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詞大會之所以會這麼受歡迎,很大一個原因就在於出的題目基本上都是我們熟悉的詩詞作品。但這些題目,卻不容我們小覷。因為這些熟悉的詩詞,可能很多人上學時真的並沒有讀懂過。比如今天要和大家 說的這道關於《七步詩》的題。題如下:
「豆在釜中泣」中的「釜」是什麼?A. 鍋 B.碗 C.灶
說起來這個題應該算是極簡單的了,選手一下子就選出了答案A。但是百人團卻還有11人答錯了,不少網友評論:「這也會錯」?詩中的釜是古代的一種鍋,也是現代鍋的前身。就算是對這首詩不熟悉,也應該聽過成語釜底抽薪,這是36計中的第19計,這裡的釜也是指鍋。
看起來這個題挺簡單的,不就是曹植的《七步詩》嗎?別說背內容,就連寫作背景多數人都可以如數家珍。我們再來讀一次這首詩:
《七步詩》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這首詩有多個版本,有四句版也有六句版本,本次選用六句版。作為一位從事語文教育多年的老師,筆者要是跟大家說近日一位家長跟我說的事,大家就會覺得其實這首詩並不簡單。
這是一位研究生學歷的學霸家長,他家的孩子是位小學生,讀完曹植的這首《七步詩》後,孩子提了個問題,難住了這位學霸家長。孩子提的問題是:曹植的弟弟不是挺聰明、挺厲害的人物,怎麼可能非讓哥哥七步成詩,如果不成就要滅掉他,這也太兒戲了吧?這樣其他朝臣怎麼可能服他,三國時的人物,都這麼不長腦子嗎?
很顯然,這位孩子是在質疑《七步詩》背後這七步成詩的趣事。孩子的質疑是句句在理的,難怪這位學霸家長答不上來。其實咱們真的不能怪孩子想多了,這個事當年著名文人餘秋雨先生也曾問過。最後他認為詩確實是曹植寫的,畢竟與曹植的詩風很接近,但這個故事是後人虛構的,不可能出現這麼戲劇化的場景。
餘秋雨這個說法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七步詩》首次出現,是在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書中。這是一本文言小說集,主要記載的是東漢後期到晉宋間名人的軼事。既然是小說集,並不是史書,所以內容真實性就要大打折扣。從目前我們對它的解讀來看,有不少只是民間傳說,當不得真。《七步詩》中的故事背景由《世說新語》記錄後,後又被各種寫三國的通俗小說採用,於是曹丕讓曹植七步成詩的說法便深入人心了。
當然,真相如何從客觀上來說,我們已經弄不清楚了,除非回去問曹植去。不過從七步成詩之說的流行,說明大家對於這些關於詩文的軼事傳說是很喜歡的,也是很願意相信的。所以後世很多詩詞,都經常會有一個挺有意思的背景故事,這些故事也一樣是很難考究的。比如讀北宋的一些作品,經常就有人提到蘇小妹這個人物,說她是蘇軾的妹妹。但事實上,文史學家們考證後,認為蘇軾並沒有妹妹,只有一個早亡的姐姐。關於蘇小妹的種種傳說,極有可能是民間百姓杜撰的。
不過,筆者倒沒覺得這樣就錯了。畢竟一首作品是否能成為千古名作,僅靠一個故事是不行的。就如曹植這首《七步詩》,若非寫得夠有水平,也並不會深受大家喜愛。最後問題來了,大家覺得曹植七步成詩有沒有可能呢?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