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龍門石窟景區的大石門建成開放

2020-12-22 洛陽網

  進「穿越之門」,聽松濤陣陣,尚未參拜大佛,已入「皇家園林」。今後,您來到龍門石窟景區,會看到這裡多了一座大石門,大石門後面還「藏著」一片青翠的樹林,而這些只是龍門正在建設的西北服務區的一角。

  昨日,《洛陽晚報》記者從龍門石窟管委會了解到,西北服務區的設計者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張錦秋大師。在她設計的這些旖旎建築的背後,還有一串串故事。

  「穿越之門」位於隋唐洛陽城中軸線上

  昨日,《洛陽晚報》記者在龍門石窟景區的大石門前見到,這座位於龍門商業街以南、龍門博物館以東、伊西渠以西、龍門橋以北的三拱石門,是一座仿唐風格的建築,整體用青石建成,造型古樸典雅。

  現場的一位設計師介紹,這座大石門建在隋唐洛陽城的中軸線上,是一座新唐風建築,參照了很多原汁原味的唐代建築。因為若把龍門石窟比成一個完整的樂章,那麼大石門及其後面的綠化景觀都屬於序曲,遊客前來遊玩時,如何將他們之前看到的城市景觀與即將看到的龍門石窟進行較好地過渡與銜接,是設計師設計時考慮的主要內容。

  因此,可將這座大石門看做「穿越之門」,進門後便讓人「穿越」到盛唐。

  值得注意的是,大石門雖然已經建成,但目前只能暫時作為通道供遊人通行。預計到下半年,這裡將作為龍門石窟景區的新檢票口。到那時,大家就可以欣賞到更多更美的風景了。

  先遊「皇家園林」,再看盧舍那大佛

  大石門後有一條寬10米,長250多米的青石大道,走在這裡舉目四望,滿眼皆翠。

  龍門石窟管委會建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過去,大石門到講解中心的這片區域是一塊大草坪,一眼就能望到頭,夏天遊客走在這裡很曬,也不利於水土保持;如今,這裡變成了「皇家園林」,僅樹木就有40多種約1500棵,主要品種既有油松、國槐、銀杏等大型喬木,又有紫葉小檗、迎春、紫丁香等灌木,還有貼地生長的花草等,不但高低錯落有致,而且顏色豐富。

  「皇家園林」中掩映幾塊大石,其中一塊石頭上用繁體寫著「聽松」二字。該負責人介紹,「聽松」二字的「聽」摘自《大字陰符經》,「松」摘自《伊闕佛龕碑》。這兩個字的原作者是初唐書法四大家之一的褚遂良,他就長眠在偃師市府店鎮,與洛陽淵源極深,這兩個字也與石窟文化一脈相承。

  「聽著松濤聲,把塵世的汙濁之氣蕩滌一空,凝神靜氣去禮佛,豈不美哉?」這名負責人說。

  每棵樹,皆含大師深意

  《洛陽晚報》記者了解到,大石門、南廣場園林及正在建設的整個西北服務區,設計者都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張錦秋大師。作為中國建築泰鬥梁思成的女弟子,她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系,她設計的陝西歷史博物館、大唐芙蓉園、法門寺工程等都是業內大名鼎鼎的建築,也是不少人必去的旅遊景點。

  2011年,龍門石窟管委會邀請她設計這一工程,當時已75歲高齡的張錦秋大師多次從西安來到龍門,實地勘查並提出建設思路。僅目前呈現在咱們面前的這片區域,就蘊含著她別具一格的設計理念。

  「洛陽不是牡丹花城嗎?這裡好像沒有種牡丹啊。」對此,昨日在現場的一名設計師說,眾所周知,洛陽牡丹甲天下,但張錦秋大師在設計時有意避開了兩大元素——牡丹和石刻。

  這裡之所以不用牡丹元素,是因為洛陽「滿城儘是牡丹花」,而在龍門石窟,唯一的主角是這些歷經千年的石刻,尤其是那尊享譽中外的盧舍那大佛,遊客在參拜大佛前,肅穆蒼鬱的松樹更符合其莊嚴神聖的心情。龍門石窟的雕像藝術已是石刻的巔峰,在這個景區的門戶區域內,任何石刻都是班門弄斧,所以大家最可能想到的這兩大元素,反而被張錦秋大師否定了。

