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痴迷遊戲,學習無目標,心理學家:孩子改變取決於「體驗」

2020-12-20 廖老思父母加油棧

有家長私信留言說:學校老師反映,孩子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課後作業不能完成或完成的質量較差;老師批改作業後做錯的題也不去改正,沒有按時複習、預習、重點記憶已學內容的習慣;周末回家做作業非常敷衍,甚至有隱瞞一些作業不做的情況。

更讓父母感到焦慮擔心的是,孩子對遊戲比較痴迷,主要玩王者,對父母在這方面的管教比較排斥,總之一句話:學習無目標,缺少上進心,沉迷手機遊戲,請問廖老思這種情況父母應該怎麼辦?

按照慣例,我們先從原生家庭以及父母錯誤管教入手,以此把脈孩子問題形成的根源:

父母錯誤管教

據這位家長介紹:

1.最近2年,孩子一直在服用「專注達」,前幾個月看過幾次心理醫生,短時間內起到了一些效果,但是自從假期痴迷手機遊戲後,情況越來越糟,不受控制;近三個月內父母有2次打罵孩子的行為,但多以批評、指責或訓斥為主,有時候也會鼓勵孩子;曾與孩子約定玩遊戲的時間,但時間到了後孩子仍舊不願放下手機。

2.在孩子小學四、五年級時,老師反映他在校學習不認真,行為習慣也不好,經常會犯一些錯誤;周末回家父母批評教育了他,希望他改正,結果周二又接到老師電話,說他又犯了錯誤,當時父母比較衝動,直接到學校接他回家,讓他在家裡反思,過了幾天才送他回學校。

3.在一個假期裡,由於孩子當時只想玩手機,父母要求他學習就鬧情緒,當時爸爸比較衝動狠狠地罵了他,並且對他吼叫讓他滾出家門,自己去掙錢養活自己,孩子果真離家出走,出去幾個小時後他媽媽把他找回。

4.最近一次,學校老師反映他在校學習情況比較糟糕,周末回家批評教育了他。第二周回家後,對照老師發的作業清單檢查,結果完成作業需要的一些資料和工具都沒帶回,當時比較生氣,打了他。

原生家庭環境

據這位家長介紹:

1.在原生家庭中,夫妻之間關係還算可以,但是,在教育孩子的觀念上有分歧——因為孩子有多動、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在父母看來,孩子之所以變得多動是由於父母平日裡缺少督促規範導致的,責任在父母,因此,孩子爸認為需要給孩子一個好的家庭環境,提出讓媽媽關掉店鋪,以便騰出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去關愛孩子,去督促規範孩子一些壞的習慣行為,但是孩子媽媽一直不同意。

2.在孩子玩手機遊戲上,孩子爸認為可以在孩子完成任務後,安排出一定量的時間,讓孩子自己安排;但孩子媽卻認為應該徹底不讓孩子玩,總之,夫妻間經常相互埋怨,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沒有統一起來。

3.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沒有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一方面,是因為孩子小學開始就在寄宿在學校學習,周末才和父親或母親在一起,相對缺少了家庭的關愛。另外一方面,孩子出現多動、注意力分散問題,我們發現比較遲,以至養成了一些不好的行為習慣,而且,父母和孩子的溝通方面可能也存在問題。

父母到底應該怎麼做呢?廖老思提出以下三點改善建議:

一、放棄批評責罵說教,孩子的改變不是教育出來的。

在這個案例中,家長多次介紹,孩子在學校犯了錯,挨了老師批評,父母的管教簡單粗暴,但結果事與願違,甚至適得其反,足以說明:我們的孩子不是被教育出來的,而是被體驗出來的,這也像老話所講:教別人千遍萬遍,不如讓他自己去碰個釘子,為什麼?因為教千遍萬遍猶如耳邊風,過耳就忘,但是自己碰了釘子吃了虧,打死都忘不了;心理學家調查統計發現:

