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四大石窟: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大同雲岡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種佛教建築形式,是僧侶們在深山隱士修行時居住的場所,建築形式很簡單,一般就是就是一個方亭,中間用柱子支撐,周圍建幾個修行的禪室,窟外為柱廊。中國的石窟最早是仿印度石窟開鑿,多在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
石窟藝術是一種佛教文化,最早建於魏晉時期,在隋唐時期達到頂峰。我國現存的主要石窟群均為魏唐時期的作品。這階段的創作,不僅吸收了印度佛教藝術精華,還融合了中國繪畫,雕塑的傳統技法和審美情趣,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漢化過程,是研究中國社會史、佛教史、藝術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貴資料。
龍門石窟是中國石刻藝術寶庫之一,是世界文化遺產,位於河南省洛陽市香山和龍門山上,中間有伊河川流而過。
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之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南北長達1公裡,今存有窟龕2345個,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2800餘品,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釐米。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在龍門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約佔30%,唐代佔60%,其他朝代僅佔10%左右。
龍門石窟因伊河從兩山穿過分為西山石窟和東山石窟。西山石窟有大中型洞窟50個,主要是北魏和唐朝的作品。古陽洞、蓮花洞、藥方洞、賓陽中洞等為北魏時期的代表洞窟;奉先寺、潛溪寺、萬佛洞、等為唐代代表洞窟。東山全是唐代的窟龕,其中大、中型洞窟有20個,如二蓮花洞、看經寺洞、高平郡王洞等。咱們現在去龍門石窟主要觀賞以西山石窟為主。
咱們先來了解一下北魏時期的代表洞窟:古陽洞,蓮花洞,藥房洞,賓陽中洞。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遷都到洛陽,同年開鑿古陽洞,它是龍門石窟造像群中開鑿最早、佛教內容最豐富、書法藝術最高的一個洞窟。龍門二十品。古陽洞中就佔有十九品,另一品在慈香窯中。「龍門二十品」指選自北魏時期的二十方造像題記,它們記載著佛龕的雕鑿時間、人物、目的等,是魏碑書法的代表。魏碑上承漢隸,下開唐楷,兼有隸楷兩體之神韻。 其中十九品在古陽洞,一品在慈香窟。
蓮花洞因窟頂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蓮花而得名,蓮花周圍的飛天體態輕盈,細腰長裙,姿態自如。人民大會堂的蓮花頂就是依據此蓮花設計而成。龍門石窟中最小的佛像,僅有2釐米高,在蓮花洞南壁上方,生動細緻,栩栩如生。
藥方洞因窟門刻有諸多唐代藥方而得名,建於北魏晚期。有藥方150多種,涉及內科、外科、小兒科、五官科等,藥方洞的藥方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石刻藥方,對研究中國醫藥學起重要的作用。 賓陽洞分為三個:中洞,南洞,北洞。「賓陽」意為迎接出生的太陽。開鑿於北魏時期,是北魏的宣武帝為他父親孝文帝做功德而建。歷時24年,因為政變等多方面原因,只完成了賓陽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所以現在把中洞作為北魏代表,南北二洞則作為唐代洞窟的代表。中洞裡邊的帝後禮佛圖,反映了宮廷的佛事活動,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在上個世紀的三、四十年代被盜往國外。現存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和美國堪薩斯州納爾遜藝術博物館。
唐代洞窟的代表:奉先寺,萬佛洞
奉先寺是龍門石窟規模最大、藝術最為精湛的一組摩崖型群雕,因為它隸屬於當時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俗稱「奉先寺」。這裡共有九軀大像,中間主佛為盧舍那大佛,為釋迦牟尼的報身佛,據佛經說,盧舍那意即光明遍照。這座佛像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達1.9米,面部圓潤,眉目含笑。據《大盧舍那佛龕記》載:「實賴我皇,圖茲麗質。」也就是說盧舍那是以武則天的形象所雕刻的。
萬佛洞因洞內南北兩側雕有整齊排列的一萬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洞口南側還有一尊菩薩像,她是龍門石窟唐代眾多菩薩像的精美範例。菩薩通高85釐米,頭部向右傾斜,身體成「s」形的曲線,非常優美端莊。中國著名戲劇大師梅蘭芳早年參觀龍門時,被她那優美的形象所吸引,此後經過藝術加工,成功地運用到他的表演中。
龍門石窟除了石窟藝術之外還有香山寺和白園。
香山寺因盛產香葛而得名,始建於北魏,女皇武則天在洛陽稱帝,建立武周王朝,梁王武三思奏請,賜名「香山寺」,並重新修建。白居易在洛陽做官的時候,捐資六七十萬貫,重修香山寺,並寫了《修香山寺記》。自此香山寺名聲大振。文章中及其推崇香山寺:「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十寺,觀遊之勝,香山首焉」,此外,白居易還搜集了5000多卷佛經藏入寺中。白居易自稱「香山居士」。
白園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墓園,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白居易,字樂天,晚年居住洛陽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