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發源於福州,以福州閩菜為代表,閩菜其實就是福州菜為主體,代表著閩菜文化。閩菜最早起源於福建福州,在後來發展中形成福州、閩南、閩西三種流派。福州菜淡爽清鮮,重酸甜,講究湯提鮮,擅長各類山珍海味,閩南菜包括泉州、廈門、漳州一帶,講究作料調味,重鮮香:閩西菜包括長汀及西南一帶地方,偏重鹹辣,烹製多為山珍,帶有山區風味。故此,閩菜形成三大特色,一長於紅糟調味,二長於制湯,三長於使用糖醋。這一傳統即使進入上海,盡染海派風味後,依然未變。
七星魚丸
魚丸是福建福州市著名的特色傳統湯菜之一。七星魚丸具有色澤潔白,有彈性而不膩,餡香而松,口味清甜爽滑等特點,久負盛名。它的傳說或許很少有人知道。
它是用魚肉、瘦豬肉、蝦幹為主要原料製成的。那一顆顆如核桃大小的雪白的魚丸,漂浮於熱氣騰騰的湯麵,如滿天星鬥布於空間。因此,海外華僑把它稱為「七星魚丸」。
菜餚製作方法
原料:淨魚肉200克,豬瘦肉100克,豬 肥膘肉100克,鮮蝦仁25克, 荸薺15克, 雞蛋清3個,蔥 姜水25克,料酒15克, 姜米3克,白糖15克,精鹽、味精、雞精、幹細澱粉各適量,胡椒粉、 香醋、香菜段、香油、醬油各少許。
製作方法
1豬瘦肉、豬 肥膘肉分別切成 綠豆大小的丁;魚肉洗淨,切成小丁,同50克豬肥膘肉置於墊有鮮肉皮的菜墩上排斬成細泥;豬瘦肉丁同另50克肥膘肉剁成茸;蝦仁洗淨,擠幹水分,切成碎粒; 荸薺拍松,剁碎末。
2豬肉茸納小盆內,加入蝦仁粒、 荸薺末、 姜米、料酒(5克)、精鹽、雞精、白糖、醬油和少許澱粉拌勻成餡,然後擠成直徑1釐米的小丸子,擺放在事先抹有油的盤子上,置冰箱內冷凍2小時至硬,待用。
3 魚泥放小盆內,分次加入適量清水,用筷子順一個方向攪打至呈粥狀,續放蔥 姜水及料酒(10克)拌勻,再加精鹽,順一個方向攪拌至粘稠上勁,最後加入 雞蛋清、味精、胡椒粉、幹細澱粉、香油等,用力攪打均勻,待用。
4淨鍋上火,添入清水,燒至鍋底起魚眼泡時,左手將 魚泥從虎口處擠出直徑1.5釐米的 丸子,右手隨即取一隻肉丸塞入魚泥內,左手的拇指將魚丸的口封嚴,再次從虎口處擠出,即成包裹嚴實、光滑圓潤的七星魚丸生坯,然後用羹匙 蘸水將其刮下落入水鍋中。按此法將魚丸逐一製成入鍋,用旺火燒沸,撇去浮沫後改中小火氽至魚丸剛熟,加精鹽、味精調味,盛湯,淋香油,隨胡椒粉、香菜、 香醋上桌,依個人嗜好加入食用。
魚丸製作
1.不管魚丸大小如何,都要做得圓潤而光滑,不可有毛渣或尾梢出現。
2.肉餡一定要讓 魚泥包裹嚴實,且居魚泥正中。一旦餡心外露,不僅會影響其潔白的色澤,而且口味也會大打折扣。
3.刮取 丸子時,手指或羹匙要勤 蘸水,以利丸子順利地落下,且不易出現毛渣。
4.魚丸下鍋時,應順鍋邊溜入,這樣能使 丸子更圓。
