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長私信留言說:學校老師反映,孩子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課後作業不能完成或完成的質量較差;老師批改作業後做錯的題也不去改正,沒有按時複習、預習、重點記憶已學內容的習慣;周末回家做作業非常敷衍,甚至有隱瞞一些作業不做的情況。
更讓父母感到焦慮擔心的是,孩子對遊戲比較痴迷,主要玩王者,對父母在這方面的管教比較排斥,總之一句話:學習無目標,缺少上進心,沉迷手機遊戲,請問廖老思這種情況父母應該怎麼辦?
按照慣例,我們先從原生家庭以及父母錯誤管教入手,以此把脈孩子問題形成的根源:
父母錯誤管教
據這位家長介紹:
1.最近2年,孩子一直在服用「專注達」,前幾個月看過幾次心理醫生,短時間內起到了一些效果,但是自從假期痴迷手機遊戲後,情況越來越糟,不受控制;近三個月內父母有2次打罵孩子的行為,但多以批評、指責或訓斥為主,有時候也會鼓勵孩子;曾與孩子約定玩遊戲的時間,但時間到了後孩子仍舊不願放下手機。
2.在孩子小學四、五年級時,老師反映他在校學習不認真,行為習慣也不好,經常會犯一些錯誤;周末回家父母批評教育了他,希望他改正,結果周二又接到老師電話,說他又犯了錯誤,當時父母比較衝動,直接到學校接他回家,讓他在家裡反思,過了幾天才送他回學校。
3.在一個假期裡,由於孩子當時只想玩手機,父母要求他學習就鬧情緒,當時爸爸比較衝動狠狠地罵了他,並且對他吼叫讓他滾出家門,自己去掙錢養活自己,孩子果真離家出走,出去幾個小時後他媽媽把他找回。
4.最近一次,學校老師反映他在校學習情況比較糟糕,周末回家批評教育了他。第二周回家後,對照老師發的作業清單檢查,結果完成作業需要的一些資料和工具都沒帶回,當時比較生氣,打了他。
原生家庭環境
據這位家長介紹:
1.在原生家庭中,夫妻之間關係還算可以,但是,在教育孩子的觀念上有分歧——因為孩子有多動、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在父母看來,孩子之所以變得多動是由於父母平日裡缺少督促規範導致的,責任在父母,因此,孩子爸認為需要給孩子一個好的家庭環境,提出讓媽媽關掉店鋪,以便騰出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去關愛孩子,去督促規範孩子一些壞的習慣行為,但是孩子媽媽一直不同意。
2.在孩子玩手機遊戲上,孩子爸認為可以在孩子完成任務後,安排出一定量的時間,讓孩子自己安排;但孩子媽卻認為應該徹底不讓孩子玩,總之,夫妻間經常相互埋怨,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沒有統一起來。
3.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沒有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一方面,是因為孩子小學開始就在寄宿在學校學習,周末才和父親或母親在一起,相對缺少了家庭的關愛。另外一方面,孩子出現多動、注意力分散問題,我們發現比較遲,以至養成了一些不好的行為習慣,而且,父母和孩子的溝通方面可能也存在問題。
父母到底應該怎麼做呢?廖老思提出以下三點改善建議:
一、放棄批評責罵說教,孩子的改變不是教育出來的。
在這個案例中,家長多次介紹,孩子在學校犯了錯,挨了老師批評,父母的管教簡單粗暴,但結果事與願違,甚至適得其反,足以說明:我們的孩子不是被教育出來的,而是被體驗出來的,這也像老話所講:教別人千遍萬遍,不如讓他自己去碰個釘子,為什麼?因為教千遍萬遍猶如耳邊風,過耳就忘,但是自己碰了釘子吃了虧,打死都忘不了;心理學家調查統計發現:
「自我意象變好後者變壞,並不在於智力與知識,而是決定於『體驗』。」
這也是為什麼警察叔叔碰到那些開車時亂往窗外丟菸頭的人,也不跟他囉嗦,叫他下來大馬路,冒著大太陽撿一下午的菸頭,他下次就再也不敢亂扔菸頭了,因為這個體驗太深了,所以教育只會讓我們感到煩躁,體驗才能夠讓我們感同身受,印象深刻;
回到青春期孩子的教育上,我們有太多的父母,把太多的時間精力都花在了教育孩子上,嘮叨、說教、打罵、講道理、批評、訓斥、責備、打罵等等,啥辦法都試過了,卻唯獨忽略了孩子的內在體驗;
結果,導致孩子對父母講了什麼,記不清楚了,但是,卻記住了父母錯誤管教下帶給自己的痛苦體驗、挫折體驗、煩躁體驗、沮喪體驗甚至是絕望體驗,難怪有的孩子對父母說:「你們根本就不配做父母,你們壓根就不知道我想要什麼,我今天變成這個樣子都是你們害得,我恨你們!」
這也是為什麼有那麼多青春期孩子發展出手機遊戲成癮、厭學、輟學、叛逆、壓抑、抑鬱、自閉、雙相等病態心理的根源所在。而且,一旦孩子內心的痛苦體驗形成,如果沒有通過系統科學的疏導和修正,往往難以從源頭上徹底去除,甚至會影響到孩子一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