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
在位於龍門石窟西山萬佛洞前
遊客拿出手機對著洞窟前室南壁上
一尊殘損的觀世音造像掃描
手機上立刻出現
一尊光彩奪目的造像
這件看似普通的造像大有來頭
不僅是國內首件
通過數位技術虛擬復原的石質造像
也代表著數字龍門邁出實質性的一步
萬佛洞位於龍門石窟西山的中段,該洞窟因洞內南北兩側雕有整齊排列的一萬五千尊小佛而得名,同時也是海內外遊客參觀龍門必到的洞窟。
洞窟前室南壁離地約一米的位置,就是這尊開鑿於唐代中早期的觀世音造像。
只見這尊造像身姿婀娜、氣質委婉嫻雅,唯一遺憾的是最能體現造像神態的髮髻以下至鼻子以上部位被損毀,但繁縟華麗的服飾、簡潔明快的衣紋線條、嫻熟細膩的雕刻刀法,讓這尊觀世音造像堪稱唐代石刻藝術的精品,也成為龍門石窟菩薩造像的典範之作。
「數位技術變不可能為可能,讓遊客能夠看到這尊菩薩1300年開鑿之初的模樣。」龍門石窟研究院信息資料中心負責人高俊蘋說。
從去年開始,龍門石窟研究院對這尊編號為S17的唐代觀世音造像進行探索性嘗試,針對文物本身遺失或損壞的部分,利用文獻資料、圖像信息,按照一定規則對其進行修補,復原其歷史樣貌,結合現代科技手段為遊客提供全新的遊覽體驗。
龍門石窟的數位化之旅最早可以追溯到2005年,當年開展的「龍門石窟三維數位化工程」,同北京大學等單位合作,經過十多年的現場掃描,至今已完成80%以上窟龕的三維掃描工作。
這些第一手的數字採集信息,讓龍門石窟研究院成功複製出國內精度最高的3D列印造像——古陽洞北壁四大龕及高樹龕,這也是龍門最早開鑿的一批造像。
作為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目前存有窟龕2345個,造像十萬餘尊,在長達上千年的歷史中,有不少造像已經崩塌或者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被盜鑿而流落各地。
如今,通過數位技術,讓這些身首分離的造像重新展示於世人面前,同時也讓世界文化遺產煥發出更加光彩奪目的魅力。
「為了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這是對新時代下龍門石窟的『文物活化』與『文化傳承』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我們下一步努力的方向。」龍門石窟研究院院長史家珍說。
來源:洛報融媒 記者 李礪瑾/文、圖 張斌/視頻
編輯:付璇
審核:徐翔
變不可能為可能
讓文物「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