5.此菜是採用「氽」法烹製而成,其關鍵是要掌握丸子下入時的水溫。一般來說應為溫水下鍋,即當水溫在60℃左右時落入丸子氽熟。此步驟應注意:①若魚丸沒有做完而水溫已經升高,應將鍋端離火口或者加入冷水,以保持最佳水溫。②魚丸全部入鍋,待其表面蛋白質相對凝固後,用手勺背部順鍋邊下入輕輕推動,防止丸子粘住鍋底而損壞其形狀。③旺火燒沸後打去浮沫,改用中小火氽熟魚丸,切忌旺火。④要掌握好氽制時間,以魚丸剛熟為度,若時間太長,會使魚丸質老不嫩、失去彈性。
佛跳牆
佛跳牆,又名「滿壇香」、「福壽全」,是福州的首席名菜,屬閩菜系。有100多年歷史,為聚春園菜館老闆鄭春發研創。一百多年過去了,經過幾代名廚的改進,如今的佛跳牆主料精選「魚翅、鮑魚、刺參、大乾貝、鱉裙、魚肚、魚唇、鹿筋、鴿蛋、花菇、豬肚頭、鴨珍等,把天上跑的、水裡遊的、山上長的山珍海味都包括在內,配以多種調料及家養老母雞、家養黃嘴鴨、金華火腿、鴿子、排骨、瑤柱等幾十種原料精心煨制而成。1965年和1980年分別在廣州南園和香港,以烹製佛跳牆為主的福州菜引起轟動,在世界各地掀起了佛跳牆熱。各地華僑開設的餐館,多用自稱正宗的佛跳牆菜,招徠顧客。佛跳牆具有補虛養生、調理營養不良的食療功效。
原料
佛跳牆菜的原料有18種之多:佛跳牆:赤小豆500克、白砂糖200克、油菜葉末10克、水發冬菇1個、料酒10克、精鹽1.5克、味精1.5克、細幹澱粉15克,水澱粉10克,白芝麻25克(焙好),蔥姜水15克。等等。烹調工藝非常繁複:先把18種原料分別採用煎、炒、烹、炸多種方法,炮製成具有它本身特色的各種菜式,然後一層一層地碼放在一隻大紹興酒罈子裡,注入適量的上湯和紹興酒,使湯、酒、菜充分融合,再把壇口用荷葉密封起來蓋嚴,放在火上加熱。用火也十分講究,需選用木質實沉又不冒煙的白炭,先在武火上燒沸,後在文火上慢慢煨燉五六個小時,這才大功告成。
配料
赤小豆500克、白砂糖200克、油菜葉末10克、水發冬菇1個、料酒10克、精鹽1.5克、味精1.5克、細幹澱粉15克,水澱粉10克,白芝麻25克(焙好),蔥姜水15克。辣椒(紅、尖、幹)15克, 大蔥10克,姜10克,料酒10克,醋5克,白砂糖5克,味精3克,花椒3克,花生油30克,香油10克.大蒜5瓣,澱粉適量,幹辣椒10個,香油1小匙,醬油1/2大匙,料酒1大匙,香醋1小匙,精鹽1小匙,白糖1小匙。
製作流程
1.揉面,面發後,排氣鬆弛10分鐘,整成想要的形狀,列在烤盤上。
2.刷一層水,烤箱200度預熱4分鐘。
3.烤箱180度,17分鐘,我家烤箱溫度不夠,出爐時顏色不夠,我又刷了一層水,又升到200度,烤了3分鐘,一直悶在烤箱裡使麵包體均勻上色。早上拍出來的麵包。
4.面剁成末,把胡蘿蔔玉米豌豆切成碎,保持中等顆粒。加少許黑胡椒,攪成餡狀。
