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七步詩名流千古,無數人效仿,寇準用三步,魯迅寫的最有趣

2021-02-13 一詩弎課











曹植七步詩的故事盡人皆知,一般的版本都是這樣的。曹丕在朝堂上命題作文,題目是《兄弟》,但詩歌之中不能出現兄弟的字眼,時間是行走七步的時間,寫出來賞你一條命,寫不出來剝奪你的命。

但是曹植何許人也,他是被後世謝靈運用「才高八鬥」這個成語認證過的詩人(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鬥,我得一鬥,天下共分一鬥。),這點難度根本不在話下。

於是曹植就沒有用七步,張口便來: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這是《三國演義》裡引用的版本,大概是為了便於讀者閱讀,羅貫中把這首詩給簡化了,其實在《世說新語》裡,這首詩是這樣的: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相對於《三國演義》版本,這首詩多了幾個生僻字,但是寫得更形象更具體了。

但是宋朝的李昉卻說不,這不是最原始的版本。李昉整理過一本書《太平廣記》,在這裡他引用了《世說新語》曹丕強迫曹植作詩的故事,但是內容卻大相逕庭。

故事的前提還是沒有變,魏文帝曹丕一門心思找個機會弄死自己這個弟弟曹植。

有一天哥倆出去玩,路上看見兩頭牛打架。

牛嘛,打架只能拼蠻力,牛頭相抵。

結果一頭牛力氣不支,步步後退,最後跌入井裡死掉了。

曹丕一看,機會來了,就對自己的弟弟說:「來吧弟弟,此情此景,你不想吟詩一首嗎?」

曹植說好。

曹丕說別著急,我還有限制條件呢。第一不能出現牛、死、鬥、井四個中的任何一個字。第二字數不能低於四十個字,也不能高於四十個字。第三時間限制是在馬行百步之內必須寫完。

如果無法按時交卷,也沒啥,只不過你的頭顱和身軀就要分離。

這哪兒是牛打架,這是哥倆較勁。

曹植沒有選擇,只能做。

他打馬而行,最終做出一首詩:

「兩肉齊道行,頭上戴橫骨。

行至凼土頭。峍起相唐突。

二敵不俱剛,一肉臥土窟。

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洩」

他寫完馬還沒有走完百步,時間還有。

此情此景,讓曹植萬般感慨,決定再寫一首,便是那首著名的:

「煮豆持作羹,漉豉取作汁。萁在釜下燃,豆向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合著曹植寫了兩首詩,我們熟知的只不過他臨場發揮出來的。

至於哪個故事版本是正確的,已經不得而知了。

曹植七步詩的故事後來影響了許多人,歷史上許多文人小時候都效仿過這個橋段。

唐朝有個詩人叫史青,大年三十這天他給唐玄宗吹噓自己的才華,說七步成詩根本不在話下,他能五步成詩。

玄宗說好,那就試試,請以《除夕》為題寫一首。

史青張口就來:

今歲今宵盡, 明年明日催。

寒隨一夜去, 春迎五更來

氣色空中改, 容顏暗裡摧

風光人不覺, 已著後園梅 "

李隆基很是高興,賞賜了他。

一面紅妝惱殺人

宋朝的時候著名的寇老西寇準也曾被人考驗過。

寇準那會還小,才七歲,和家裡人一起去登華山,有人就讓他用華山為題目寫一首詩。

幼年寇準只走了三步就寫出來了:

只有天在上 , 更無山與齊 。舉頭紅日近 , 回首白雲低,

當然這兩個人雖然在更少的步數內寫出來這首詩,但是他們當時的心理壓力和憤懣肯定和曹植沒法比,這詩的質量也有差別,所以不太有名。

正是由於曹植這首詩太過有名,所以「相煎何急」成了一個著名的成語。

1925年5月7日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學生在一次集會中遭到北洋政府的軍警的鎮壓,校長楊蔭榆為虎作倀,開除了六名學生(其中有一個就是劉和珍,她在次年的三一八慘案中遇害,魯迅先生寫下那篇《記念劉和珍君》)。隨後楊蔭榆以召集緊急會議之名,請客吃酒,勾結拉攏北洋政府,用「相煎何急」形容學生對自己的逼迫,她儼然成了受害者「豆子」,而學生呢成了豆萁。