「自我意象變好後者變壞,並不在於智力與知識,而是決定於『體驗』。」

這也是為什麼警察叔叔碰到那些開車時亂往窗外丟菸頭的人,也不跟他囉嗦,叫他下來大馬路,冒著大太陽撿一下午的菸頭,他下次就再也不敢亂扔菸頭了,因為這個體驗太深了,所以教育只會讓我們感到煩躁,體驗才能夠讓我們感同身受,印象深刻;

回到青春期孩子的教育上,我們有太多的父母,把太多的時間精力都花在了教育孩子上,嘮叨、說教、打罵、講道理、批評、訓斥、責備、打罵等等,啥辦法都試過了,卻唯獨忽略了孩子的內在體驗;

結果,導致孩子對父母講了什麼,記不清楚了,但是,卻記住了父母錯誤管教下帶給自己的痛苦體驗、挫折體驗、煩躁體驗、沮喪體驗甚至是絕望體驗,難怪有的孩子對父母說:「你們根本就不配做父母,你們壓根就不知道我想要什麼,我今天變成這個樣子都是你們害得,我恨你們!」

這也是為什麼有那麼多青春期孩子發展出手機遊戲成癮、厭學、輟學、叛逆、壓抑、抑鬱、自閉、雙相等病態心理的根源所在。而且,一旦孩子內心的痛苦體驗形成,如果沒有通過系統科學的疏導和修正,往往難以從源頭上徹底去除,甚至會影響到孩子一生的發展。

