for social good」workshop(MD4SG '17),論文的主要內容顧名思義,即分析在有限的公共資源條件下,政府如何設置合適的機制進行分配。
  • 山東大學副校長樊麗明教授等赴臺參加學術會議
    樊麗明副校長和李文副教授與來自祖國大陸財政部科研所、稅務總局科研所、中國人民大學、廈門大學、中央財政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山大學、東北財經大學等研究單位的學者一起參加了「2005年海峽兩岸租稅研討會」,並在會上發表了《中國大陸工業化進程中的稅制綠化》的論文。
  • 周末,我打開《逆水寒》參加了一場AI學術會議
    據介紹,大會使用的沉浸式會議系統,由網易伏羲實驗室全球首創,使用了雲遊戲等六項專利技術。在遊戲中開會體驗到底好不好?虛擬世界中舉辦大型學術會議,運用了哪些技術?沉浸式會議又有怎樣的商業價值和未來前景?煙花綻放,孔明燈升起。圍觀了4天後,終於能好好聊聊,這場300多位全球AI專家參加的沉浸式學術會議,和它背後的商業價值。
  • 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有什麼注意事項?
    參加國際的學術會議其實就是一個很好的開拓自己眼界的好機會,但是有很多人會覺得自身英語不好,交流不便等等問題。至於參加國外的學術會議需要注意哪些地方,以下是總結的四點注意事項: 了解會議 一般好的學術會議都不是首次舉辦的,往往都會形成自己的傳統,如隔一段時間開一次。所以,參會前可以先去了解前幾次的會議情況、規模、形式和檔次等等。
  • 美國大學錄取黑潮流:UC伯克利錄取核心變化 2020屆學生收穫30年來最深膚色
    SNN 名為「多元化」實為族裔偏愛和逆向歧視的大學錄取黑潮流中,UCSF、UCI處於領跑位置.前文:看今年UCSF醫學院錄取比例;看UCI啟動黑人繁榮計劃」,但在向左的路上UC伯克利啥事也不落後
  • ICML 2019全紀錄:論文解讀、workshop討論、核心知識都在這裡了
    這份筆記來自布朗大學博士David Abel,他整理了6月10日-6月14日五天ICML會議的精華內容,包含大牛發言、重要的定義公式、重點PPT,還有學術會議中最精彩的問答環節整理,總共涵蓋95篇論文。
  • 計軟學院學術論文被「智能推薦」領域頂級國際學術期刊和會議錄用
    近日,計算機與軟體學院劉杜鋼(Dugang Liu,博士生,2019級)、陳憲聰(Xiancong Chen,碩士生,2018級)、黎琳(Lin Li,碩士生,2020屆)和林晶(Jing Lin,碩士生,2018級)參與合作完成的三篇學術論文被「智能推薦」領域的頂級國際學術期刊和會議錄用(發表)。指導老師為:明仲教授,潘微科副教授。
  • 武漢紡織大學管院學院研究生暑期積極參加國內外高水平學術會議
    為響應學校「雙一流」建設號召,管理學院高度重視研究生學術能力提升,積極支持學生走出去,提升學院及學科影響力。暑假期間,管理學院師生積極參加國內外高水平學術會議,活躍在各大論壇會議,參會聆聽、發表學術見解並受到了同行專家的一致好評和認可。 7月5日,武漢電子商務國際會議召開。
  • 東北亞研究院代表團赴韓參加學術會議
    應韓國慶熙大學、東國大學的邀請,4月24日至28日,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代表團訪問了慶熙大學及東國大學,並參加了學術會議。在由韓國東國大學北韓研究所舉辦的「金正恩體制出臺與朝鮮的對外關係」國際學術會議上,與會代表就朝鮮半島局勢、南北關係、朝鮮與周邊國家關係、中國對朝鮮半島問題的作用等展開研討。
  • 怎麼發表國際學術會議論文
    1、國際會議一般都是由主辦方的主辦國發出邀請函,等確定了主題後,然後就是圍繞主題內容展開有關的學術交流。如果是個人想要參加這一次的學術會議,那麼就需要通過聯繫國內組織人員去申請,如果得到許可後,再進入下一步的工作,凡是得到學術會議的許可一般都會收到兩到三次的通知函。
  • 2019 年,你參加了哪些 AI 學術頂會?
    如幾乎所有的國際學術頂會一樣,ACL2019 的論文數量也大幅增長,今年論文投稿數為 2905 篇,接受論文數為 660 篇論文,其中 447 篇長論文、213 篇短論文,總接受率為 22.7%。而華人在 ACL2019 上的獲獎表現非常出色,今年共評選出 8 篇最佳論文,包含 1 篇最佳長論文、 1 篇最佳短論文、1 篇傑出論文、1 篇最佳 Demo 論文。
  • UC伯克利拿下EMNLP最佳論文,復旦黃萱菁當選下一屆程序主席
    其中最佳論文獎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David Gaddy、Dan Klein兩人獲得,愛丁堡大學華人博士生 Yanpeng Zhao 獲得了最佳論文榮譽提名獎(共4篇)。另外,本屆大會的最佳 Demo 獎由大家所熟知的 Hugging Face 團隊摘得。
  • (不)合格的博士論文長啥樣?
    我在兩年前開始有資格指導博士生,去年開始招生,但是對於如何做好博士論文,還是處於一個不斷摸索的過程。這段時間我在密集參加公共管理學科博士論文的開題、預答辯和答辯,對於博士論文長啥樣、博士論文有什麼通病和如何寫好一篇博士論文等問題,又有了新的認識。
  • 好未來7篇學術論文學術論文被四大國際頂級會議收錄
    近日,好未來AI工程院機器學習團隊的7篇學術論文連續入選國際人工智慧教育大會(AIED 2020)、教育數據挖掘國際會議(EDM 2020)、國際聲學、語音與信號處理會議(ICASSP 2020)、國際網際網路大會(WWW 2020)等多個國際頂級學術會議,向世界展示了中國AI+教育的發展潛力
  • 我中心多名師生參加第二十三屆全國信息檢索學術會議(CCIR 2017)
    中國中文信息學會主辦的每年一次的「全國信息檢索學術會議」(CCIR)系列, 已成功舉辦過9屆,是國內信息檢索領域最主要的學術活動之一;中國計算機學會主辦的每年一次的「全國搜尋引擎和網上信息挖掘學術研討會」(SEWM)系列,已成功舉辦過10屆,是國內海量網絡信息處理與應用領域最主要的學術活動之一。兩個會議系列在內容設置上和參會人員上都有相當部分是重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