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久見!首次在人活細胞中追蹤到DNA的四重螺旋結構的形成

2020-12-17 科技與生活視野

來源:CC0 Public Domain

早在1953年,沃森和克裡克首次揭開DNA的結構之謎。從那以後,DNA的雙螺旋結構便深入人心。近幾年,一種「四螺旋」的 DNA 結構如雨後春筍般地從科研界中「冒」了出來,這種結構通常被稱為G-四鏈體(G4s)。先前的研究發現,G4s在癌細胞內被大量檢測到,可能與癌症相關基因關係密切,並且推測G4s或許可以用作早期癌症診斷和治療中新的分子靶標。

近日,Nature Chemistry發表了一篇名為「Single-molecule visualisation of DNA 1 G-quadruplex formation in live cells」的文章,報導了一種螢光探針(SiR-PyPDS)能實時追蹤到活細胞核中的G4s的單個結構分子,真正實現了在不幹擾G4s動態摺疊的情況下,在人活細胞中對其動態過程進行檢測

由於細胞中G4s的穩態性可能受到蛋白質(例如解旋酶的調節),無法通過快速離體技術來追蹤G4s。此外,一些常用於檢測活細胞中DNA和RNA的探針濃度相對較高,這可能會干擾G4s的動態摺疊過程以及引起細胞應激/毒性。針對此,該研究團隊製備了具有G4s特異性的螢光探針,在低濃度的條件下結合小部分G4s(約4%)便可以實現對G4s實時追蹤。

使用螢光探針SiR-PyPDS對活細胞中的G4進行單分子螢光成像

接下來,研究團隊試圖估算在活細胞中被SiR-PyPDS標記的G4s的比例以及做了一系列與其他G4s形成序列的體外結合實驗。結果發現,無論體內還是體外,SiR-PyPDS結合G4s觀察到的駐留時間相當,說明SiR-PyPDS可以用於檢測內源性的G4s。此外,為了深入了解活細胞中的G4摺疊過程,研究團隊使用了DNA甲基化試劑硫酸二甲酯 (DMS) 不可逆地捕獲未摺疊的G4狀態。結果發現,隨時間的變化,DMS處理後幾分鐘內細胞中SIR-PyPDS與G4s結合減少。

活細胞中的G4s的動態摺疊和展開過程

該研究團隊認為,既然已經能夠成像單個G4,那麼便能追蹤其在特定基因中的作用以及它們在癌症中的表達方式。正如英國劍橋化學與癌症研究系劍橋學院的Shankar Balasubramanian教授所說,「某些癌細胞對靶向G4s的小分子比非癌細胞更敏感,可能由於癌症前期或癌細胞中有著更多的G4s結構。」

從新生事物「G4s」的發現到可追蹤其在活細胞中的動態摺疊過程,每一步都是一大步,G4s與癌症相關基因密切相關已成事實,但能否利用其獨特的DNA結構作為靶點來治療癌症呢?小編以為,G4s可能離其迎來曙光已不遠了。