相關焦點

  • 孩子痴迷遊戲無法自拔,我們該怎麼辦?
    一個孩子鑽在遊戲的海洋裡無法自拔,甚至有的變成一種病態,感覺這世界上除了遊戲其他的都感到枯燥乏味,心情很不悅。感覺孩子除了遊戲別無它求了。遊戲不是孩子學習以為唯一的活動項目,閒暇時作為消遣時間的工具是可以的,但是把它演變成痴迷狀態,那就不好了。我堅信絕大多數的孩子只是把它作為寫完作業後消遣的工具而已,還是只有小部分的孩子變成後一種病態。所以不應該是遊戲本身的問題,而是我們其中的孩子缺乏自控力,使自己達到痴迷程度。
  • 學習是給父母學的?心理學家:利用經驗的好處,讓孩子主動學習
    一種是用自己或他人的成功經歷告訴孩子,好好學習就能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和更優秀的人相處,獲得成功的人生。這兩種說辭顯然都沒有效果。因為不管是好處還是壞處,都是想像出來的,孩子沒有親身經歷過,也就不會有深刻的體驗。
  • 痴迷遊戲,哥哥拉著妹妹跳樓:改變遊戲成癮,需要知道的5個原則
    現在回頭看案例中的兄妹倆,兩個孩子之前並不是多喜歡打遊戲,之所以會打,更多的是因為周圍同學都打,現在上網課,父母監管不到,他們用父母的手機做了其他事情。這種情況下,與其說孩子上癮,倒不如說他們在模仿自己看到的行為。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有個非常著名的實驗——波波玩偶實驗。
  • 遊戲讓孩子沉溺其中,孩子痴迷遊戲怎麼辦?
    60後玩不轉的智慧型手機,三歲孩子打電話、接電話、看視頻、玩遊戲卻很溜;科技化智能化的社會不學習就會落後,老話說的好,活到老學到老。學習方向不對讓人頭疼,比如孩子玩遊戲,卻讓很多家長煩惱不已!家長反對孩子打遊戲上幼兒園的孩子玩遊戲常見的就是導致學習成績下降,眼睛近視。
  • 青春期孩子叛逆、太難溝通?心理學家:想改變孩子,要先改變自己
    這時父母對於孩子會有一些批評或者言辭較為偏激,忽略了孩子的初心是好的,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也打擊了孩子的積極性,這些都會導致孩子不願意和父母溝通。 孩子好好學習、努力提高學習成績是許多家長的期望,於是他們就會對孩子做出逼迫的行為。
  • 孩子痴迷遊戲,別再打孩子了,禁止不如疏導,分享三點建議給家長
    這些場景會讓父母忘記了當下,忘記了冷靜下來,去了解孩子痴迷遊戲背後的原因和內心想法,同時,也高估了孩子的自律性和自控力。卻不想想,作為成年人,我們家長一旦碰上愛吃的飯菜或零食,即使是在處於減肥狀態,不見得就會停下來不吃; 碰上愛看的電影和電視劇,不見得會轉移注意力去看書,而選擇不看。
  • 改變認知結構,巧用學習理論,讓孩子發現「學習的奧秘」
    長時間的學習壓力,加上不會放鬆和調節自己情緒的孩子,慢慢發現自己的學習越來越吃力,學習成績下滑,他們也就慢慢開始厭學了。孩子出現厭學、成績差,關鍵找到厭學成績差的原因,針對性的解決,可以快速提高學習成績。逆反心理在作崇在心理學中,逆反心理指的是一種比較穩定的,對客觀事物表現與一般人對立或相反的情緒體驗或行為傾向。
  • 「學習態度不端正」?孩子的改變,從你的這一句鼓勵開始
    一、信念差異孩子在控制觀上存在的差異,決定了孩子對事物的看法。①內部歸因心理學家指出,內部歸因的孩子,相信他們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或性格影響身邊的事。②外部歸因外部歸因的孩子,相信他們身上的事取決於運氣或他人。比如還是上面那個,期中考試難度增加的例子。一個外部歸因的孩子在聽說考試難度加大之後,他可能會覺得自己無論做什麼都是不能改變卷子難度的,所以選擇了和平時一樣的複習策略。
  • 孩子沉迷手機玩遊戲,這是行為上癮,怎麼解決?根在於家長
    看著我們玩手機,孩子也會湊過來瞧瞧。在這樣的「薰陶」下,有一天,孩子自己安裝了吃雞遊戲。此後,一連著幾個晚上都要玩兩把吃雞才睡覺。甚至每天的睡前聊天內容也離不開遊戲,我意識到問題的嚴重。像我家這樣痴迷手機的孩子真不少!這些年,新聞中經常報導孩子玩遊戲,揮霍家長血汗錢。痴迷網絡,無心學習,脾氣暴躁,不服管教。甚至,嚴重的還為此出過人命。
  • 爸爸痴迷電腦遊戲,兒子關機操作熟練地讓爸爸無語,媽媽卻很滿意