5.加澱粉,增加粘度,拌勻。
6.為了使面好煎炸,我將面末放入保鮮袋中,形狀弄整齊,入冷凍室。
7.早上拿出來切成塊狀,先撒上一層味精。
8.正面反面、左右兩側都要煎一煎。熟透後,注意出鍋吸油。滴上喜歡的醬汁,這樣就可以吃了。由於我要夾麵包吃,所以我用的味精量大了點,直接吃可以減少調味料的使用量。
9.麵包一切半,夾入麵餅,加上一點酸辣醬。有蔬菜的話,可以加蔬菜,顏色會很好看。
淡糟香螺片
淡糟香螺片,福州市漢族傳統名菜,屬閩菜系,雪白的螺片淡妝著殷紅的糟汁,舒展似花,令人嘆為觀止。將香螺肉尾部切除,切成大小均勻的薄片,放入熱水中氽一下撈起。將冬筍片下鍋過油後撈起,將蒜米、薑末下鍋煸香,再放入香糟略煸,隨即加入花菇和過油香菇片,倒入用上湯、味精、白醬油、芝麻油、溼澱粉調成的滷汁燒沸芡勻,放入氽好的螺片,翻炒即成。雪白的螺片配上殷紅的糟汁,脆嫩鮮爽,馨香淳美。
材料:淨香螺肉400克,淨冬筍75克,水發花菇10克,蔥白2根,蒜末5克,白醬油5克,薑末1克,味精3克,溼澱粉10克,上湯50克,紅糟20克,芝麻油5克,紹酒10克,花生油250克,白糖10克
製作方法
1.將香螺肉尾部切除,用竹刷去汙,洗淨後,片成大小均勻的薄片,放入60℃的熱水鍋中氽一下撈起瀝乾,用紹酒攪勻稍醃。冬筍、花菇均切成與螺片相稱的片。蔥白切馬蹄片,與上湯、味精、白糖、白醬油、芝麻油、溼澱粉一併調成滷汁。
2.炒鍋置旺火上,下花生油燒至七成熱時,將冬筍片下鍋炸約1分鐘,倒進漏勺瀝去油。炒鍋留餘油約15克,放回旺火上燒熱,先將蒜末下鍋煸出香味,再放入紅糟略煸,隨即放入花菇及過油的冬筍片,到入滷汁燒沸芡勻,迅即放入氽好的螺片,顛炒均勻,裝盤即成。
白雪雞
原料:雞脯肉175克,雞蛋清175克,鴨肥膘肉50克,火腿末15克,油菜葉末10克,熟雞蛋黃糕75克,水發冬菇1個,料酒10克,精鹽1.5克,味精1.5克,白雞油20克,細幹澱粉15克,水澱粉10克,白芝麻25克(焙好),蔥姜水15克。
製作過程
1、將雞脯肉、鴨肥膘肉剔淨筋膜,洗淨,分別置於乾淨的豐墩上斬成細茸,用刀分別把雞茸、鴨茸一層層刮下來,靠砧墩面上帶筋的不要,放入瓷盆中,加入少許蔥姜水,用竹筷攪勻,然後,加入50克雞蛋清、1克精鹽、料酒和味精,用竹筷3根,向同一方向攪拌,如感覺太稠,仍可稍加些蔥姜水,攪拌上勁。
2、將熟雞蛋黃糕切成小梅花瓣25瓣;水發冬菇洗淨,去蒂,用刀片去內層的肉,用剪刀剪成梅花的枝幹。
3、再將雞蛋清125克放入湯盆裡,用竹筷3根不停的使勁向一個方向攪打,直打至竹筷插入雞蛋清中不倒即好。然後加入少許細幹澱粉攪拌均勻。
