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查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編輯 | 公眾號 QbitAI
今年,線上辦AI學術會議已經是常態了。
但在中國古風遊戲裡開會,你肯定沒見過。
會場設在大宋皇宮議事廳,門衛是帶刀宮廷侍衛,參會者清一色換上古裝,還能比心勾搭AI學術大佬……
△ AI學術大佬在線比心
昨天,第二屆國際分布式人工智慧學術會議(DAI2020)在網易旗艦級武俠端遊《逆水寒》中落下帷幕。據介紹,大會使用的沉浸式會議系統,由網易伏羲實驗室全球首創,使用了雲遊戲等六項專利技術。
在遊戲中開會體驗到底好不好?虛擬世界中舉辦大型學術會議,運用了哪些技術?沉浸式會議又有怎樣的商業價值和未來前景?
煙花綻放,孔明燈升起。圍觀了4天後,終於能好好聊聊,這場300多位全球AI專家參加的沉浸式學術會議,和它背後的商業價值。
真實感和江湖味:一場會議的雙重體驗
今年7月,一位美國計算機博士在《動物森友會》中舉辦了一場AI研討會:每場演講時長15分鐘,另外留出5分鐘回答提問。不過,這場遊戲中的學術會最多只能容納8人同時聯機,並且要藉助Zoom在線直播。
儘管實際效果一般,但創意性的想法還是為行業帶來了新靈感,和新的突破方向。
拿這次DAI沉浸式會議來說,相比《動森》的試水探索,要在大型端遊中還原線下國際學術會議,首先要解決的,可能是如何降低學者參與門檻。
要知道一個《逆水寒》的客戶端就超過了80個G。看了一下自己電腦的配置:8G內存,沒有獨立顯卡,硬碟剩餘空間不到40G。所以,沒一臺高配電腦,連參會的資格都沒有了嗎?
其實不會。這次會議使用了雲遊戲技術,參會學者只要通過瀏覽器登陸網址,就能便捷地進入會議現場。
△ 此次會議採用雲遊戲技術,輸入參會碼就可以網頁一鍵登錄
便利的參會體驗,還來自對線下會議流程的真實還原。據介紹,網易伏羲實驗室跟DAI 2020主辦方南京大學團隊經過數次討論,根據實際需要,在沉浸式會議系統中實現了演講、學術討論、論文牆展(Poster)等一系列線下學術會議才有的互動環節。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要屬牆展環節。在線下舉辦的學術會議中,牆展環節通常是交流最充分、價值最大的環節之一。學者們會圍著論文海報,面對面交流科研經驗。在視頻會議中,這個環節是完全缺失的。
△ 真實還原的牆展環節
而在沉浸式會議系統中,網易伏羲在會場門口擺放了幾十個用於牆展的展示架。學者們可以其中仔細閱讀展示內容,也可以點開對話框,用語音或文字與其他作者交流,就像在線下一樣。
貼近線下開會的體驗之外,不得不提的,還有遊戲場景帶來的新奇交互體驗。
當圖靈獎得主、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John E. Hopcroft教授白衣翩翩地出現在古風會場,用英文開始他的學術分享,次元破壁的強烈衝突感,讓人不禁咧嘴笑了:這個會議,還真有點意思。
△ 參會者可以點擊「PPT View」切換PPT全屏視角
在沉浸式會議系統中,每位學者可以自由設定自己的虛擬形象,選擇喜歡的髮型和服飾;茶歇時,可以觀賞舞者和樂師的精彩表演;如果想去別的會場聽講,讓守衛NPC一鍵傳送即可到達。會議結束時,全場點燃煙花慶祝,畫面美輪美奐。
△ 參會者可以從頭到腳定製自己的虛擬形象
△ 茶歇時,參會者可以觀賞歌舞表演
網易伏羲還為每位參會者準備了兩張特殊的照片:一張是根據真人照片,使用AI智能捏臉技術製作的個人形象照;另一張則是身穿古風服裝的虛擬形象大合影。據了解,其中使用的AI智能捏臉技術是網易伏羲全球首創的玩法,已服務《逆水寒》《天諭》等6款遊戲和應用。
△ 網易伏羲全球首創的AI捏臉技術,也應用於此次會議
受疫情影響,線下活動和用戶行為正在加速線上化。而這場既有真實感,又有江湖味的沉浸式會議,則讓一個新的商業化方向顯露了出來:擁有交互內核的在線遊戲,正在嘗試突破自身邊界,與雲遊戲、AI、音視頻等多種技術融合起來,成為充滿想像力的線上社交新場景。
換句話說,網易伏羲舉辦沉浸式學術會議只是一個起點,更大的意圖其實是大型虛擬線上活動。
虛擬與現實破壁:見證一個新賽道的誕生
近期有兩條新聞,值得拿出來一起看看:
今年7月, Microsoft Teams上線了名為「Together Mode」的全新互動模式,將視頻會議中的人物從背景中摳出來,放到虛擬的禮堂背景中,效果就像坐在一起聽課。
△ Microsoft Teams上線「Together Mode」互動新模式
10月初,Zoom宣布了新一輪功能更新,其中一個功能就是類似「Teams Mode」的沉浸式互動模式。另外,Zoom還順勢推出了線上虛擬活動平臺社區Onzoom。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發起一個活動或者是線上課程,最多可容納100人或1000人參加。
很明顯,視頻會議巨頭如ZOOM、微軟,也在加速布局更有社交性、儀式感的大型線上虛擬活動。
不過就算是同一條新賽道,也有不同的切入點和發展路徑。視頻會議如ZOOM、微軟Teams擁有強大的音視頻技術,走的是平臺服務擴張模式;而以AI遊戲技術見長的網易伏羲,在沉浸式交互性上更勝一籌,也更偏向網易一貫的精品打法:以沉浸式會議系統為原型,為大型線上虛擬活動,打造出一個成熟的商業化產品。
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文·託夫勒曾在《第三次浪潮》寫道:「人們常常忽略最大的突破往往不是來自單一的科技,而是多種構想的混合。」
沉浸式的虛擬線上活動或許也不例外。不管是音視頻技術起家的會議類APP,還是坐擁AI技術、手握遊戲場景資源的人工智慧研究機構,要想在未來實現真正的沉浸式體驗,多種技術的交叉融合勢在必行。
從網易伏羲舉辦的大型沉浸式學術會議來看,有三個方向值得關注:雲遊戲,人工智慧和VR技術。
在隨著5G商用普及,雲遊戲對於高帶寬、低延時的需求,可以被進一步滿足。可以暢想,5G時代下,我們可以藉助雲遊戲幾乎零門檻地在3A大作的視覺場景中,舉行線上沉浸式虛擬活動。
線上虛擬活動還可以融入AI智能捏臉、表情動作遷移、虛擬社群、虛擬接待、VR虛擬實境等功能,讓視覺、動作、交互變得更加擬真。
△ 網易伏羲的表情動作遷移技術已在遊戲、短視頻、直播等多個領域落地
當虛擬與現實不斷破壁,商業形態的重構也隨之而來。教育行業,沉浸式的「雲課堂」能讓學生與老師、同學更好地互動;文旅行業,遊客能夠探訪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在冬天打卡櫻花綻放的日本;在婚慶行業,年輕人可以按自己的喜好,在月球火星舉辦婚禮……
△ 電影《頭號玩家》
有人說,虛擬與現實融合的終極夢想,是能像電影《頭號玩家》中那樣,帶著頭盔,在虛擬與現實自由穿梭。當然,這還有很長路的要走。但可以肯定的是,線上虛擬活動的興起,正在加快我們實現終極夢想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