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原天都山石窟:西夏王朝的皇家寺院

2020-12-23 手機鳳凰網

天都山石窟寺廟成群,挑簷飛脊,廟貌輝煌。(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天都山,作為西夏王朝的一處重要活動場所這一史實早已明確。分布在這裡的神秘石窟,到底是避暑行宮,還是皇家寺院?大戰之前,這裡會舉行怎樣的重要儀式呢?作者為您解開謎團。

從海原縣城出發,伴著茴香的迷人香氣,乘車一路向西行進約30公裡,便來到一個城廓高大的古城——西安州。再往西7.5公裡,從山口循溝進約2.5公裡,抬頭可見山勢奇峻,一座寶剎依山而建,石壁上雕鑿著石佛洞窟,這便是天都山石窟。

現任海原縣文化旅遊廣播電視局副局長李進興是一名從當地成長起來的學者,在蒙元文化等方面的獨家研究受到業界的高度重視和認可。此行,由他做嚮導。

天都山之名,起於西夏。有一種說法,「天都山」是西夏語「上吉之地」之意。單從漢語字面理解,「天上的都城」也極為霸氣,有自立山頭、與宋分庭抗禮之意。

因民間傳說在山中發現過金牛,故天都山石窟又叫金牛寺,當地人又因石窟中有神佛塑像亦稱之為老爺寺。另外,古代還有「榮光寺」之稱。全山共有石窟9處,大小殿宇13座。

《海原縣誌》對天都山有如下記載:天都山,高出群峰,延袤百裡。冬春之季六畜常飛,自夏及秋,積水不解;捲簾遙望,儼似玉宇瓊樓,恨不振衣(欲飛),此第一峰也……

昔日的天都山石窟寺廟成群,挑簷飛脊,廟貌輝煌。山巖峻秀,群山環抱,樹木蒼濃,奇峰翠壁,清泉流注,殿宇參差,古洞幽深。

自溝底而上,沿「之」字形路盤山而行,只見依山勢築臺建寺,削壁鑿窟。有土地殿和龍王殿。龍王殿下的一泓泉水古稱「觀音湫」,今叫龍王池。水從龍頭中湧出,甘洌爽口……

天都山石窟的開鑿年代尚無確切定論,有專家認為從開鑿手法來看始於北魏,也有說法稱始於唐代。

一千多年前,天都山伴著一個王朝的興起迎來了一個車水馬龍的繁盛時代。天都山地勢險要、群峰交錯,因其位於南北絲綢之路交匯處,加之「畜牧耕稼膏腴,人力精壯,出產良馬」,被一代梟雄李元昊所看重。

天都山是一座與西夏王朝命運攸關的大山。從零散的史料記載中可以看到: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元昊之父李德明屬下萬子太保從天都山出兵劫掠龕谷(今甘肅榆中縣)吐蕃倬克宗入貢馬匹;景祐三年,西夏廣運三年(1036年),元昊以地廣兵眾,分左右廂,立12監軍司,其左廂神勇駐天都山;寶元元年,西夏大慶三年(1038年)西夏野利遇乞領兵5萬駐守天都山地區,號稱天都大王;公元1041年2月,元昊於天都山匯聚兵馬10萬進攻渭州,大破宋軍於好水川,震驚朝野,同時首創中外戰爭史上使用軍鴿傳遞信息的軍事智慧。公元1042年9月,趁好水川戰役的餘威,元昊於天都山點左右廂兵10萬,分東西兩路,合攻鎮戎軍(今固原縣城)。定川寨一戰,宋敗,這就是著名的定川寨戰役。在《西夏紀》中有這樣的記述:「有地曰天都者,介於五路之間,乃夏人嘯聚之區,凡欲舉兵以犯諸路,則必就彼點集,然後儀其所向。以故每一聚兵,則五路不得安枕……」

根據李進興的講述,天都山作為西夏王朝一個戰略要地不可置疑。而眼前這些大大小小的洞窟,是傳說中的避暑行宮嗎?

