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刁難曹植寫《死牛詩》,卻不能出現死牛二字,曹植張口就來!

2020-12-13 隨手談詩

曹子建的才華自不用多說,就連最狂傲的謝靈運也說:「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獨得八鬥,我獨得一鬥,自古及今共用一鬥」。後人對曹植的了解,也多在文學層面,如《白馬篇》、《洛神賦》等傳世佳作,今人對古文知之甚少,但也因一首《七步詩》讓曹植在

國民心中刷足了存在感。

《七步詩》

曹氏父子三人,都是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其中又以曹植最高,他才華橫溢、才思敏捷,深受曹操喜歡,以至於乃兄曹丕一直忌恨他,兩兄弟也展開了一場奪位大戰,最終曹丕勝出。

勝出不代表結束,曹丕繼位後還覺得沒有把曹植斬草除根,始終是後顧之憂,於是公然逼迫曹植,要他在七步之內作一首詩,曹植應聲而作。

這個故事的可信度還是比較高的,出自《世說新語》,成書距曹植也不過百餘年,而書中所記載的本就是魏晉時期的風流名士,所以可能會有誇張成分,但總體可信度還是有:

「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曹植以煮豆比喻兄弟自相殘殺,最終感動了曹丕,自己也留下一條小命兒,值得注意的是,這個版本的《七步詩》才是最接近原版的,另有流傳版本第二句是「漉豉取作汁」,這涉及到版本學,就不贅言了。至於《三國演義》中那首「七步詩」,是臭文人自以為是的改寫罷了。

七步成詩,除了說明曹植的文採之外,也能說明他的才思之敏捷,真正能出口成章,而關於曹植才思敏捷的另一個故事,也是一首詩:《死牛詩》。

《死牛詩》

比起《七步詩》,這首《死牛詩》的難度更大,故事更傳奇,可信性也更低,出自《太平廣記》——宋朝成書,這是一本紀實小說,取材也多來自民間紀實故事,所謂民間紀實故事,你懂得,翻譯過來就是頭頭是道有板有眼的腦洞八卦傳說:

「魏文帝嘗與陳思王植同輦出遊,逢見兩牛在牆間鬥,一牛不如,墜井而死。詔令賦死牛詩,不得道是牛,亦不得雲是井,不得言其鬥,不得言其死,走馬百步,令成四十言,步盡不成,加斬刑。子建策馬而馳,既攬筆賦曰:兩肉齊道行,頭上戴橫骨。行至凼士頭,峍起相唐突。二敵不俱剛,一肉臥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洩畢。賦成,步猶未竟。」

魏文帝就像一個任性的刁蠻女友,處處刁難曹植,兩個人騎馬同遊,看到兩隻牛相鬥,一隻牛掉到井裡死掉,這麼點破事兒,他也要讓人作詩,而且詩中不能出現牛、井、鬥、死等字,騎馬百步,做不出來就要挨揍。

這是人幹事?好在曹植才思敏捷,揮筆就寫,完成之後馬還沒走完一百步。

這首《死牛詩》最妙之處,不在於曹植作詩迅速,也不在他巧妙破題,按質按量完成了曹丕的要求,而在於最後一句「非是力不如,盛意不洩畢」,所謂盛意就是濃情厚意,盛情的意思。

用兩頭牛的爭鬥,曹植巧妙地告訴曹丕:哥哥,你我手足兄弟,咱們今後不要再搞這些么蛾子了,我們之間的濃情厚意,不要給糟盡完了。

做完《死牛詩》之後,曹植更進一步表明自己的心意,寫下了:「煮豆持作羹,漉豉取作汁。萁在釜下燃,豆向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原來這才是《七步詩》的原本出處?你更相信哪個版本呢?我傾向於《世說新語》的說法,《太平廣記》多半是後人為了證明曹植的才華,編造出來的,要不然前面死牛,後面突然沒頭沒腦來一首煮豆,簡直滿滿的違和感。