    不過有很大一部分九零後家長在為人父母之後依然沒有丟掉自己的小嗜好,閒來無事就想打遊戲。作為見證網遊崛起的一代人,很多九零後家長對於網遊非常痴迷,尤其是一些寶爸。孩子對此是比較反感的,畢竟孩子是希望爸爸能陪自己玩耍的,這不,就有一個小男孩在爸爸玩遊戲的時候出手了。
  • 爸爸痴迷於電腦遊戲,兒子關機操作熟練地讓爸爸無語,媽媽很滿意
    不過有很大一部分九零後家長在為人父母之後依然沒有丟掉自己的小嗜好,閒來無事就想打遊戲。作為見證網遊崛起的一代人,很多九零後家長對於網遊非常痴迷,尤其是一些寶爸。孩子對此是比較反感的,畢竟孩子是希望爸爸能陪自己玩耍的,這不,就有一個小男孩在爸爸玩遊戲的時候出手了。
  • 孩子借學習名玩遊戲怎麼辦?這位媽媽方法值得借鑑
    這樣的例子不在少數,家長找不到正確管理孩子孩子玩手機的方法,沒收手機又怕孩子叛逆放棄學習……不沒收手機:成績不斷下滑沒收手機:嚴重叛逆乃至棄學今天一位媽媽的經驗值得所有家長耐心閱讀,手機遊戲或許能成為孩子學習的動力之一!
  • 孩子痴迷玩遊戲的真正原因是——遊戲角色中有另一個勇敢的自己
    大多數的問題都是我們的孩子今天玩兒遊戲停不下來,或者我們家的孩子上網課上的不夠好。但是很少有人跟我講,說我們孩子無法去溝通。或者我知道用什麼樣的一些方法去跟孩子溝通,你可不可以教教。我們很少去反思我們給到孩子吃什麼,也有很少有人去反思過,為什麼我的孩子去玩手機?事實上當一個孩子玩手機時,那麼證明那個手機會比我們成人更加的有意思。第二個就是,他更多的能夠產生對生命的一份價值,他會覺得在這個手機遊戲裡面能夠找回來。第三個部分,是在遊戲當中能夠找到他自己。
  • 從「遊戲」到「學習」,談談如何增強孩子學習的自信力
    而再看我們的學習,就會發現,剛好相反,每一步任務感覺都是很難,學習的效果甚至幾年都無法看到,由此,信心大受挫折。那麼,如何能像玩遊戲那樣學習,增強學習的信心呢美國的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提出了解決方案,他的自我效能感理論對此有詳細的分析。
  • 學習心理學:找到適合孩子的學習方法
    ---學習需要計劃和目標 目標效應啟示我們,所有的成功者最初都是有制定一個小小的目標開始的,一旦擁有了目標,就會產生無窮的力量。孩子的學習同樣需要目標,為自己制定可行的學習計劃。,每一個孩子都有強烈的好奇心作為父母,應該尋找出孩子的興趣點,幫助孩子挖掘絕大的潛能。
  • 孩子沉迷網路遊戲?深度分析「阿倫森效應」,讓孩子戒掉遊戲癮
    其實,讓孩子如此沉迷的網路遊戲與阻止孩子玩遊戲的父母一直處在對弈中,雙方都用了「阿倫森效應」,但遺憾的是,網路遊戲一方一直善於運用「阿倫森效應」的積極面,而父母無形中也掉入了它的積極面,被動地激發了孩子對遊戲的興趣並直至痴迷。
  • 為什麼我們那麼痴迷輔導班?中國家長謬誤在於:以為上課才是學習
    一直以來,家長們都對輔導班趨之若甫,似乎參加的輔導班越多,孩子的學習就能更好。為什麼我們那麼痴迷輔導班?別的孩子都在報班我的孩子怎能落後有一期《三聯生活周刊》做了一個「技術改變童年」的專題,裡面提到了一個觀點,讓我大受啟發。
  • 愛玩遊戲的孩子和從不玩遊戲的孩子,他們的父母輸在哪裡?
    近些年來,受眾多父母困擾的大概就是孩子「沉迷遊戲」,強軟手段都沒用,孩子就跟餓了要吃飯一樣,甚至比吃飯還重要,玩遊戲達到了痴迷的地步。連疫情期間,愛玩遊戲的孩子在上網課時,往往會背著家長偷偷玩遊戲,而從不玩遊戲的孩子,則非常自律的上著網課,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孩子之間的差別呢?
  • 如何借「遊戲」之力,激發孩子的抗逆力?
    父母爭吵、同學矛盾、老師訓斥、學習壓力太大、犯錯後逃避懲罰……在成人眼裡不值一提的小事情,卻成了孩子心理不能承受之重,最終釀成任何家庭都無法承受的傷痛。如何讓改變命運的知識不再成為禁錮孩子的枷鎖?我們應該反思自己面對孩子學習時的態度,同時也應該深度思考,怎麼去提高孩子抗逆力,如何幫助孩子正確地看待暫時的挫折,以及外界的批評和抱怨。
  • 如何改變一個學習不努力的孩子?
    我覺得一個孩子不努力,大致離不開3個原因:1.搞不懂自己為什麼要學習;2.喪失學習的信心3.缺乏有效的支持。家長可以嘗試從這3個方面來分析孩子不努力真因,幫助孩子建立目標感、設置小目標、收穫來自學習的自我實現感、感悟來自家庭的歸屬感,從而建立孩子努力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