這又是一段「江山美人」的歷史印記。1046年,西夏王李元昊見西皇太子寧令格之妻沒移氏美豔無比,想強納為「新皇后」。然而,由兒媳成為「新皇后」,又有點傷風敗俗,不被世人接受。如何使兒媳變為「皇后」呢?在大臣沒藏訛龐的建議下,決定學學李隆基,借鑑楊貴妃身份轉化的歷史經驗,便讓沒移氏在天都山石窟出家,吃齋、念佛、轉身、還俗……這也極大影響到了西夏皇帝李元昊及其主宰王朝的命運之轉折。

據史料記載:李元昊「為太子寧令格娶婦沒移氏,見其美而自納焉,號為『新皇后』,別居天都山。並在營造宮殿內建七殿,極壯麗,府庫館舍皆備」。由此,在西夏皇室內部發生了內訌,大將野利遇乞被害,皇后被廢黜,皇室父子反目相互殘殺,沒藏訛龐繼而篡權,西夏統一中原的文韜武略煙消雲散。

天都山石窟究竟是不是元昊的避暑行宮?這種說法由來已久。但經過專家考證,基本否定了這種可能。原因是,西夏崇拜佛教,宋代著名的科學家、曾在宋夏邊界為帥的沈括,記載了當時党項人的鬼神信仰:「蓋西戎(即西夏党項族)之俗,所居正寢,常留一間,以奉鬼神,不敢居之,謂之神明,主人乃坐其旁」。天都山石窟是一個佛教勝地,如果是避暑行宮,作為嬉戲之地,不太嚴肅,也褻瀆了神靈。因此,這是一座西夏皇家寺院。

「天都山避暑行宮」也有其地,是李元昊與皇后野利氏發生爭執後新建的宮殿,在今南華山靈光寺的位置。

那麼,天都山石窟作為皇家寺院,具有怎樣的實際功能呢?海原縣是西夏國「南接蕭關」的邊疆地區,也是進攻宋朝的前哨和進入中原之門戶。西夏每次攻打宋朝的重要程序中首先是到佛教寺廟去燒香拜佛。1042年先後進行的決定西夏命運的兩大戰役,即:好水川(今寧夏隆德縣)、定川寨(今寧夏固原市原州區)戰役,李元昊都率重臣前去天都山石窟拜佛、敬神靈。天都山石窟是西夏皇族宗教生活的場所。

曾經的輝煌僅殘存於雕鑿的石壁中,天都山石窟在千年的滄桑中屢遭劫難,曾數次毀於戰亂與地震,幾次重修。原有的銅佛已毀壞殆盡,最嚴重的要屬1958年大躍進煉銅時,寺窟周圍樹木被砍伐一空,廟宇變成瓦礫。今天,我們還能從當地人手中看到當年砍伐西華山樹木時的完稅憑證。近年來,石窟群又重新塑神佛像,該窟群融佛、道、儒三家為一體。1989年被海原縣宗教局定名為「天都山道觀」,現為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焦點