  為重現盛唐時期的「皇家園林」,這裡的樹木都是從全國挑選出來的,每棵的大小、造型等都有嚴格的要求、標準,每棵樹的位置、與相鄰樹木的距離,都要與當初的設計精確吻合。

  此外,曾在去年冬天進行大規模清淤的伊河,今春蓄水後碧波蕩漾。景區一工作人員說,在這裡工作多年,今年的伊河水似乎比往年都要清澈。

  未來,隨著沿河碼頭、曲浮橋等項目的逐步完成,龍門石窟景區西北服務區將成龍門大道南端重要的景觀。

相關焦點

  • 龍門石窟:加大力度全力創建全國文明景區
    本報訊 (記者 張亞武)綠草如茵,楊柳依依,整潔有序,遊客如織,這是記者昨日在龍門石窟景區看到的喜人景象。 近幾年,龍門石窟以創建文明景區為突破口,加大環境治理力度,積極開展優質服務,使景區變得乾淨整潔、文明和諧。
  • 龍門石窟遊記(可當景區解說詞)
    進入景區大門,秀美的伊河波光瀲灩,兩岸垂柳婆娑,微風過處,碧綠的柳條隨風曼舞,搖曳生姿。抬頭望,眼前是鑲嵌著蒼勁有力的「龍門」兩個大字的褐色圓頂拱門,與青山綠水相依,顯得莊嚴神秘,我忽然就想起了「鯉躍龍門」。我們談笑風生,在龍門前留下倩影和歡笑。
  • 2月24日起洛陽龍門石窟景區恢復開放,抗疫特殊貢獻群體年內遊覽免票
    大河網訊(記者 劉楊)鑑於疫情形勢出現積極變化,部分關閉的室外景區開始陸續恢復開放。2月23日,位於河南洛陽的5A級景區龍門石窟景區發布公告稱,結合近期疫情防控形勢,依託龍門石窟景區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獨特的戶外遊覽特徵,龍門石窟景區將於2月24日正式恢復開放。
  • 洛陽龍門石窟 景點介紹
    洛陽龍門石窟作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馳名中外。有世界文化遺產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A級景區等多種重量級「頭銜」,吸引了眾多國內遊客前來參觀遊玩。龍門石窟佛像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南郊約13公裡的龍門山上。現在去龍門石窟,交通十分便利,市區有83路、51路、60路多輛公交可以到達。購買龍門石窟門票也很方便,現場和網上都可以買。
  • 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斥資六億元改善景區環境
    如今的龍門石窟景區是綠草如茵,楊柳青青,整潔有序,遊客如織。龍門石窟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後(公元四九四年),直至北宋,現存佛像十萬餘尊,窟龕二千三百多個。是中國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九八二年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 龍門石窟千年佛像被摸出「包漿」?景區緊急措施來了
    前幾日,河南龍門石窟佛像 被遊客摸出「包漿」一事引發熱議 龍門石窟佛像被摸出「包漿」 國慶期間 河南洛陽龍門石窟景區
  • 河南旅遊景點大全—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與香山上,是中國石刻藝術寶庫之一,現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5A級旅遊景區。北魏孝文帝年間龍門石窟開始鑿建,歷經多個朝代陸續營造400多年,南北長達1公裡,現存洞窟像龕2345個,造像11萬尊,與莫高窟、雲岡石窟、麥積山石窟並稱中國四大石窟 。
  • 龍門石窟十一假期亮點紛呈 圓滿收官
    十一假期已經結束,回顧今年旅遊黃金周,龍門石窟景區以其最前沿的刷臉入園科技體驗、豐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動、智能酷炫的智慧旅遊、歡樂祥和的節日氛圍、安全有序的景區秩序、優質暖心的景區服務備受全國遊客朋友們的好評,成為全國人氣最旺的景區之一。
  • 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
    北朝石窟都在龍門山,古陽洞自慧成至東魏末50多年的營造,表現出列多的中國藝術形式,大佛姿態也由雲崗石窟的雄健可畏轉變為龍門石窟的溫和可親。以賓陽中洞主佛為代表的佛像,人物面部含著微笑,龍門石窟比雲崗石窟表現出更多的中國藝術佛像。
  • 中國四大石窟—-洛陽龍門石窟
    中國有四大石窟: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大同雲岡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種佛教建築形式,是僧侶們在深山隱士修行時居住的場所,建築形式很簡單,一般就是就是一個方亭,中間用柱子支撐,周圍建幾個修行的禪室,窟外為柱廊。
  • 中日攜手,搶救龍門石窟百年老照片