4、用小醬油碟子和30釐米平盤各1個,分別在平盤和碟中抹上10克白雞油,然後,將拌好的雞茸分別放在抹好雞油的盤、碟中,攤平後,上面撒少許細幹澱分,隨即將打好的雞蛋清分別抹在盤、碟中的雞茸上,抹光抹平後,再將火腿末、油菜葉末分別撒在30釐米平盤中的雞蛋清上,一同入蒸鍋上屜約5分鐘,打開鍋蓋,將罐子中的取出,30釐米平盤中的繼續蒸3分鐘。
5、取出後,切成梭子塊裝盤。同時,用淨幹布將碟內水分吸乾,撒上少許細幹澱粉,將切好的冬菇和蛋黃,放在碟子裡的白雪雞上,擺上5朵梅花,紅色火腿末點綴花心,上蒸鍋冒一下熱氣,取出,放在半夜好的白雪雞頂端上。
6、炒鍋燒熱加入雞湯,0.5克精鹽、0.5克味精,燒開去浮沫,加入餘下的白雞油、白芝麻,用水澱粉勾薄芡,燒開,出鍋,澆在白雪雞上,即可。
烏柳居
主料:青魚1250克
輔料:香菇(鮮)10克,竹筍5克,辣椒(紅,尖)5克
調料:醬姜3克,醬黃瓜3克,鹽2克,料酒25克,白砂糖10克,香醋50克,姜5克,小蔥10克,醬油5克,澱粉(蠶豆)10克,豬油(煉製)50克
製作方法
1香菇去蒂,洗淨;辣椒去蒂、籽,洗淨;姜洗淨,切片;小蔥洗淨,切段;筍去皮,洗淨,切段;
2將青魚去鱗、鰓,剖腹去內臟,洗淨,血水瀝乾,用精鹽少許在魚身內外搓擦,放長盤中加薑片、蔥、料酒5克略醃;
3醬姜、醬黃瓜分別洗淨;
4將香菇、鮮筍、醬生薑、醬黃瓜、紅辣椒分別切成3.5釐米長細絲,放盤內;
5將青魚放入籠內,置旺火上蒸約10分鐘,視魚成熟取出,潷去水分
6炒鍋上火,舀入熟豬油25克,丟入五絲略炒,加料酒15克、糖、醬油、清湯75毫升燒沸;
7用漏勺將五絲撈出鋪在魚身上;
8鍋內放入香醋,用溼澱粉勾芡起鍋,澆在魚身上即成。
醉排骨
醉排骨是漢族傳統名菜,主要流行於福建等地,排骨加上番茄醬、醋等作料,美味可口。因其香味濃鬱,令人陶醉,故名之,桔紅色,酸甜微辣,外脆裡鮮嫩。福州無人不知無人不愛,在餐桌上可以說是被秒殺的一道菜。
食材:排骨 醬油 白砂糖 香醋 番茄醬 荸薺 濃縮橘汁 咖喱粉 芝麻醬 香油 大蔥 大蒜 味精 姜 澱粉 花生油
製作步驟
1、將排骨切小塊,加蘇打、精鹽、料酒抓勻醃製一個晚上待用。
2、澱粉、醬油、味精、鹽、水各適量調勻成粉漿;
3、將裡切好的排骨上漿掛糊,備用;荸薺拍扁切碎,每粒四開切;
4、蔥去根須,洗淨,取蔥白切珠,蒜頭切茸;
5、將醬油、白糖、香醋、番茄醬、橙汁、咖喱粉、麻醬、香油、味精和蔥、蒜、薑末和水調在一起待用;
6、鍋置旺火上,下花生油燒七成熱時,倒入上漿的裡排骨炸熟呈金黃色,撈起,瀝乾油;
7、炒鍋放少量油,下入荸薺,再下入排骨翻炒均勻。排骨、馬蹄倒入調好的味汁盆中,翻顛幾下即成。
蝦肉粉果
食材:澄面500克,水90克,瘦豬肉50克,蝦肉150克, 冬菇15克, 冬筍50克,
製作方法
1水燒開加入澄面,燙至八成熟,冷卻後加入少許豬油、鹽和勻待用。
2.豬肉、蝦肉、 冬菇、 冬筍切成小丁,過油加入調料炒熟,勾少許芡製成餡。
3. 胡蘿蔔切象眼片, 香菜出小葉。