上面這句話魯迅沒說過

魯迅先生氣不過,寫下了一首《替豆萁申冤》:

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

我燼你熟了,正好辦教席。

哭的不是鍋裡的豆子了,而是灶裡的豆萁,豆萁說我把你煮熟了,你成為桌上的菜,好好去請你的客,吃你的飯。

先生高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讓楊蔭榆自己打臉。

等到了1943年的時候,抗日戰爭時期,郭沫若寫過一篇《反七步詩》:

煮豆燃豆萁,豆熟萁成灰。

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

不為同根生,緣何甘自毀?

在他筆下,豆萁和豆子是相互成全的,豆子熟透了的時候,豆萁早已化為了灰燼。熟了的豆子變成酒席上的佳餚,變成灰燼的豆萁則成了田中的肥料。如果不是同一條根長出來的,怎麼會願意犧牲自己為兄弟奉獻呢?

說的是中華民族同仇敵愾的事,讀來令人奮進。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給他弟弟們寫過一首詩,也是反七步詩而用之:

煮豆燃豆萁, 萁在釜下樂。不惜身成灰, 願弟早成熟。

他說豆萁在鍋底下很高興,因為自己燒成灰,豆子就成熟了。這是一個兄長對弟弟的殷切期望。

相關焦點

  • 曹丕看兩頭牛打架,命曹植作詩,卻不能有「牛」字,結果卻流傳千古
    許多人了解曹植,是因為他的那首"七步詩",七步成詩,已經將曹植的才華展現的淋漓盡致,同樣也是因為七步詩太過出名,以至於人們忽略了曹植這個人,以及他的許多作品。東漢末年,天下諸侯紛爭,結果是,最大的蛋糕,終為魏蜀吳三家瓜分。
  • 古詩賞析第十七首:曹植《七步詩》
    七步詩魏·曹植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網絡圖片,侵權即刪作者簡介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國譙郡(今安徽亳州人)。曹植是建安時期成就最高的文學家和詩歌創作集大成者,與其父曹操、其兄曹丕合稱「三曹」。其詩作善用比興,筆力雄健,詞採華美,比較全面地代表了建安文學的成就和特色,對五言詩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代表詩文作品有《洛神賦》《白馬篇》《贈白馬王彪》等。南朝文學家謝靈運有「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佔八鬥」的評價。
  • 小學生讀曹植《七步詩》提個問題,難住學霸家長,餘秋雨也有此問
    因為這些熟悉的詩詞,可能很多人上學時真的並沒有讀懂過。比如今天要和大家 說的這道關於《七步詩》的題。題如下:「豆在釜中泣」中的「釜」是什麼?A. 鍋 B.碗 C.灶說起來這個題應該算是極簡單的了,選手一下子就選出了答案A。但是百人團卻還有11人答錯了,不少網友評論:「這也會錯」?
  • 古詩詞日曆 | 曹植《七步詩》
    這世間會作詩的人很多,七步就能作出一首詩的,只有曹植。曹植也因為這首詩,獲得新生,名滿天下。逼他七步作詩的,是他的親哥哥曹丕,也是個才子,七言詩的創始人,卻害怕這個弟弟將來有非分之想,想要除之而後快。一邊哥哥催逼甚急,一邊弟弟求生本能反應迅速,於是在朝堂之上,一個身影緩緩踱步,在七步之內寫出了這首詩。面對挑刺的哥哥,若是寫得有一點不好,腦袋立馬就會搬家。
  • 寇準7歲寫的詩,三步吟出千古詩篇,在場賓客嘆為觀止,堪稱神童
    這裡有一個關於他的故事:據記載,寇準7歲的時候,他的父親設宴款待賓客,正直喝酒最開心的時候,客人看到小寇準很是可愛,便讓他以附近的華山為題作詩一首,小寇準在客人面前來回踱步思考著,一步、兩步,到第三步的時候便隨口吟出了這首流傳千古的詩篇,在場的賓客無不嘆為觀止,連聲叫好。