    昨日,本報記者拍攝的盧舍那大佛。   3月,在洛陽博物館舉行的日本東京大學珍藏關野貞龍門石窟百年老照片展上,展出了65張拍攝於1906年至1918年的龍門石窟老照片,吸引了眾多洛陽人的目光。展出結束後,日本友人把這批老照片捐贈給龍門石窟世界文化遺產園區。  百餘年前的龍門石窟是個什麼樣子?很多讀者都很感興趣。本報今起開設《百年龍門比照看》欄目,講述這批老照片的幕後故事,並通過新老照片對比,讓您直觀地感受龍門石窟一個多世紀來的滄桑巨變,敬請關注。  第29屆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期間,國內外遊客來洛賞花觀光,繞不開的旅遊目的地是龍門石窟。
  • 洛陽龍門石窟遊覽全攻略:伊河兩岸景色美,歷史人文故事多(上)
    今年8月中旬,在遊覽了嵩山少林寺之後,我們一家三口繼續前往洛陽參觀著名的龍門石窟,今天將遲來的遊記補上。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龍門鎮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與香山上,是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5A級旅遊景區,與莫高窟、雲岡石窟、麥積山石窟並稱中國四大石窟。
  • 龍門石窟現唐景教墓葬遺蹟 洞外刻十字架(圖)
    洛陽市城南,是伊闕峽谷,香山和龍門山兩山對峙,伊河水從中穿流而過,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龍門石窟即位於此,山水相依的伊河兩岸,峭壁間窟龕就山而刻,星羅棋布,密如蜂房。2014年1月9日,龍門石窟研究院對外宣布,在龍門石窟西山紅石溝北崖,發現一處唐代「景教」瘞(yì)穴——唐代基督教信徒的「墓地」。據悉,這種全新形式的早期景教歷史遺存在國內尚屬首次發現,也是目前所知國內最早的景教墓葬遺蹟。
  • 洛陽龍門石窟簡介(圖)
    龍門石窟是我國四大石窟之一2000年11月,聯合郭教科文組織將龍門石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龍門石窟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後(A.D.493年),嗣後歷經西魏、東魏、北齊、隋、唐、五代的營造,從而在這裡行船那嘎了南北長達一公裡、具有兩千餘座窟龕和十萬餘尊造像的石窟遺存。這歷時500多年的營造過程中,包含北魏和盛唐兩個造像的高潮階段。
  • 龍門石窟「剪刀手」佛像走紅 賣萌佛祖引膜拜(圖)
    洛陽龍門石窟一尊佛像的特殊手勢,恰似賣萌可愛的「剪刀手」,連日來經網絡傳播後迅速躥紅,並引發無數網友及遊客膜拜。  網友發現「剪刀手」佛像  五一小長假期間,一則關於龍門石窟「剪刀手佛像」賣萌的網帖,經過網絡傳播後,迅速發酵並引發眾多網友熱議。網帖說,洛陽龍門石窟一尊歷經千年風霜的佛像,手勢神似「剪刀手」,是在向遊人賣萌,在提醒大家保護文物,還是想說點什麼?
  • 用英文介紹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南部,在伊河兩岸的香山和龍門山上,與雲岡石窟和莫高窟被稱為中國三大石窟。龍門石窟南北縱橫1000米,有2300多個窟龕,2800個碑刻,40個舍利子塔,1300個石窟和10萬尊造像。奉先寺是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窟,代表了唐代石刻藝術的風格。The whole statue of Fengxian Temple stands a perfect piece of art, with the statue of Lushena being a fantastic masterpiece.
  • 龍門石窟最美觀音像「復活」!
    萬佛洞位於龍門石窟西山的中段,該洞窟因洞內南北兩側雕有整齊排列的一萬五千尊小佛而得名,同時也是海內外遊客參觀龍門必到的洞窟。龍門石窟研究院信息資料中心負責人高俊蘋說。 從去年開始,龍門石窟研究院對這尊編號為S17的唐代觀世音造像進行探索性嘗試,針對文物本身遺失或損壞的部分,利用文獻資料、圖像信息,按照一定規則對其進行修補,復原其歷史樣貌,結合現代科技手段為遊客提供全新的遊覽體驗。
  • 洛陽關林火車站將外遷:古城路繞行 焦枝鐵路改線保護龍門石窟
    焦枝鐵路長期以來都影響著龍門石窟,近期我市也就該問題派專業團隊進行調查,為了保護世界文化遺址,焦枝鐵路是否會搬遷?古城路東延工程在過關林火車站的時候會採取什麼方案?古城快速路 圖片來源網絡焦枝鐵路其實在很久之前就有搬遷的想法,畢竟上個世紀80年代,其實就已經有專門團隊去調查龍門石窟受周邊環境的影響有多大。
  • 來到河南,這三大景點—雲臺山、龍門石窟、清明上河園一定要去
    這個景區集秀、幽、雄、險於一身,泉、瀑、溪、潭於一谷,有「盆景峽谷」的美譽。這裡三步一泉、五步一瀑、十步一潭,呈現出千變萬化的飛瀑、走泉、彩潭和山石景觀。紅石峽的整個峽谷由紅巖絕壁構成,屬於中國北方地區少有的丹霞地貌。來到這裡仿佛置身於童話世界。
  • 河南五個值得一遊景點,龍門石窟,白馬寺榜上有名,你再推薦一個
    龍門石窟,龍門石窟是洛陽的特色景點。它們以佛像為主,始建於唐代。它們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然而,龍門石窟的佛像歷經風雨侵蝕,再加上人為破壞,現在完整保存下來的已經很少了。在龍門石窟景區內部,還有白居易晚年居住的白園。有機會時,他一定要體味一下白居易老人晚年的生活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