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巖峻秀,奇峰翠壁,殿宇參差,古洞幽深,寧夏中衛天都山石窟

2020-12-23 騰訊網

天都山石窟,也稱西華山石窟,位於寧夏中衛市海原縣西安古城7.5公裡處。從山口循旅遊公路進約2.5公裡,便可望見一座古剎,這就是有名的天都山石窟。因民間傳說在山中發現過金牛,故此窟又叫金牛寺,當地人又因石窟中有神佛塑像亦稱之為老爺寺。另外,古代還有"榮光寺"之稱。

天都山一名,始見於《續資治通鑑長編》,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五月,西涼府潘羅支(吐蕃政權)遣使入奏,願與王師共擊李繼遷(西夏創始人),帝乃詔涇源路部署陳興等,俟羅支報至,即勒所部過天都山策應,勿復奏俟朝命(卷五十六),又見於《宋史陳興傳》等書,從以上資料看,天都山之名,始於宋夏之前。

自唐末至北宋,隴山左右地區主要有吐蕃、党項等族,天都地區有妙娥、延家、熟嵬、章埋蕃族,宋初與之和好。鹹平五年(1002年)三月,李繼遷攻佔戰略要地靈州,形勢驟變,各蕃族先後歸夏。仁宗景?三年(1036年),夏元昊分左右廂,立監軍司、右廂神武軍駐天都山。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西夏野利遇乞領兵駐守天都山稱天都大王。仁宗康定二年(1041年)夏元昊納妃沒口移氏,於天都山下營造宮殿,內建七殿,極壯麗,府庫館舍皆備,日與沒口移氏宴樂其中。相傳在天都山避暑。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十一月,宋李憲領兵由蘭州經女遮谷(榆中)弩扎川(定西)屈吳山至天都山下,焚南牟內殿七殿,並其館舍,南牟會由此衰落。

天都山建廟記載,最早見於《資治通鑑長編》卷五百十稱:元符二年五月,熙可折可適知西安州,章粢乞修天都山廟,封順應侯,乃以"順應"為廟額。

天都山現存石碑7座,最早者為明代萬曆二十六年重修碑,其餘為清康熙八年以降。石窟六孔,有三孔為長方形平頂,為古代所開,其餘三孔為民國二十七年至三十二年開鑿,固原地區一些石窟,都是北魏至隋唐開鑿,故天都山之開創,最遲當在唐代。

據現在碑文所載,元代以來廟宇頹廢,明萬曆二十六年重修一次,清同治年為戰亂付之一炬,全部焚毀,清光緒癸未至戊子前後六年,全部重建,民國九年大地震,全部震毀,僅餘幾孔石洞,民國二十七年開始重建、三十三年大體建成。1958年大煉鋼鐵,天都山乃產銅之地,又全部拆毀。1980年我上山開始重建,一切按原來廟址,原來神位建造。

全山自然形成三臺,一臺比一臺高,故成為三個院落,上院幾至山頂,依山約二十米高下的石壁,為人工由山頂直劈下來,闊約二十餘米,最高處為太上樓,在懸壁之上,地形所限,小巧玲瓏;下面石壁下連開三座石洞,上為玉皇洞,清康熙八年開,深5米,寬4米,平頂;稍下為觀音洞,1980年重修;再下為祖師洞,乃天都山最大最早洞窟,長9米,寬5米,高5米,平頂方形。向左沿石峰而下,上有鐘樓,下有雷祖殿,下接第二院。

二院由三面石壁(巖)環包而成,有三座石洞,右為子孫宮,左為忠義祠,中間為佛洞,深3米寬6米,平頂長方,亦為前代文物;右前為大成殿(新增),巖邊建兩層樓閣,上為魁星,下為文昌。左沿石峰而下,上為眼光菩薩,前為王母宮,下至路邊為白衣大士廟。第三院尚未建。三院以下有法王閣、靈官殿、藥王殿,山下為蟲蝗、龍王、山神土地等廟。十餘年來,費了千辛萬苦,建成了這二十處,經濟來源都是民間集資,較之名山則遜色良多,然山巖巍峨,錯落有致。廟則或三間大殿,或鬥室危樓,或在絕巖之邊,或在幽谷之下,疏密得宜,高下相顧,加之年來植有雲杉松柏等樹,掩映其間,使人有古樸典雅,清靜絕塵之感。

另外在大成殿下地基時,發現古代建築遺址,方磚鋪地,四周牆基猶存,而與我設計的殿基,完全一致,牆根柱腳,分毫不差,真乃巧合。而在院子四周發現三四處殿基遺址,均為方磚鋪地,本地人從未提及,究屬李元昊時建築,還是早年殿堂,不得而知。

