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葉聖陶
在面對學校統考的時候,校長老王給小童心老師的班級開了小會,示意同學們在考試的時候,要「互相幫助」。
在考試的時候,特意支開小童心老師去買西瓜,好讓監考老師們在吃瓜的時候,給孩子們創造「互相幫助」的機會。
小巴準備作弊,被小童心老師發現並制止了。但其他同學呢?再假設這個班級的同學被小童心老師制止了,那其他班級的同學呢?
影片沒有給出直接的答案,只是最後校長取得「學校統考第一名」獎狀時的沾沾自喜,好像在炫耀著自己的策略得當。
更揭示了,在教育中,當上層建築浮躁,其影響面越是廣泛,並且這種浮躁會讓下層基礎的正確築基行為,變成了「抗爭」。
她開放了小人書,反對作弊,希望給差生設立進步獎...
但這一切小童心老師只能很溫和地去做,而問題恰恰在此:明明自己沒錯,是有道理、正義的一方,卻只能小偷小摸,小心翼翼。
在這個過程裡面,也預示著我們向孩子傳遞了這些錯誤的價值觀。
在《中毒的父母》一書裡,講述了父母是如何不知不覺地向孩子傳遞著毒素的,始終一個家庭「危害」的只有自己的孩子,而《樹上有個好地方》,卻講述了一個學校的教育觀念出了問題時,荼毒的是一整批孩子。
試想,若干年後,這些孩子都成為了校長、老師,他們又會繼續締造出多少個「校長老王」?
我們常說,孩子就是一張白紙,在這裡同樣成立--大部分孩子並沒有覺得校長的做法有什麼不可,即便有他們也沒有任何反抗的措施。
最先承受著這份浮躁教育方式的人,不是老師們,不是家長們,而是孩子,尤其是差生。
如小巴一般,這些「差生」被逼得走投無路,他們在學校裡行為叛逆,但又都有著自己的情緒需要宣洩。
所以小巴,找到了那顆樹,在那裡他埋掉了自己的小秘密--那些或不能說,或無人可說,或說了也沒人會懂他的小秘密。
小巴有棵樹,但更多的、其他的孩子呢?他們又該去何處宣洩?
這棵樹又同時隱喻著,那些差生所接觸的不良群體、不良習慣---在沒有人理解他們的世界裡,只有這麼些他們明知道是不該與之為伍的人、物,能夠給他們一點存在感--那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心理養料。
可惜的是,大樹倒了,儘管小巴奮力掙扎,那棵樹還是被父親鋸掉了。再後來,小巴「長大了」。就好像《狗十三》裡的李玩,在「吃狗肉」中,長大了...
這種成長,是以摧殘為基礎的,不是破而後立、磐涅重生,而是反抗後被打壓的無力反抗的絕望地認命。
整部影片,表面上在講述著把孩子培養成才,而實際上,卻隱晦地揭示了,浮躁的教育風氣,把孩子培養成「柴」,麻木、沒有生機。
「上層建築」是一個經濟術語,適用於教育行業,而同樣還有另一個術語也適用於這種狀況:宏觀調控。
比校長老王更高一層的上層建築--教育局,在17年開始就不斷針對這種浮躁的教育風氣,做出了「宏觀調控」:
17年,高考採用「兩依據一參考」,打破了過去高等院校「招分」的弊端,轉向「招人」;
所有科目將考驗語文水平,宣告進入「大語文時代」,這是因為閱讀能力強的孩子,擁有更好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情商也會更高;
降低小升初選拔性:偏重全面素質教育而放棄傳統的應試教育;
還包括了很早就實行的減負、減壓舉措...
扶正教育的風氣,已經成為大趨勢,它不可能馬上就讓所有的師生階層變得正義起來,也不可能馬上就讓教育風氣從浮躁的工業化,變成農業化,但毫無疑問地引起了思維的激蕩。
所以現在一些關於孩子-家長-學校之間三元關係的問題,能以片石之力激起千層浪。再接地氣的講,就是我們常說的「為什麼我們作為學生的時候沒這麼多問題?」,這不是「作」,而是被喚醒的新風與舊習氣之間的必然衝突。
淅爸寄語:
這是一篇「水文」,因為沒有如往常一般給出具體解決方案,僅以此文儘自己微薄之力,望喚起家長們的初心--培養孩子成才,如各種參天大樹般,形狀不一併且各有所長的才,而不是整齊劃一隻有被燃燒功能的「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