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海原大地震
■時間:1920年12月16日晚8時6分9秒
■震中位置:寧夏海原縣西安鎮、大溝門至甘鹽池之間
■能量:釋放出相當於11.2個唐山大地震的震波能量。當時世界上有96個天文臺都記錄到這次地震。
■傷亡人數:27萬餘人死亡;約30萬人受傷
■極震區:包括海原、固原、隆德、西吉、靖遠、景泰等縣,呈條帶狀,北西向展開。
■餘震時間:3年
海原海子震湖。記者 劉旭卓 攝
從一張老照片說起,照片引用在石舒清創作的長篇小說《地動》「附錄」裡。
照片中是山體滑坡掩埋村莊後的一幕。石舒清先生為它加了這樣的注說:「從照片中看,甚至看不出這是一個大難後的現場,路平直而靜謐,陽光明朗,樹影越過路面,清晰地投照在路邊的田野裡。後面的山坡也靜靜的,看不出它曾經像海水一樣翻滾,看不出它下面,深處,壓滅了一個雞叫狗咬、炊煙嫋嫋,女人圍著熱灶,嬰兒正鬧著吃奶的生機勃勃的村莊……」
1920年(民國九年)12月16日晚8點剛過,一場人類歷史上罕見的8.5級大地震突然降臨海原。「霎時,山搖地動,天空紅光如練,龍捲風猶如萬馬嘶鳴,大地在瘋狂中完全失去自控……震害殃及陝、甘、寧、青等17個省市區,方圓面積2萬平方公裡……致27萬餘人之歿」。(《海原大地震甘鹽池(震中)碑記》)
照片中的畫面,即是慘劇中的一幕。
2020年12月7日一早,我們踏上去海原的路途,這天的早上,銀川的天空飄著雪花。好在,出發時的雪並沒有影響行程。到達海原後,雖然天冷風大,卻並未影響幾日的採訪。
今年的12月16日,距離當年那場大震整整一百年。
一百年過去了,有些遙遠,遠到我們這些一百年後的,而且並未在那片土地上成長生活的「局外人」,無法企及。之所以選擇在這時前往採訪,我們是想在儘量接近的時間裡,「踏進同一條河流」,對百年前的往事能儘可能多些體會與感受。
那一天,天應該也像這般冷,窯洞裡的人們,開始在暖熱或並不那麼暖熱的土炕上躺下,然後,天搖地動……震後,餘震不斷,且天氣陡然變得更冷,起大風還下雪。
我們在海原大地上穿行,在梁峁溝坎之中尋找、辨識著當年大地震殘留的痕跡。這片土地上的山好大、好多啊,當龐大的山體上,那些當年的傷痕被一處處指認出來,不禁讓人有種越來越強的感覺——大自然中的人類是何其脆弱、渺小。而當繞過一個又一個山頭,看到一個個簇新屋頂的村莊;走進村落,一位位當地人明亮的笑容與淳厚的言語……你又越來越覺到——在這片土地上最有力、最堅韌的,還是人。
再以一張照片為這段文字結尾吧,同樣出自小說《地動》的「附錄」。
照片中,當年經歷過海原大地震之後,一位男子站在臨時搭建的簡陋窩棚前。
石舒清先生在圖說中這樣寫道:「住所前面站著的男子給人一種能擔能扛的樣子……門前的門板上孩子還在忘我地玩耍,一邊的狗也顯得溫和日常。日子有平常的一面就說明是好日子。有雞犬相聞,有孩童玩鬧,有男人頂天立地,日子就會一天天好起來。」
一百年過去了,走在這片叫海原的土地,望向那海一樣的原野與丘壑,我們看見這片土地早已滄桑巨變,盛滿希望。當年曾被撕裂的「脆弱」土地上,其實一直深牢地刻著兩個字:堅韌。
哨馬營遺址近旁,山體在海原大地震時發生左旋錯動。