相關焦點

  • 重磅:活久見!首次在人活細胞中追蹤到DNA的四重螺旋結構的形成
    近日,《Nature Chemistry》發表了一篇名為「Single-molecule visualisation of DNA 1 G-quadruplex formation in live cells」的文章,報導了一種螢光探針(SiR-PyPDS)能實時追蹤到活細胞核中的G4s的單個結構分子,真正實現了在不幹擾G4s動態摺疊的情況下,在人活細胞中對其動態過程進行檢測
  • 破解世紀之謎:首次揭秘人類活細胞中的DNA結構
    在這一研究中,來自Salk生物研究所和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科學家們揭開了關於DNA組織的長期生物學之謎。研究人員首次在人類活細胞的細胞核中實現了3D基因組成像。那麼,每一個微小的細胞是如何將一個兩米長的DNA放入它的細胞核中的呢?這一生物學謎題的答案是理解細胞核中的DNA三維結構如何影響人體生物學的關鍵,包括我們的基因組如何協調細胞的活動,以及基因是如何在父母和子女之間傳遞的。在這項最新的研究中,科學家們首次提出了人類活細胞細胞核中染色質3D結構前所未有的視圖。
  • Mol Cell|黃俊組提出DNA複製過程中「雞爪結構」形成的新模型
    然而複製叉時常會遭受來自細胞內外的複製壓力而停滯,如果無法及時重新起始,將造成複製叉崩塌,影響基因組穩定性甚至導致細胞死亡。1976年Higgins N. Patrick等人在研究複製相關的損傷修復時,在哺乳動物細胞中觀察到了一種Holliday Junction的結構。
  • 開發出CRISPR LiveFISH技術,成功對活細胞中的...
    這些研究人員首次將等摩爾含量的蛋白dCas9-EGFP(即與增強型綠色螢光蛋白融合在一起的dCas9)和經過Cy3標記的嚮導RNA(gRNA)組裝成螢光核糖核蛋白(fRNP),所組裝而成的fRNP靶向3號染色體(Chr3)中的一個重複序列區域(Chr3q29,大約500次重複)。他們通過電穿孔將fRNP遞送到人骨肉瘤U2OS細胞中。
  • Nat Genet:科學家發現一種四鏈DNA結構或在乳腺癌發生過程中扮演...
    2020年8月8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Genetic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劍橋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首次發現,一種四鏈DNA結構(G-四聯體,G-quadruplexes)或在特定類型的乳腺癌發生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相關研究結果或有望為開發個體化乳腺癌療法提供潛在的新型靶點。
  • 國際首次解析細胞免疫「偵察兵」T細胞受體複合物結構
    科技日報記者 李麗雲 實習生 江月北京時間8月29日凌晨,哈爾濱工業大學生命學院黃志偉團隊在《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題為《人T細胞受體-共受體複合物組裝的結構基礎》的研究文章。該項發現是國際上首次解析T細胞受體-共受體複合物(TCR-CD3)結構,《自然》文章審稿人給予極高評價,稱此發現為「milestone」,即細胞免疫領域的裡程碑,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是黃志偉教授自從加入哈爾濱工業大學以來在Nature發表的第4篇重要成果。
  • 高爾基體在細胞中的結構和功能分析
    蛋白纖維的網絡結構構成了細胞的骨架,骨架內部含有許多細胞器(高爾基體、線粒體、內質網、核糖體、溶酶體等),它們具有不同的結構,執行著不同的功能,共同完成細胞的生命周期。高爾基體是位於細胞核附近由單位膜構成的扁平膜囊疊加在一起的網狀囊泡,又稱高爾基器或高爾基複合體。最早是在1898年,義大利細胞學家卡米洛高爾基首次用硝酸銀染色的方法在神經細胞中發現,因此定名為高爾基體。
  • Cell:在細胞分裂時,組蛋白化學修飾也可遺傳,並在維持後代細胞身份...
    這項新的研究證實保持細胞身份的機制是基於DNA的包裝方式。人們已知在細胞核中,分子DNA鏈被包裹在核小體(nucleosome)中一組稱為組蛋白的蛋白周圍,所有這一切都位於稱為染色質的較大超結構中。此外,已知組蛋白的「尾巴」延伸到核小體的外面,使得它們可發生化學變化,這些化學變化決定著一個染色質區域是否「開放」,這就決定著DNA是可接近的,還是緊密壓縮的,這也就決定著這個區域中的基因是發生沉默,還是進行轉錄。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方法來追蹤核小體中組蛋白發生的化學修飾是否準確地從親本細胞傳遞到細胞分裂後形成的兩個子細胞中的相同DNA區域。
  • 首次解析出細胞核骨架的三維分子結構
    2017年3月5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士、美國和以色列的研究人員利用三維電子顯微技術首次成功地在分子解析度上闡明細胞核的核纖層(lamina)結構。這個核骨架(即核纖層)讓高等真核生物中的細胞核保持穩定,並且參與遺傳物質組裝、激活和複製。
  • 上海有機所發表大規模代謝物結構鑑定新算法MetDNA