在民國建三官殿時,曾出土十餘尊銅像,道教佛教都有,大小不等,可惜現存只一尊如來像和一尊文殊像。

另據史料記載:李元昊"為太子寧令格娶婦沒移氏,見其美而自納焉,號為'新皇后',別居天都山。並在營造宮殿內建七殿,極壯麗,府庫館舍皆備"。由此,在西夏皇室內部發生了內訌,導致大將野利遇乞被害,皇后被廢黜,父子反目並相互殘殺,而沒藏訛龐篡權,西夏進入、統一中原的宏偉戰略破滅。

天都山石窟沐千年滄桑,屢遭劫難,曾數次毀於戰亂與地震,幾次重修。原有的銅佛已毀壞殆盡,最嚴重的當屬1958年大躍進煉銅時,寺窟周圍樹木被伐一空,廟宇變成瓦礫。石窟群又重新塑神佛像,該窟群融佛、道、儒為一體。為紀念無量祖師的聖誕,每年四月初八都舉行盛大廟會,會期三天,屆時善男信女紛紛朝山。1989年被縣宗教局定名為"天都山道觀",為中衛市級名勝古蹟保護單位。

相關焦點

  • 海原天都山石窟:西夏王朝的皇家寺院
    因民間傳說在山中發現過金牛,故天都山石窟又叫金牛寺,當地人又因石窟中有神佛塑像亦稱之為老爺寺。另外,古代還有「榮光寺」之稱。全山共有石窟9處,大小殿宇13座。《海原縣誌》對天都山有如下記載:天都山,高出群峰,延袤百裡。冬春之季六畜常飛,自夏及秋,積水不解;捲簾遙望,儼似玉宇瓊樓,恨不振衣(欲飛),此第一峰也……昔日的天都山石窟寺廟成群,挑簷飛脊,廟貌輝煌。
  • 寧夏中衛「最低調」的縣城,成吉思汗病逝於此,很多遊客都不知道
    寧夏,這個可以說是我國幾乎沒有什麼存在感的省份,確實,寧夏太低調了,很多人提起它,想到的地方可能就只有銀川市了,銀川市自然資源豐富,旅遊景點眾多,有著名的西北影視城、沙湖、水洞溝、西夏王陵等等,但是其實寧夏的歷史悠久,人文遺蹟眾多,除了銀川市以外,還有很多地方可以一去。
  • 雲莊石窟和雲莊寺
    站在峰頂遠眺,山北有東大河從西向東環繞,山南是廣袤無際的草原和銀裝素裹的雪嶺。石窟寺四周儘是奇峰峽谷縈迴相系。林盡頭有一奇峰,登高遠眺,山北的村落、田園、水渠、道路一望無際。    雲氣翁鬱因名,沿途奇松參差,峭壁嵯峨,盤道有一巨石,斜與寺對,如一塊天然石碑,上鐫「松雲湧翠」四字。
  • 【山水遊記】魏秀雲:夕遊天都山
    夕遊天都山□魏秀雲從縣城通往天都山的路只有一條。去過十幾次的我,端午節前一天竟然找不到去天都山唯一的那條路了。天都山,曾是西夏王李元昊的避暑行宮,如今成了旅遊聖地,一代帝王的驍勇驍將及天都山的變遷,每次都是至及神往。果不其然,到天都山後,第一個迎接我們的是一隻從未見過面的白色小狗,在白狗塔前活靈活現地與我們親暱,不知是它孤寂還是好客,跟前跟後形影不離。我們離開時,它搖尾翹首,吱吱扭扭,戀戀不捨的樣子。
  • 潮音洞、梵音洞……海島上竟然藏著這麼多古洞
    「海天佛國」普陀山,不僅擁有寧靜古老的寺院禪林,一座座「古洞」也是最特別的風景,或毗鄰古寺,或位於山間,或地處海邊...朝陽洞朝陽洞地處普陀山幾寶嶺上,因太陽東升最早映照到洞口而得名。這是一個天然形成的石窟,洞外巨石參差,洞口直面東海,可遠眺百步沙與千步沙。
  • 是誰最早開鑿了須彌山石窟?盤點須彌山六大未解之謎
    寧夏的諸山之王,是賀蘭山主峰敖包疙瘩,海拔3556米。   固原的諸山之王,是六盤山主峰米缸山,海拔2943米(一說2931米)。   而原州區這座個頭只有2003米的小矮山,竟被稱為「須彌山」,不能不佩服當年起名者的勇氣。   起名者何許人也?   這是須彌山的第一個未解之謎。
  • 寧夏中衛,一座最適合慢遊的小城,有最美中軸線
    接著分享我的寧夏旅行故事。在銀川跑了幾天景點後,想去周邊黃河邊的小城幾天,諮詢後,有意思的是,諮詢幾個人後,大家意見驚人的一致,去中衛。中衛,可不是那個足球場上的中場大將,而是一座美麗的小城。 在中衛街頭,你經常會看到這張中衛旅遊導覽圖。
  • 中衛,一座用美景丈量的城市!
    寧夏,中衛這座城市有著天生的文藝情懷 是個充滿人情味兒的好地方! 石空寺 這裡背山面水,風景秀麗。
  • 【邯鄲石窟】 北響堂山石窟之三
    【邯鄲石窟】 北響堂山石窟之三 2019-03-16 15: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穹地之險,極天之峻!華山旅遊攻略,華山在哪裡?華山周邊必體驗