12月8日,記者站在海原縣李俊鄉海子震湖旁的山坡上時,凜冽的寒風正從西北方吹來,透過衣服,侵入身體。還有8天就是海原大地震100周年紀念日,100年前的冬天,海原老百姓就是在這樣的寒風中,面對那場災難。
當年海原大地震造成的山體開裂、滑坡。
寰球大震
海原海子震湖,是1920年海原大地震發生時,造成山體滑坡,堵塞河道形成的。那個寒冷的冬天,地震重塑了這一帶土地的面容,也給二十幾萬鮮活的生命畫上句號。
海原縣城西門外有個「萬人墳」。現任海原縣地震局局長的劉剛今年54歲,他還記得8歲初見這裡時的情景。「當時我和父親趕集經過,看到部分已經塌陷的地方,裸露出白骨,我還好奇地問父親。」從老一輩人那裡聽說過地震情況的父親告訴劉剛,「萬人墳」裡,埋葬著海原大地震中遇難的同胞遺體。劉剛家震歿的4人,也葬於此。
固原城南門城牆崩壞。(1921年翁文灝、謝家榮攝)
2000年,進入地震局工作的劉剛,開始從各處搜集資料,尋找見證人。一幅幅畫面,一行行文字,1920年的那場大地震,變得越來越具象,讓人越看越心痛。在他搜集的一份資料中,這樣描述那場災難:地震時巨響震天,大地劇烈搖動,「山崩如瀑布般傾瀉」「平地陷入深谷」「地湧黑水」,強烈的震動持續十多分鐘,城郭鄉村轉眼間消失無蹤。
海原縣地震局和海原縣人民政府編寫的《海原大地震1920》一書記載:此次地震震級8.5級,波及17個省市區,有感面積達251萬平方公裡,是中國歷史上波及範圍最廣的一次大地震,甚至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國地震儀上,也清晰刻畫出了地震波。時稱「寰球大震」。
沉痛的記憶
同樣致力於百年前大地震考察與研究的海原女作家白鴿,在《海原大地震「萬人墳」考》一文中,這樣描述自己的感受:在海原,我所見到的景物遺址再沒有比這更悽楚、更震撼人心的了。「萬人墳」的碑文記載:這場巨大的災難,造成27萬餘人亡歿,海原全縣7.3萬人喪生,佔當時全縣人口的59%。
「整理資料時,看到許多慘不忍睹的畫面和文字記載。」白鴿說,一位老太太震後被壓在了倒塌的火炕裡,一條腿已經被火燒得面目全非,但她依然在寒風中爬往鄰村求救;還有個地方,曾經是一處村落,地震推力將兩面山坡撕開了7條口子,幾百萬噸鬆散的沙土如固體的瀑布,從裂縫中撲下來,淹沒了村子,淹沒了人們的哭喊,村裡無一人倖免。劉剛前些年搜集資料時,遇到一位大地震倖存者,他形容這位老人「頭幾乎貼在地上行走」。地震中,老人的腰椎骨折,後來自然長好,但卻只能佝僂著身子生活。
震後倖存者清理倒塌的崖窯。資料圖片
幾個事例,足以窺見當年災難帶給人們的傷痛,而更絕望的,是當時的救災不力。
地震發生之時,中國正處於北洋軍閥統治時期,軍閥混戰使外界很少有人去關注這場大災害,並且地震發生在閉塞的山區,救災工作更加艱難。再加上當時處於冬季,人們又要面對凍傷、飢餓和瘟疫等後發性災害。《陝甘地震記略》載:「哭聲遍野,不特餓殍,亦將強比僵斃,牲畜死亡散失,狼狗亦群出吃人。」
大地的傷口
地震奪走了27萬餘條鮮活的生命,也給這片土地,留下了巨大的傷口。記者從海原縣城出發,乘車前往哨馬營,去「探望」那棵被地震撕裂過的「震柳」。