    該工作首次發展了一種基於代謝反應網絡的代謝物結構鑑定算法MetDNA,創新性地克服了代謝物結構鑑定對於代謝物標準MS/MS譜圖庫的依賴,能夠在多種生物樣本中鑑定出超過2000種代謝物的結構,相比傳統方法提高了近10倍,極大地提高了代謝物結構鑑定的效率和準確度。
  • DNA複製的過程
    學生問道這個問題,我上網搜到一個視頻可惜是英文,雖然有字幕,可細看發現是有問題的,直接發動學生的超能力,翻譯,剪輯,做字幕,最後我再加無釐頭的片頭就成這個樣子
  • 清華與港科大合作 首次揭示DNA複製解旋酶立體結構
    據香港文匯報8月4日報導,由清華大學與香港科技大學合作的研究團隊最近完成一項研究,首次揭示了DNA外複合體的高解析度的立體結構,為人類了解及修復細胞運作揭開新一頁。 香港科技大學4日召開記者會,科大生命科學部訪問教授戴碧瓘介紹,此次科大利用清華大學的先進儀器與團隊配合,首次用影像拍攝的方式,親眼見證了MCM2-7複合體近乎原子般大小的立體結構,為雙鏈DNA在複製過程中的解鏈機理揭開新一頁。這項突破性發現已於權威科學期刊《自然》中刊登。 DNA複製是一種在所有的生物體內都會發生的生物學過程,是生物遺傳的基礎。
  • Cell|單細胞轉錄組揭示脊索動物原腸胚動態形成過程
    單細胞RNA測序(scRNA-seq)大大推進了人們對細胞多樣性和其發育軌跡的了解,但還不足以全面描繪單個胚胎的空間結構和精細細胞組成。若將其與光片成像技術結合,可以形成胚胎基因表達4D圖譜,以回答發育生物學中更多的未解之謎。2020年4月20日,來自歐洲分子生物實驗室的Pierre A.
  • 科學家發現新DNA結構
    IT之家4月24日消息 日前,科學家已經確定了人類細胞內新的DNA結構,並將新結構命名為「i-motif」。新的DNA結構類似於生活中的「結」,已經首次在活體細胞中觀察到。▲DNA雙螺旋結構在許多人的認知當中,DNA是以雙螺旋結構存在於細胞當中的,甚至許多人並不了解這個。對於新的i-motif結構,科學家們並不確定它的功能是什麼,但他們懷疑它涉及「讀取」DNA序列並將其轉化為有用物質的過程。
  • 專題02 細胞的結構
    高爾基體斷裂後的囊泡結構可形成溶酶體B. 中性粒細胞吞入的細菌可被溶酶體中的多種酶降解C. 溶酶體是由脂雙層構成的內、外兩層膜包被的小泡D.溶酶體是由高爾基體斷裂後的囊泡結構形成,其內包裹著多種水解酶,A正確;溶酶體的功能是消化細胞從外界吞入的顆粒和細胞自身產生的碎渣,因此中性粒細胞吞入的細菌可被溶酶體中的多種水解酶降解,B正確;溶酶體是由脂雙層構成的單層膜包被的小泡,C錯誤;酶的活性會受到pH的影響,大量鹼性物質進入溶酶體會使其中的酶活性發生改變,D正確。故選C。
  • Nat Chem Biol:首次利用螢光探針解析細胞膜的奧秘
    圖片來源:medicalxpress.com2016年4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日本、美國和印度的科學家們首次在活細胞中觀察到了細胞膜中的筏區域文章中研究人員Naoko Komura說道,對於俗稱為筏區域的特殊細胞膜結構域的推測已經超過25年了,但科學家們從來沒有在活細胞中真正觀察到該結構,而本文中研究者就做出了重大的突破。文章中研究人員觀察了神經節甘脂的行為,神經節甘脂是一種特殊的脂質分子,其在機體多種生物學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包括脂質筏區域的形成、毒素進入細胞以及化學信號的接收等。
  • 現實中的變種人,百分之四十的歐洲人都是
    想必大家都聽過變種人,最為著名的就是X戰警所描述的人物,但是在現實生活中,變種人指的是某些基因產生了突變,並沒有像X戰警中那邊牛逼。由哥本哈根大學細胞與分子醫學系的Hans Eiberg領導的一組科學家跟蹤了導致藍眼睛出現的基因突變的發展。這種突變發生在6000到10000年前。在此之前,藍眼睛是不存在。
  • 雙螺旋升級了:人體首次發現四螺旋DNA
    眾所周知,DNA是生物體發育和正常運作必不可少的大分子,其結構為雙螺旋。但是這一結構有時會加倍。如今,研究人員首次在健康人體細胞中發現了四螺旋DNA結構。此前研究人員曾在一些癌細胞和實驗室的化學實驗中發現四螺旋DNA,這是第一次在健康的人類活體細胞中發現這種結構,而且它是由正常細胞過程產生的穩定結構。「毫無疑問,我們已經證明了四股DNA可以在活細胞中形成。這迫使我們重新思考DNA的生物學特徵。」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的Marco Di Antonio說。
  • 科學家首次獲得具有形成性多能性的小鼠和人類幹細胞
    科學家首次獲得具有形成性多能性的小鼠和人類幹細胞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4 13:24:35 近日,英國劍橋大學Austin Smith、Masaki Kinoshita等研究人員合作獲得具有形成性多能性的小鼠和人類幹細胞
  • 神經技術組織中單個神經元的輪廓分析允許腦迴路中結構和功能連接
    Wang等人將小鼠大腦皮層特異性基因表達、靶向信號放大、原位轉錄和水凝膠組織化學(5)的知識整合到單個細胞的工作流程中。 解析度空間轉錄,稱為星圖(空間分辨轉錄子讀出圖)。目標信號放大是通過生成環狀互補DNA(CDN)來實現的。在承認基因特異性引物庫中的探針特異性轉錄[信使RNA(MR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