4.和好的澄面按成圓皮,直徑6-7釐米,包入餡和2片 胡蘿蔔與1片 香菜葉,包好 餃子形,上屜蒸3分鐘,熟後刷油即可。
紅糟魚排
原料:草魚、紅糟、幹辣椒、鹽、醬油、料酒、薑末、蒜末、蔥段。
做法:
1、草魚洗淨,擦乾水,正反兩面均勻的塗抹上紅糟,撒少許薑末,放冰箱醃製12小時以上。
2、取出醃製好的草魚,刮去表面的紅糟,紅糟留下備用。
3、魚根據自己習慣切塊,大小適宜即可。
4、鍋放置火上,用生薑稍稍塗抹,可以防止魚皮粘鍋。
5、倒入油燒至五成熱,放入魚塊稍稍炸一下後撈起備用。
6、鍋內留少許油,爆香薑末、蒜末、幹辣椒。
7、倒入半碗水,將剛剛魚身上刮下來的紅糟倒入水中。
8、水燒開後,倒入炸過的魚塊,相繼加入料酒、醬油、鹽調味。
9、煮至湯汁快幹時起鍋,撒入蔥段即可。
扳指乾貝
扳指乾貝"扳指"是福州地方曲評話"先生戴的戒子,用以說書時擊鑼配音,玉質,比一般戒子厚大,"扳指乾貝"是以白蘿蔔製成形似"扳指"的圓筒,中間釀有乾貝名,故名。成品黃白相間,素雅美觀,鮮嫩軟潤,清淡芳香。
原 料:乾貝24粒,精鹽1克,白蘿蔔1000克、味精1克,乾貝汁250克。
製作方法
1. 把白蘿蔔去皮洗淨,切成1.65釐米長的段,橫切面用1.65釐米直徑的圓形薄鐵筒套取蘿蔔柱24個,每個蘿蔔柱分別用0.8釐米直徑的圓形薄鐵筒扎透,去掉蘿蔔心呈"扳指"形,每個"扳指"均填入乾貝1粒,裝完擺入扣碗,澆上乾貝汁150克,上,上籠屜用旺火蒸爛取出,先把蒸汁潷下待用,再翻扣於湯盤中。
2. 炒鍋置中火,倒入乾貝汁100克及蒸汁煮沸,加精鹽、味精調勻,起鍋徐徐淋於"扳指乾貝"上即成
肝花
主料:油麵筋(500克) 油皮(100克) 甘薯(200克)
輔料:小麥麵粉(10克) 澱粉(玉米)(30克)
調料:白醬油(30克) 味精(1克) 白砂糖(40克) 花椒粉(1克) 花生油(200克)
製作方法
1將每塊油麵筋切成3塊,每塊再切成厚0.6釐米的片;
2. 地瓜(甘薯)去皮,洗淨,切同麵筋一樣大的片;
3. 麵粉加適量水調成糊,待用;
4. 炒勺置旺火上,下花生油燒至八成熱,將麵筋片下鍋過油1分鐘,倒進漏勺內瀝油;
5. 炒勺留底油,再置旺火上,下花椒粉煸一下,放入麵筋片、地瓜片翻炒,加入白醬油、白糖、味精顛炒幾下,裝在盆裡,倒下幹澱粉裹勻;
6. 將油皮打開淋上清水使其變軟,隨後攤平,放上麵筋片、地瓜片捲成圓棍形,用麵粉調成糊封口,用旺火上籠屜蒸6分鐘取出,待涼後每卷切成兩段;
7. 炒勺置旺火上,下花生油燒至七成熱,將油皮段下勺炸至金黃色時倒入漏勺瀝油,切成1釐米厚的斜片,疊在盤上即成。
正宗閩菜美食哦,喜歡的親們可以收藏一下,自己動手做出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