  • 曹植十首經典詩詞,經久不衰,流傳千古
    曹植十首經典詩詞,經久不衰,流傳千古曹植(192年—232年),字子建,三國曹魏時期著名文學家,曹操之子,曹丕之弟。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王士禎曾稱把他與李白、蘇軾並稱「詩仙」。語出三國魏·曹植《箜篌引》。罄折:同「磬折」,像磬一般彎曲著身體,以示謙恭。具有謙虛品德的君子,他的謙恭是為什麼呢?引申的意思是,他有著遠大的追求。二、街談巷說,必有可採。語出三國魏·曹植《與楊德祖書》。街頭巷尾的議論,必定有可以採納的意見。說明要善於聽取群眾的反映。
  • 世人皆知曹植7步成詩,北宋7歲神童3步寫成一首小詩,驚豔千古
    因為對於青春年少的人而言,未來有無限的可能性,說不定有一日他就會做出令你刮目相看的成就來。因此,在中國人心目中,年少時代的志向,很大程度上能夠決定人的一生,正所謂「三歲看大,七歲知老」。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名人大家早在少年時代就展現出了非凡的才華和遠大的志向。例如,北宋年間的「鐵腕宰相」寇準就是一個年少時就志向遠大的歷史名人。
  • 第6首《七步詩》,小學必背詩歌,資深老師帶你3步學,家長說好用
    從前幾天開始,我每天推薦並分析一首古詩,你只要按照這3步引導孩子,堅持下去,積少成多,孩子會慢慢喜歡上古詩,對應的考題也不怯,反而成了加分項呢!今天,我推送的是第6首詩《七步詩》。★說意思理解了關鍵詞後,讓孩子說一說這首詩寫了什麼
  • 《七步詩》作者曹植的10大經典名句,寫盡身在帝王家的無奈!
    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鬥」之說,文學批評家鍾嶸讚美曹植「骨氣奇高,詞彩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粲溢今古,卓爾不群。」他和父親曹操,哥哥曹丕合稱「三曹」,是建安時期文學上的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詩人不光在文學上有很高的造詣,他在政治上也有非常高遠的理想和抱負,只可惜錯生帝王家。他的哥哥曹丕稱帝後,他在政治上的生命已基本結束。
  • 曹丕讓曹植寫《死牛詩》,不能有死、牛兩字,曹植妙筆化解危機
    曹植是魏晉時期的著名文學家,他和他的哥哥曹丕,父親曹操都是當時有名的文學大師,撐起了魏晉文學的半壁江山。然而曹植和曹丕這兩兄弟,卻在歷史上有很多爭鬥。作為曹操最寵愛的兩個兒子,曹丕和曹植本身就為了儲位明爭暗鬥多年,這讓曹丕對曹植累積了很多怨恨。
  • 七步詩之後,曹植搬了4次家、活了12年,大哥和侄子倆沒讓他消停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曹植不答應也得答應啊。曹丕便叫他以兄弟為題但又不許犯著「兄弟」二字作詩,然後曹植就吟了前面四句。要說曹家兄弟畢竟文雅,明明哥哥要置弟弟於死地,卻以作詩為題目,互相還算是保留了幾分顏面。同一回的劉備斬子(義子劉封),直接罵道:「汝須食人食、穿人衣,非土木偶人!安可聽讒賊所阻!」便命左右推出斬之是。
  • 同樣是大詩人,曹植7步之內寫出1首詩,此人花了3年寫了2句詩
    三國時期曹魏著名的文學家曹植,在文學上的造詣很高,是建安文學的集大成者,與父親曹操、哥哥曹丕合稱為「三曹」,留下膾炙人口的《洛神賦》、《白馬篇》等代表作。曹植的詩作筆力雄健,富於創新,將敘事抒情巧妙結合,既能表達複雜的心理感受,也能描寫曲折的心理變化,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藝術功能,對後世影響巨大,南宋謝靈運盛讚他為「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鬥」。