相關焦點

  • 曹丕讓曹植寫《死牛詩》,不能有死、牛兩字,曹植妙筆化解危機
    曹植是魏晉時期的著名文學家,他和他的哥哥曹丕,父親曹操都是當時有名的文學大師,撐起了魏晉文學的半壁江山。然而曹植和曹丕這兩兄弟,卻在歷史上有很多爭鬥。作為曹操最寵愛的兩個兒子,曹丕和曹植本身就為了儲位明爭暗鬥多年,這讓曹丕對曹植累積了很多怨恨。
  • 曹丕見兩頭牛打架,命曹植作詩,不能有牛字,此詩成家喻戶曉名作
    因此曹丕一直都想要除掉曹植,他讓曹植在七步之內寫下一首詩,詩的主題必須是兄弟之情,但不能有兄弟二字,曹植也知道大難臨頭,他不敢耽擱,七步之內,就做出來了: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曹丕為何不殺曹植?不是因為兩首「續命詩」,而是曹植太無用
    但是這個魏王的頭銜,一開始並不屬於曹丕。 至少有三個人曾經對曹丕的儲君地位構成威脅。第一個,是曹操的長子曹昂。按照封建繼承制中「立長不立幼」的原則,有大哥曹昂在,絕對輪不到曹丕來繼承王位。可惜的是,曹昂在宛城之戰中,死了。 曹昂為什麼死呢?被他爹曹操坑了。
  • 曹丕看兩頭牛打架,命曹植作詩,卻不能有「牛」字,結果卻流傳千古
    想必很多人都讀過"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句詩,這是曹植的《七步詩》,面對曹丕的步步緊逼,曹植在七步之內做出了這樣一首流傳千年的古詩,也因此躲過曹丕的屠殺,不過,對於自己這位才華橫溢的弟弟,曹丕對他一直不放心,總是想盡辦法除掉他,他知道曹植精通詩詞歌賦,因此故意在這方面難為曹植。
  • 曹植七步詩名流千古,無數人效仿,寇準用三步,魯迅寫的最有趣
    曹丕在朝堂上命題作文,題目是《兄弟》,但詩歌之中不能出現兄弟的字眼,時間是行走七步的時間,寫出來賞你一條命,寫不出來剝奪你的命。但是曹植何許人也,他是被後世謝靈運用「才高八鬥」這個成語認證過的詩人(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鬥,我得一鬥,天下共分一鬥。),這點難度根本不在話下。於是曹植就沒有用七步,張口便來: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 曹丕見兩牛打架,命曹植作詩一首,作不出來就殺頭,結果流傳千年
    創作背景是:曹丕和曹植本是親兄弟,曹丕當了皇帝以後,想到曾經與自己爭奪太子之位的曹植,怕他威脅自己的皇位,於是召他進宮,想為難他,對他說:「你不是才思敏捷嘛。那麼你走七步作詩一首,詩成則罷,詩不成別怪我將你處死。」
  • 曹操為什麼沒有選擇曹植為繼承人,而是選擇了曹丕?
    三國演義曹操圖其實,曹植和曹丕都是非常優秀的,無論選哪個作為繼承人都會開創一番事業,不同的是兩個人所代表的階級立場不一樣,所以自然而然的就會出現這種情況,有一個勢必要退出歷史舞臺。我們知道曹植的七步詩很出名,而且謝靈運曾說,天下的才共分十鬥,自己佔一鬥,曹植得八鬥,可以側面反映出曹植的文採過人,而且讀過曹植寫的《洛神賦》以及相關詩集的也一定會佩服曹植的才能之高,據說落筆成文,頃刻而就。曹植的過人之處在於文筆。
  • 曹丕見兩牛打架,命曹植百步成詩,不能有牛字,結果成千古佳作
    李世民如此賢明有作為的皇帝,其皇位不也是靠著血腥的玄武門之變而得來嗎?東漢末年的梟雄曹操,兒子之間也是留下了兄弟輾軋、相煎太急的故事。 《太平廣記》記錄了曹操的兩個兒子魏文帝和陳思王一同出遊,"逢牛爭於道,一牛不敵,墜井而亡。"文帝讓陳思王在一百步內賦詩,不得出現牛、井、鬥和死字。
  • 詩詞朗讀:曹植《七哀詩》
    第五、六句「借問嘆者誰,言是客子妻」也是以「賦」的方法來表達的,但是以問答的方式來達到「賦」的表達效果的:「請問樓上唉聲嘆氣的是誰?回答說是異地客旅者的妻子。」直截了當,乾脆利落,明白如話。曹植接著採用自問自答的形式,牽引出怨婦幽幽地敘述悲苦的身世,這同時也是曹植牽動了對自己崎嶇境遇的感慨。從明月撩動心事到引述內心苦悶,曹植寫得流暢自然,不著痕跡,成為「建安絕唱」。
  • 曹操死後曹丕對曹植如何?曹丕最大程度容忍,曹植曾提不合理要求
    自從曹丕繼承曹操的王位開始,曹丕和曹植之間的儲位之爭可以徹底畫上句號了。再加上曹彰曾經在洛陽有立曹植的想法,權力交替後的曹植佔據非常不利的地位。曹丕上位後也作出了清洗的舉動,他誅殺了曹植黨羽丁儀、丁廙,並將他兩家所有男的全殺了。曹植如此被動,居然還在曹丕自立前,穿上喪服哭泣,這點爆了曹丕所有的怒火。曹丕原本想因此殺掉曹植,但太后出馬攔下了。
  • 曹丕和曹植的奪嫡之爭,是什麼讓曹丕贏到了最後?
    曹昂死後,曹丕成了長子,本著古人「立嫡不立庶,立長不立幼」的傳統,只要曹丕不傻不犯錯,似乎沒有曹植什麼事。但是偏偏曹操特別喜歡這個兒子,多次向身邊人表示要讓曹植繼承他,丁儀、楊修為此也過來輔佐他。從此曹植便被捲入了奪嫡之爭,但最後的贏家卻還是曹丕。