車停下的地方,是距離海原縣城20公裡外的一處山溝旁,那棵震柳靜靜地長在山溝裡,滿樹繫著火紅的帶子,在雪後的冬天格外顯眼。震柳的身子,被100年前大地震的左旋錯動力撕裂開,將它撕成兩半,讓人驚嘆的是,震柳卻從那傷口中,繼續生根發芽,枝繁葉茂。不遠處山梁的形狀,將左旋錯動的力量,展示得更為清晰——一座山,在地震時斷裂,然後順著逆時針旋轉變形。而在李俊鄉,這樣的力,造成大規模的滑坡,堵塞河道,形成了今天海原境內的海子震湖。錯動、斷層、地裂縫……這樣的地貌在海原多有可見,100年前的大地震,極大地改變了這裡的面貌。
海原海子震湖旁山坡上的地震遺蹟。 記者李振文攝
在距離海原縣城35公裡處的甘鹽池,立著一塊石碑,上面刻著「海原大地震震中」,當年的大地震,就是從這裡開始,向東西兩邊延伸,將大地撕開了一條斷裂帶,西起甘肅景泰縣興泉堡,東至固原原州區硝口村,長達237公裡。
在中外專家出版的《在山走動的地方》《1920海原大地震》《海原斷裂帶》等文章和著作中,都對海原大地震爆發的原因和特點等做了闡釋。海原地處阿拉善地塊以南、青藏地塊與鄂爾多斯地塊的交接部位,主要構造是烏鞘嶺——六盤山弧形構造帶,主幹斷裂是南、西華山北麓——六盤山東麓大斷裂,境內貫穿著著名的海原活動斷裂帶,這條斷裂帶是青藏高原東北邊緣地區最重要的一條第四紀左旋走滑斷層帶,具有規模大、下切深斷延伸長、走滑速度大、總位移幅度大等特徵。
海原海子震湖。
行走在如今的海原,即便不是地質專家,也能分辨出一些100年前大地震留下的痕跡。從海原縣城出發,車窗外的遠山間,遍布一條又一條的山溝,就像大山的裂痕,海原,這個被眾多科學家一致認為的「歷史地震遺蹟博物館」,也讓中國現代地震學,由此發端。
中國現代地震學的開端
劉剛介紹說,1921年,海原大地震發生後的次年,當時的內務、教育、農商三個部曾派翁文灝、謝家榮等六委員赴災區調查。「他們當時從北京出發,經過呼和浩特到達蘭州,然後再到甘肅的天水、平涼一帶。」劉剛說,這六位委員到達平涼後一看,災情已經十分嚴重了,於是就把震中確定在了平涼,從平涼往固原方向走的時候,路況很不好,他們只能騎著小毛驢前行,而最終也沒有到達海原縣。但這歷時四個月的調查,也得到了大量第一手資料,直至今天仍有很高的科學價值。
1921年翁文灝(左)在靜寧考察海原大地震臨時住的帳篷。資料圖片
而海原大地震在中國近代史中,也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
海原大地震後,北洋政府中央地質調查所立即籌建中國第一所地震臺,最終於1930年在當時的北平建成,拉開了中國地震觀測工作的序幕;中央地質調查所的著名地質科學家提交了我國歷史上第一份地震科學考察報告;由翁文灝繪製了我國第一張震區烈度等線圖,還首次在中國大陸東部地區劃分了地震危險帶。
1922年,世界萬國地質大會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召開,中國學者第一次站在世界講臺上,宣讀了關於海原大地震和中國地震活動構造帶內容的論文,引起了世界各國專家的重視和極大的興趣。
「搖路」與「絲路」
海原當地人把地震叫做「地搖了」,那237公裡的地震斷裂帶旁,有一條走出來的路,也就被稱作「搖路」。聽上去很形象,那路,就像是地震「搖」出來的。劉剛說,這條「搖路」,和漢魏時期古絲綢之路北道的走向極為相似,有些地方還是重合的。這其中,有著怎樣的聯繫?