    華山之上,奇峰峻岭、幽谷險道、靈泉古洞、趣石秀木、祠廟宮觀,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結合地渾然一體、卓然天成。這號稱「穹地之險,極天之峻」的九州第一險山,同時也用它無窮的魅力吸引著我們去徵服。
  • 寧夏中衛,是一座什麼樣的城市?
    中衛,相信許多人都不怎麼了解,有的人甚至都不知道這座城市在哪裡。如果說寧夏石頭瓜,相信許多人都知道。甘甜的石頭瓜,就是中衛的特產。 中衛,是寧夏回族自治區下轄地級市。這裡地處甘肅、內蒙古、寧夏三省區交界的地方。
  • 讀景記丨冬季來甘肅 看「世界石窟長廊」
    甘肅曾是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伴隨經貿往來和文化傳播,敦煌莫高窟、張掖馬蹄寺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永靖炳靈寺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慶陽北石窟、涇川南石窟……共同構築成了完整的甘肅石窟藝術體系。炳靈寺石窟大佛從劉家峽大壩乘船西行54公裡水路,首先迎接你的是紅色砂礫堆積而成的奇峰峭壁丹霞奇觀——小積石群峰,眾峰競出,各有異勢。姊妹峰亭亭玉立,尤為顯眼。沿溝而上,便是洞窟遍布的洞溝。抵達炳靈寺碼頭,就到了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世界遺產名錄》的炳靈寺石窟景區。
  • 《旬陽賦》——聽春山潑綠鶯歌盈耳;看碧水蕩漾星落畫船
    《旬陽賦》——聽春山潑綠處鶯歌盈耳;看碧水蕩漾時星落畫船 ▲旬陽蜀河水電站 雲催奇峰,山銜綠水,必有桃雨款款;牆餘殘磚,土掩斷戟,自是古韻幽幽。
  • 寧夏中衛:一曲「花兒」 讓人魂牽夢繞
    這種自然與文化的完美結合,一下子將中國寧夏(沙坡頭)·第十屆絲綢之路大漠黃河國際旅遊節推向高潮,讓人記住了寧夏中衛的「花兒」。 多年來,寧夏中衛深挖黃河文化,始終把黃河文化作為城市建設文化名片,並通過當地老百姓喜愛的「花兒」這一文化藝術形式廣泛傳揚。
  • 西寧北山寺石窟
    這個山因赭紅色山崖層疊,遠看好像是土樓矗立,所以又叫土樓山。北山寺石窟存有隋唐五代宋元時期的壁畫和露天金剛,是古代的佛教遺蹟,也是研究絲綢之路南道的珍貴資料。  北山寺石窟依山勢而建,分西、中、東三個部分。
  • 這裡的景點秀色可餐素有「三千奇峰,八百秀水」,百聞不如一見
    其間有奇峰3000多座,如人如獸、如器如物,形象逼真,氣勢壯觀,有「三千奇峰,八百秀水」之美稱。聽說現在這裡已經開放了,醫護人員可以免費遊玩,更有「買一送一」的優惠哦,如果可以,不妨來看看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湖南省西北部張家界市境內,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也是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
  • 寧夏中衛香山公園,和最美秋天合個影,最美中軸線上的一環
    接著分享寧夏旅行故事。從銀川到中衛,有多列火車,兩個多小時,很方便。中衛,這可不是足球場上的中場大將,而是一個位於黃河邊上的沙漠城市,這裡既有長河落日圓的雄渾壯麗,又有著塞上江南的婉約秀美。中衛曾被評為「中國人居環境建設傑出貢獻獎」,中國特色魅力城市 100 強等榮譽。
  • 寧夏十大旅遊景點,去過一半以上的太厲害了
    須彌山石窟須彌山石窟位於銀川南320公裡處的須彌山東麓,南距固原縣城55公裡。石窟開鑿於北魏中晚期,距今1400多年。唐朝時這裡已是規模龐大的佛教寺院,至今保存有132個石窟分布於8個山崖,時稱「景雲寺」。
  • 寧夏「最年輕」的市轄區,是寧夏最大的市轄區,面積大於石嘴山市
    大家都知道我們國家現在越來越強大,社會發展的越來越好了人們的生活也越變越好,以前的人們總是在為生計發愁,能填飽肚子就夠了,但現在大家賺的錢都多了,不僅能夠吃飽穿暖,還能剩下一部分錢用來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了,今天要講的是寧夏最年輕的市轄區,是寧夏最大的市轄區,面積大於石嘴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