  • 山巖峻秀,奇峰翠壁,殿宇參差,古洞幽深,寧夏中衛天都山石窟
    ,即勒所部過天都山策應,勿復奏俟朝命(卷五十六),又見於《宋史陳興傳》等書,從以上資料看,天都山之名,始於宋夏之前。三年(1036年),夏元昊分左右廂,立監軍司、右廂神武軍駐天都山。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西夏野利遇乞領兵駐守天都山稱天都大王。仁宗康定二年(1041年)夏元昊納妃沒口移氏,於天都山下營造宮殿,內建七殿,極壯麗,府庫館舍皆備,日與沒口移氏宴樂其中。相傳在天都山避暑。
  • 【山水遊記】魏秀雲:夕遊天都山
    夕遊天都山□魏秀雲從縣城通往天都山的路只有一條。去過十幾次的我,端午節前一天竟然找不到去天都山唯一的那條路了。那天四位遠方文友行至海原已是下午四點多,由於急於親近天都山,在參觀地震博物館後於六點出發。我自告奉勇地當嚮導,自己倒迷失了方向。進了村莊,四處找尋,以前的羊腸小道竟然修成了寬敞的水泥路了,難怪我不認得路了呢。現在它潔淨清爽,平整寬闊,不由讓人心曠神怡。踏上陽關大道,感覺與往日很不相同,特別輕鬆地一溜風就到了。
  • 「鄉」約海原,這幾個地方人少景美又清靜,你都來過了嗎?
    前來體驗採摘的樂趣 享受海原鄉村「慢生活」的舒適節奏 望得見山、記得住鄉愁「中國民族民間剪紙之鄉」海原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
  • 「你的樣子開始栩栩如生」 武威天梯山石窟搬遷壁畫彩塑完成修復
    1天梯山石窟被譽為「石窟源頭,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也稱涼州石窟,始建於北涼沮渠蒙遜時期(412年),距今約1600餘年。天梯山石窟自北涼大規模開鑿後,北朝至隋唐陸續都有興造,西夏至明清仍有重修。據明正統十三年《重修涼州廣善寺銘》記載:「天梯山石窟在明代還有26窟,並在大佛窟前建有寺院樓閣,窟頂建塔一座,壯觀宏大」。經過千百年滄桑之變,尤其是1927年當地發生的大地震,造成窟前大部分寺院建築和石窟損毀,有的掩埋於地下。到解放初期,僅存洞窟18窟。
  • 1927年河北省邯鄲南北響堂山石窟老照片,壁刻規模雖小則屬最優
    響堂山,位於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境內,分南響堂山、北響堂山兩處,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山均屬太行山支脈,南響堂山原名滏山,北響堂山原名鼓山。2012年被國務院列為第八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圖為1927年南響堂山全貌。
  • 一個王朝的背影:北響堂山石窟(下)
    邯鄲北響堂石窟第24號(大佛洞)一代梟雄高歡在《敕勒川》蒼茫的長調中,消逝在歷史的風塵裡。史書只留下了「虛葬齊獻武王(高歡)於漳水之西,潛鑿鼓山石窟天宮之旁為穴,納其柩而塞之……」的片語記載。響堂山(鼓山)石窟從一開始便充滿了神秘色彩,沒有人知道開鑿石窟的真正目的,沒有人知道大佛的背後隱藏著什麼天機。鼓山周邊的村寨,乃至開鑿石窟的匠人,都只是感到這項工程不僅浩大而且異常神秘。重兵把守在鼓山的四邊,不允許任何人靠近。整個工地除了叮叮噹噹的鑿石聲,不允許任何人說話。所有工匠的心中都充滿了疑慮。
  • 寧夏海原我的家鄉2018面貌煥然一新!
    請聽,對面山梁上不知是誰,吼了一嗓子山歌,漫過海原的山山水水,陶醉了綠草樹陰下所有的昆蟲,有的翹首張望,有的引頸高歌,有的翩翩起舞、還有的交頭接耳竊竊私語......
  • 是誰最早開鑿了須彌山石窟?盤點須彌山六大未解之謎
    從須彌山石窟1號窟中一則西夏時的題記「拱化三年七月十五日……須彌山巡」看,「須彌山」的稱謂,最晚應在宋、西夏時就有了。拱化三年,即公元1065年。   固原是古絲綢之路長安至河西走廊最便捷的幹道之一,實際上固原能控扼古絲綢之路,須彌山前的石門關功不可沒。石門關一度是唐朝的國門,也曾是宋和西夏兵戎相見的戰場。   蔫紅雄峻的須彌山有「寧夏敦煌」之稱。
  • 草原寶藏——阿爾寨石窟
    一馬平川的高原上,佇立著一座孤立的圓形紅砂巖小山,山的四周為陡峭巖壁,石窟就鑿在石山四周的峭壁之上,山體高出地表約40米,東西長約300米,南北寬約80米,山頂海拔高度為1460米;山前有河床,河水已乾涸。此地名為「阿爾寨」,蒙古語,意思是「平地突起的地方」。因石山頂部建有廟宇,又名為「蘇米圖阿爾寨」,意思是「有廟而突起的地方」。
  • 中國四大石窟—-洛陽龍門石窟
    中國有四大石窟: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大同雲岡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種佛教建築形式,是僧侶們在深山隱士修行時居住的場所,建築形式很簡單,一般就是就是一個方亭,中間用柱子支撐,周圍建幾個修行的禪室,窟外為柱廊。
  • 雲岡石窟:穿越千年的微笑
