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初為人母的時候,老一輩都會跟我們說,孩子就要早點開始把尿,這樣孩子就能很快養成好的排便習慣;但是現在又有另一種聲音,說把屎把尿對孩子身心健康都有傷害。那麼,事實究竟是怎樣的呢?
首先我們得普及一個生理衛生知識。人類大小便控制系統的完善是在6歲前完成的,這個過程要經歷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0歲-1歲左右):小嬰兒剛出生的時候,尿道括約肌發育尚不完善,膀胱就像一個蓋子很鬆的杯子,當尿液充滿的時候無法繼續蓄尿,會直接從尿道排走。這個階段的嬰兒大小便都不能自主控制,嬰兒需要紙尿褲來幫著度過這個階段。
第二階段(1歲左右-2歲):尿道括約肌功能逐漸成熟,孩子的排便控制系統會經歷以下的發展過程,當小便充滿膀胱→神經發出膀胱充盈信號→傳遞到大腦→大腦發出排尿信號,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語言能力也發展到了可以簡單表達自己的需要,所以爸爸媽媽們會發現這個階段的孩子有的已經可以自己控制大小便了。
第三階段(1.5歲左右-3歲):孩子進入到肛欲期,他需要了解膀胱最大的容量。他們會去體驗,當自己身體出現怎樣的感覺時,小便會不受括約肌控制而尿出來。所以這個階段的孩子會出現憋尿現象,直到憋不住,尿在褲子裡,為的就是找到這樣的臨界點感覺,臨界點讓孩子知道自己有怎樣的感覺時就要尿褲子了。
第四階段(3-6歲):孩子繼續調整自己的大小便控制系統,尋找到憋尿即將「崩盤」之前的感覺,這個感覺是為了給自己留出足夠時間走到洗手間解手,這項機能我們受用終身。
我們成人只有懂得了孩子排便控制系統的發展規律,才能夠真正接納和尊重孩子在每個階段的排便行為。比如,三到六歲之間,很多家長都會發現孩子的大小便能力在某個時期出現「退化」現象,現在知道了這個常識,應該不會再那麼驚慌了吧?
不過,這四個階段的任何一個階段被成人破壞,孩子的大小便控制系統都會出現問題。
在孩子發展的第二階段,成人的破壞是強制把尿或者不斷提醒孩子去洗手間排便,這樣的後果是:
1. 孩子的括約肌功能發展滯後
由於成人的幹預,尿液還沒有裝滿膀胱就被排出,括約肌受到的刺激越少,其功能的完善就越滯後。
2. 孩子難以建構自身的排便反射
被不斷提醒大小便的孩子,排便反射是由外界的成人指令控制,而不是孩子身體自身的神經反射,當有尿意無人提醒的時候,孩子容易將大小便解在褲子裡。
3. 影響孩子的人格建構
因自身控制小便能力發展滯後影響,可能遭同伴嘲笑或成人責罵等,導致自尊心遭到嚴重傷害。
對第三階段的破壞就是不接納孩子的尿褲子,覺得孩子明明會叫尿尿了,為什麼越大反而越不叫呢,因而打罵或者諷刺孩子,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造成影響。
那麼可能又有人質疑了,被把尿的孩子一定會出現問題嗎?畢竟包括我們這一代的中國大多數孩子都是被成人定時把尿,進幼兒園也是規定時間解便,不是也沒有出現問題?目前出現排便問題的孩子,受到的「待遇」有三個共性:
第一,被長期(持續2-3年以上)把尿或者長期經常被提醒解便的孩子;第二是被執著(意味著成人幾乎控制孩子每一次大小便)把尿的孩子;第三是被照顧者定時定點地對孩子把尿,且要求孩子按照成人的意願解便。
滿足以上三個條件的孩子,一定會在六歲甚至更大都還存在把大便或小便拉在褲子裡的問題。但是慶幸的是,大部分成人在這個過程中不再執著和不長期堅持,反而給孩子帶來了自我修復的機會,讓孩子完善自己的排便反射系統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