漢魏時期,絲綢之路東段即從長安經河西走廊到敦煌,有南、北兩條路線。南道是從長安出發,沿渭河西行,經寶雞、天水、隴西、臨洮、金城(今蘭州),由此渡過黃河,進入河西走廊;北道是從今天的西安出發,沿涇河向西北行,經陝西的乾縣、永壽、彬縣和甘肅的涇川縣、平涼市進入寧夏固原境內,過三關口、瓦亭,經青石嘴、開城抵達固原,再往北經三營、黑城,沿莧麻河到海原的鄭旗、賈埫,過海原縣城、西安州、甘鹽池又進入到甘肅境內,從靖遠縣東北的石門附近渡過黃河,經景泰縣抵達武威,再轉河西走廊去敦煌。
1958年,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郭增建、蔣明先、劉成吉等6人對海原大地震進行實地考察。資料圖片
這條北道路線在寧夏境內長近200公裡,行程比南道少100公裡,路途平坦易行,開闢的時間要比南道和中道早,是秦漢時期關中通向河西的主要道路,西北草原遊牧民族東進和建都關中的政權西出,常常走的是這條道路,也是絲綢之路形成後東段的一條最佳線路。
這條路線和1920年海原大地震斷裂帶的相似和重合,並非巧合。劉剛介紹,科考研究表明,此條斷裂帶在遙遠的古時就發生過地震。地震「搖」出來的路,平坦易行,一路通暢,古人選擇在這條古道上,長途跋涉,抵達西域。
阻不斷的生命繁衍
我們報導組一行來到1920年海原大地震震中甘鹽池時,已近黃昏,空曠的野地,北風肆虐。在一座名為定戎閣的亭子的立柱上,刻著四行字:東海碧波水倒流,南山石溝臥金牛,西湖吐玉無價寶,北寺神泉滴綠水。隨行的白鴿告訴記者,這是古人描寫定戎堡景色的句子。
甘鹽池的鹽湖,從古至今盛產食鹽。漢唐時期,人們在這裡建立了一座管理鹽業的城池,當地人叫東堡子,到了宋夏時期,人們將城池擴建,取名定戎堡,堡內大路通暢,商鋪、客棧林立,此地所產食鹽銷往各地,一派繁榮景象。時間到了1920年歲末,資料記載,這裡突然出現了牲畜夜不歸圈、鹽湖枯竭等怪現象,直到12月16日晚8時6分,那一場地動山搖的浩劫發生,人們才恍然大悟。
1920年海原大地震造成的唐家坡田埂錯動遺蹟。
那場大地震從甘鹽池地下17公裡處,釋放出相當於11.2個唐山大地震的震波能量。地震摧毀了定戎堡,堡內所有的店面和客棧瞬間成為廢墟。而此處地形,也發生了巨大改變,《海原縣誌》記載,由於斷層劇烈錯動,地震陡坎向北邊傾斜,原來北邊的地面下降了幾米,而位於甘鹽池盆地的鹽湖,從地震前的南邊,位移約1000米,到了如今的北邊,所以被稱為「滾動的鹽湖」。
甘鹽池鹽湖。記者李尚攝
站在定戎堡遺址前,千百年前的繁華已是殘垣,轉頭南望,如今的鹽湖卻依然產鹽,一排排太陽能發電板整齊排開,不遠處的山包上,風力發電機的葉片,歡快轉動,綠樹環繞的地方,一個叫唐家坡的村子,欣欣向榮。
看著這一切,不禁感慨:一場大地震能隔斷繁華,但卻阻斷不了生命的繁衍。
識別二維碼查看
海原大地震100周年
追憶篇
↓↓↓
內容來源:銀川晚報、銀川發布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寧夏海原:100年前,這裡的山走了!》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