  • 曹操愛而不得的女人,曹丕的女人曹植的女神,卻是三國最慘的女人
    漂亮的女人,會有很多人惦記,無論她是不是別人的妻子, 曹操攻下鄴城後,立即傳令讓人帶甄宓來見,可是沒想到甄宓已經被曹丕先行一步帶走,曹操懊惱不及卻又無可奈何
  • 仙凡之隔:曹植與曹丕的文學與立身
    一、文武雙全與浪漫的成仙之路 曹植在《白馬篇》中描繪一個騎行皎皎白駒奔馳在疆場上的大漠遊俠形象,那是一位令敵人心驚膽戰的少年英雄。在詩中詩人使用破、摧、接、散這些剛健的語詞,還用「候猿」和「豹螭」來比喻遊俠兒的矯捷勇敢。最後,噴薄出豪情萬丈的名句: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 曹丕:我一文學青年,怎麼成語淨是曹植寫的?
    上次翻完《武帝紀》,按順序就輪到曹操的兒子了,來看看出自《文帝紀》的典故,那個愛憎分明的文學青年,魏文帝,曹丕,字子桓。還是來自裴松之引注的內容,就是曹丕「三辭三讓」那部分,他這邊秀得很開心,劉協與一種大臣也不得不陪著玩。這段就是曹丕的一次回復,諸位都是我的心腹之人呀,你們都懂的,要配合喲。「股肱腹心」也用來形容心腹、親信。
  • 小學生讀曹植《七步詩》提個問題,難住學霸家長,餘秋雨也有此問
    詩中的釜是古代的一種鍋,也是現代鍋的前身。就算是對這首詩不熟悉,也應該聽過成語釜底抽薪,這是36計中的第19計,這裡的釜也是指鍋。看起來這個題挺簡單的,不就是曹植的《七步詩》嗎?別說背內容,就連寫作背景多數人都可以如數家珍。我們再來讀一次這首詩:《七步詩》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
  • 魏國太子之爭,司馬懿支持曹丕,那麼曹植有哪些人支持呢?
    在曹操二十五個子嗣之中,先後出現於曹操視野裡的儲嗣候選人有四位:曹昂、曹衝、曹丕、曹植。最能當得太子者人選至少有二位,正室劉夫人所生長子曹昂和環夫人所生曹衝。不過,這兩個人都不幸去世。其中,曹昂在宛城之戰中陣亡,而曹衝還未成年就病逝,年僅十三歲。在曹衝去世後,曹操曾對曹丕說:「曹衝之死是我的不幸,但卻是你的大幸。」
  • 曹植最意氣風發的一首詩,這才是真正的建安風骨
    但是在秦朝時侯,因為焚書坑儒的緣故,詩歌文化一度出現了中斷。漢朝的大賦多排張鋪比,注重辭藻而忽視了意義,違背詩歌傳統。這一現象直到東漢末年才有所改觀。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為代表的三曹,以及建安七子等人,開始發掘詩歌的樂府傳統,注重現實意義的闡發,這才使詩歌有了新的發展。
  • 曹植最熱血的一首詩,寫出了軍人的偉大,最後一句流芳千古
    曹植才高八鬥,與其父曹操,其兄曹丕合稱「三曹」,由於他出眾的才華,加上其命運坎坷,引起無數後人唏噓不已,尤其是他在《洛神賦》中,大力誇讚的洛神宓妃,一度被人們認為是他對其嫂甄宓的思念。當然,曹植不僅擅長寫賦,也善於寫詩,他留下是作品中,除了賦之外,有詩一百多篇,其中有一篇很熱血,寫出了軍人的偉大,這便是《白馬篇》。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借問誰家子,幽并遊俠兒。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
  • 清弦陪你讀詩 | 曹植《七 步 詩》
    這首詩純以比興的手法出之,語言淺顯,寓意明暢,無庸多加闡釋,只須於個別詞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前四句描述了燃萁煮豆這一日常生活現象,曹植以「豆」自喻,一個「泣」字充分表達了受害者的悲傷與痛苦。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過濾煮熟後發酵過的豆子,用以製成調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莖,曬乾後用來作為柴火燒,萁燃燒而煮熟的正是與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
  • 古詩詞日曆 | 曹植《七步詩》
    這世間會作詩的人很多,七步就能作出一首詩的,只有曹植。曹植也因為這首詩,獲得新生,名滿天下。逼他七步作詩的,是他的親哥哥曹丕,也是個才子,七言詩的創始人,卻害怕這個弟弟將來有非分之想,想要除之而後快。一邊哥哥催逼甚急,一邊弟弟求生本能反應迅速,於是在朝堂之上,一個身影緩緩踱步,在七步之內寫出了這首詩。面對挑刺的哥哥,若是寫得有一點不好,腦袋立馬就會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