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十二生肖也稱十二屬相,古代人們用十二地支與之相匹配,組成了十二生肖紀年法,十二地支分別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生肖紀年法能讓百姓在記住自己屬相之時,也記住自己的出生年號。
十二生肖起源於古人對於動物的崇拜,根據考古出土的秦簡記載,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有了較為完整的生肖系統,與現在使用的十二生肖紀年法基本一致。東漢王充所著《物勢篇》中,將十二地支進行了五行的分配,他提到的十二生肖與十二地支的相配方法是現在發現的最早記錄的與現在完全相同的生肖排序紀年法。
七個正規軍指生肖中7個家養動物:牛,兔,馬,羊,雞,狗,豬。這些動物都和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其中牛、馬是農耕社會最重要的生產工具,豬是最主要的肉食來源,狗和雞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七個正規軍都是在生活中最常見的且最古時候的生產生活起到重要作用的動物。
四個野戰軍是指四個野生生肖:鼠,虎,蛇,猴。十二生肖中老鼠排在第一位,至於老鼠為什麼排在第一位有很多說法,其中一種比較科學的說法是,子時是老鼠活動最猖獗的時期,所以「子」對應鼠,也就是第一位。蛇在農耕時代也是比較常見的,只有虎不太常見,但是虎在人民心中一直是一個比較兇猛的形象,如成語「談虎色變」
神獸——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在發現的秦簡記載中,子鼠、醜牛、寅虎、卯兔是和現在一樣的,但是辰對應的生肖卻是空位。龍的概念在漢唐以後愈來愈強烈,在宋朝以後,龍的概念和形象都非常成熟了,在這之前龍的形象更趨向於獸。後來在歷史的進程中,逐漸完善更改生肖表,到東漢基本固定。
那麼和人們生活非常親密的還有一種動物——貓,到現在為止都被人們在室內豢養,可是為什麼沒有被選入十二生肖中?對此馬未都曾說,貓並非中國本土物種,據出土文物顯示,在漢朝以前並沒有發現關於人類豢養貓的證據,漢以後,貓隨佛教傳入中國,也主要實在寺院中豢養,離百姓日常生產生活稍遠。而在秦時就定型的十二生肖中自然就沒有貓了。
十二生肖在中國不光是生肖,還引領了很多文化元素,其中天幹和地支的最小公倍數60,60年被稱為1甲子,在中國1甲子是一個輪迴,人活一甲子被認為是一件不得了的事。康熙皇帝在60歲時就燒造瓷器,並落款「又辛丑至」,來記錄1個甲子的輪迴。現在中國14億多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生肖,可見十二個生肖的確定是中華民族歷代文化的沉澱,是中國真正的大智慧。
參考書籍:《物勢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