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的出現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便利,但它畢竟是一個「物品」,所以也是有使用期限的。以前汽車的使用年限是15年,到了15年之後就要強制報廢,但是現在汽車的使用期限變成了60萬公裡,如果你的汽車跑了60萬公裡了,那麼也要面臨著強制報廢。
這些年,國內關於汽車的政策也在不斷改進,特別是今年推出了很多新的政策。從今年的7月份開始,國六標準開始推行,有很多不合格的車子也面臨著淘汰。特別是一些國三、國四的車子,如果尾氣排放不達標,那麼就要被強制報廢了。但是小編也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有些人的車明明已經該報廢了,但卻一直丟在那不願意去報廢,這是為什麼呢?
後來小編了解了一下報廢的補貼,也終於明白大家為什麼不願意報廢了。山東有位車主就將自己一輛國三車拉去報廢廠報廢了,當時他聽說有補貼,還覺得很開心,於是就找來了拖車將自己的車拖到了報廢廠進行報廢回收。結果所有手續都辦完之後,卻被告知可以拿到160元的補貼。
車主當時聽完這句話都有些懵了,自己好不容易把車運到了這裡,光託車費都得上百元,結果卻告訴自己只值160塊錢,要早知道這樣自己還不如去賣廢鐵呢。其實關於汽車報廢補貼的爭議一直都是存在,很多地區報廢的補貼費用就是很低。之前也有專家表示過,因為現在國內正規的報廢機動車企業只有29家,在這方面也存在著一定的壟斷性,所以才造成了這種現象。
小編覺得,報廢費用太低了肯定會打擊車主報廢車輛的積極性的,如果一次報廢車補貼160元,光拖車就得100多,這樣算下來自己不僅沒有賺到錢還得倒貼錢,試問有哪個老百姓會願意去報廢呢?畢竟大家都不傻。所以小編也希望這種現象能夠解決,這樣才能刺激大家的積極性,從而促進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不知道大家對於這個問題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