  • 世人只知曹植才高八鬥,卻不知曹丕亦不遑多讓
    文學上所稱的曹氏父子,其實是指曹操、曹丕、曹植三個人,但是許多人卻往往只提曹操與曹植,曹丕則總是被一帶而過。1.曹操在文學上的成就,大家都是十分熟悉的。他的《短歌行》,他的《觀滄海》,他的《龜雖壽》,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他的詩質樸典雅、慷慨沉雄,更蘊含著宏大的氣魄,「建安風骨」正是由他而始,魯迅評價他為「改造文章的祖師」。
  • 詩人寇準七歲寫下一首二十個字的詩,卻成為了人人會背的千古名作
    在我國歷史上,有很多少年成才的文人墨客,雖然有「傷仲永」的典故,但是也有很多人終其一生都頗為優秀,為後人留下了無數珍貴的思想文化財富。作為詩詞文化的巔峰,唐宋時期優秀的詩人詞人層出不窮,這其中就有很多我們所熟知的大文豪是少年成才的。
  • 曹丕刁難曹植寫《死牛詩》,卻不能出現死牛二字,曹植張口就來!
    後人對曹植的了解,也多在文學層面,如《白馬篇》、《洛神賦》等傳世佳作,今人對古文知之甚少,但也因一首《七步詩》讓曹植在國民心中刷足了存在感。《七步詩》曹氏父子三人,都是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其中又以曹植最高,他才華橫溢、才思敏捷,深受曹操喜歡,以至於乃兄曹丕一直忌恨他,兩兄弟也展開了一場奪位大戰,最終曹丕勝出。
  • 曹丕見兩牛打架,命曹植作詩一首,作不出來就殺頭,結果流傳千年
    喜歡古詩詞的人應該對「建安三曹」不陌生,是指漢魏間曹操與其子曹丕、曹植三父子。因他們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學上的成就,對當時的文壇很有影響,所以後人合稱之為"三曹"。《七步詩》中——「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說文解字》第39課:曹植《七步詩》裡的「萁」指的是什麼?
    八股文從四書五經取題,內容必須用古人的語氣,絕對不允許自由發揮,而句子的長短、字的繁簡、聲調高低等也都要相對成文,字數也有限制。顯然,他或者認為沒有價值,或者認為沒有意義,於是把「八股文」這個帶有明顯感情色彩的名詞套在了這系列文章頭上,因為最初開始寫的原因,我們非但不會停止,還會更加盡心盡力,力圖將每個文字講得更細緻。
  • 《洛神賦》是曹植為大嫂所作嗎?三步成詩是什麼樣人?
    這時的曹丕早已妾室一大群,最得他歡喜的女性全名是郭女王。它是一個比甄洛更攻於謀略的女性。聽說,曹操在立世子時,更是由於郭女王從旁獻計獻策,曹丕才戰勝了別的的弟兄,以致之後順利登上皇上王座。做為甄洛競爭者的郭女王為怕甄洛人死之後向閻王控訴,竟一聲令下用糠堵住她的嘴,將頭髮披到臉部。讓甄洛就算人死之後也無臉見人、有口難言。
  • 率土之濱七步詩——曹植
    攻擊距離3,意味著肯定能A人,這和其本身技能效果是契合的。第一個是戰鬥中,也就是說,不是進場確定數值,和曹植的瞬時兵力、謀略會有關係,然後曹植如果死了,可能就終止效果,和法正較為類似。第三個是觸發條件,發動普攻,意味著不能是普攻類傷害,即長兵和回馬是不會被計算的,也就是需要你實打實A人以及觸發主動。
  • 七步詩前後的故事
    說說七步詩的前後 本來,曹操在立哪個兒子為王之前,是很寵愛曹植的,因為曹植實在比他哥哥曹丕有才。曹植上通天文,下通地理,論朝政能滔滔不絕,而且管治有方,在朝中很有威信。 有一次,曹丕秘密地請當時很有文才的吳質到府議事,為掩人耳目,謊稱購買布匹,用一個巨大的竹筐將吳質抬進, 這事被曹植的心腹謀士楊修知道,徑直去報告了曹操,曹操聽了很生氣,派人到曹丕門口暗地調查。 曹丕得悉,非常恐慌,問吳質該如何是好? 吳質說:「不怕,明天你再用同樣的筐子,在同樣的時間內真的裝一筐子布匹進來給他們看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