    雲岡石窟地處山西省大同市城西16公裡的武州山南麓,十裡河北岸。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曾在其所著《水經注》中如此描述雲岡石窟:「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鏡,綴目新眺。」
  • 女性專權的神秘西夏王朝,皇帝短命內亂不斷,滅亡是必然嗎?
    ,這個王朝就是党項人所建立的西夏。  可党項人所建立起來的這個西夏王朝,歷史發展脈絡卻又極為詭異,這個神秘的王朝仿佛受到詛咒一般,幾代皇帝都是主少母壯且早早夭亡。首先第一位要數被稱為西夏艷后的宣穆惠文皇后——沒藏氏,這位太后本來是西夏大臣天都大王野利遇乞的老婆。野利遇乞家族顯赫、手握重權,他有兩個兄弟分別是野利大王野利旺榮和廣惠王野利任榮,還有一個為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生下三個皇子的妹妹——憲成皇后。
  • 北宋名將哲克,名震西夏後人逃亡後,西夏人掘祖墳洩恨
    折家軍浮雕元豐四年(1081年),哲克石跟隨鍾鍔進攻西夏控制的陝西米脂。他負責押運糧食,在玉濤山遭遇党項軍伏擊,他率領押運軍打敗了党項軍。奇襲庭羽和德川福弘元祐六年(1091年),西夏軍隊5000人進駐威定橋,威脅宋軍。經過仔細調查,哲克實決定發動偷襲。為首的6000大軍,將負責第一烽火臺守衛的西夏軍騙了出來,全部斬首,無法利用烽火傳遞宋軍來襲的消息,從而達到突襲的效果,擊潰了尾丁籍的西夏守軍。
  • 阿旃陀石窟:印度佛教歷史變遷的縮影-光明日報-光明網
    阿旃陀石窟位於印度西南部馬哈拉斯特拉邦奧蘭加巴德縣以北阿旃陀村旁的瓦古爾納河畔,共有高低錯落的29個石窟,在溫德亞山的陡崖上環抱成新月形,綿延550多米,為印度現存最大的石窟遺址。
  • 【邯鄲地名源說】峰峰礦區——北響堂山石窟
    響堂山石窟是指北齊以來,在南北響堂山開鑿的石窟,包括北響堂石窟、南響堂石窟、水浴寺石窟(俗稱小響堂)、老爺山摩崖石刻(在元寶山西側)、皇姑庵石窟(在鼓山東坡)、蒼龍山石窟(在一社村東蒼龍山上)等,計有大小石窟20
  • 寧夏海原:100年前,這裡的山走了!
    沉痛的記憶同樣致力於百年前大地震考察與研究的海原女作家白鴿,在《海原大地震「萬人墳」考》一文中,這樣描述自己的感受:在海原,我所見到的景物遺址再沒有比這更悽楚、更震撼人心的了。「萬人墳」的碑文記載:這場巨大的災難,造成27萬餘人亡歿,海原全縣7.3萬人喪生,佔當時全縣人口的59%。
  • 【公基備考】千年一夢,曠古爍今的石窟知識知多少?
    2.雲岡石窟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約16公裡的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3.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與香山上。4.麥積山石窟位於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1.莫高窟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公元366年),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2.麥積山石窟始建於後秦(384年~417年),大興於北魏明元帝、太武帝時期,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年)後又有所發展。3.雲岡石窟的開鑿從文成帝和平初(460年)起,一直延續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後60多年。
  • 我國開鑿最早的石窟,是石窟界的鼻祖,卻很少人知道其存在
    在兩晉南北朝期間,中國開始出現大量名聞遐邇的佛教造像石窟。尤其是在甘肅,從來就不缺少精緻的石窟造像。中國四大石窟中的兩座——莫高窟、麥積山石窟就處於甘肅境內,也都是始鑿於那個時代。不過我國四大石窟卻不是最早開鑿的石窟,今天,筆者和朋友們介紹一下這座石窟界的鼻祖。在武威市南50公裡的祁連山脈中,有一片開闊的盆地。
  • 羊頭山石窟,看巨石上的北魏風韻
    站在羊頭山頂,俯瞰山下炎帝陵藏在樹林中的精美石窟高平這個地方大有來頭,它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許多與此有關的傳說都生長於這片土地。學界普遍認為,雲岡石窟的開鑿時間為北魏興安二年(453年)。北魏王朝開國之君道武帝就崇信佛教,到第六任皇帝文成帝時,更是在國內完全確立了佛教的地位,幾代帝君都熱衷於雲崗石窟的營建。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在營造洛陽城的同時,看中了伊闕這片風水之地,又在伊水兩岸的山石上開鑿了龍門石窟。雲崗石窟與龍門石窟分列於太行西東兩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