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拳理秘笈】對太極拳開展緊湊乃縝密的實用版解釋
「開展」和「緊湊」出自《太極拳經》中「開展緊湊乃縝密」之句,拳論中還有「先求開展,後求緊湊,乃可臻於縝密矣」的提法。在太極拳理論和實踐中,「開展」與「緊湊」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而一般人對於這其中所包含的意義,往往容易望文生義,忽略而過,有些人甚至曲解拳理,誤導後學。現結合本人練習太極拳的體會,進行初步的解析和討論。
-
為什麼有人學太極拳幾年後,卻越來越找不著太極拳了?
且拳式名稱不同之點甚多......按大捋之法決非創自楊家,想必是陳績甫未得其傳,故其法尚不及楊家完備」,正是因為只看到了有以為用,而沒有看到無以為體,所以看得越多反而越疑惑,他最終得出這樣的結論:「我覺得太極拳在名種拳術中,為最難致用之一種」。從以上引文可知,就連當年向先生學太極拳,都越學越找不著太極拳了。
-
蘇清標(臺)|太極拳修煉的核心
它的功效,就是秉一應萬,以陰陽變動的太極之理化為武藝的太極之理,這樣的道理,在一生的實踐當中,如何符應萬事萬物的變動,這當中,有太極拳的核心思想,有太極拳的修煉目標,其中有幾個層面來跟大家談一下。第四個是藝術精神我想太極拳充滿了藝術,不管它是競技,或是操,或是傳統式的修煉,它都是一種藝術精神的表現,這種表現來自於它的姿態像上善若水一般的柔軟,不論在任何地方它都能被形塑出來,它是以肢體來表達,它是非常藝術性的,可以用各種姿態來表示太極拳的形象,因為太極拳本身沒有形象,它是一個理法,一個性理思想,透過太極性理養成在身體裡面,這是太極拳的功效
-
陳式太極拳勁理拳法實鑑
陳氏太極拳勁理拳法實鑑陳程,1965年生,國立南澳大利亞大學碩士。曾獲「天才杯」等全國性太極拳大賽拳劍金牌,新加坡武術散打錦標賽、馬來西亞太極拳大賽太極拳械金牌。創辦天寶國術文化中心,從事太極拳等傳統國術傳授與文獻研究,在中國和新加坡、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傳播太極拳文化。
-
永年曲陌楊班侯太極拳研修院招生簡章
永年曲陌楊班侯太極拳研修院招生簡章 為了弘揚與發展正宗楊氏太極拳與永年曲陌秘傳楊班侯太極拳,防止楊氏太極拳楊班侯太極拳在傳授中以訛傳訛,讓廣大太極拳愛好者儘快步入太極之門,不走彎路,現由永年曲陌楊班侯太極拳研修院院長兼總教練李佔英先生,親自傳授楊氏太極拳、楊班侯太極拳和各種推手。
-
陳式太極拳基本功|太極拳系統化訓練
1、學架子(了解規律,熟練套路) 學架子階段是練習陳式太極拳的初級階段。在這個階段,要先掌握簡單的基本動作。這裡的基本動作包括定步的手上纏絲動作和熟練後配合步法的協調練習,通過這些基本動作的練習來初步了解陳式太極拳對手法、步法、手型、步型的基本要求,明確陳式太極拳的基本特點和風格。
-
太極拳傳記人物
據陳子明《陳氏世傳太極拳術·陳氏太極拳名家列傳》記載:「一次,公(即陳王廷)命備馬出獵黃河灘,有一兔起者,蔣追未及百步獲之。」後來,蔣發客死陳家溝,葬於陳家溝西北小五叉口楊海窪,立有墓碑(1958年「大躍進」時逸去)。原存於陳氏宗祠的陳王廷生前畫像,身後持大刀者即蔣發。原物於「文革」中遺失,現僅存於陳子明所著《陳氏世傳太極拳術》一書中。 惜生不逢時,報國無門。
-
【拳理】太極拳得「敷蓋對吞」四字秘訣就會得機得勢!
《天下太極》徵稿啟事《天下太極》雜誌是為全世界太極拳愛好者和研究人員服務的專業性大型國際期刊,現長期徵集太極拳理論研究、太極拳人文活動、太極拳代表人物、太極拳科研管理等方面的新聞稿件、學術論文、習練太極拳指導性教學等稿件,望大家踴躍投稿。
-
八十五式楊氏太極拳背向演練展示太極拳的重要流派之一
一、以理作意意在形先學習太極拳要明白太極拳架的來源,了解太極拳,太極拳是把大自然的物象,內化成借假修真的修煉模式,從而抵達優化生命的目的。太極拳為什麼講究意在先,因為只有實現了這個先,才是內動——內裡的運動,方可濡養身體這個有。為了實現意在形先,必須先練內功太極拳。如此,才能養成習慣。初學內功太極拳,不能僅僅去學招式招法,哪怕學得慢,也要先掌握意的規律和法則,掌握之,就能以理作意了,在未來,則會日日精進,反而能事半功倍地獲得太極拳的效益。
-
孫氏太極拳簡介
第二件事,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當時國家體委武術科準備出一冊陳、楊、武、吳、孫五式太極拳的合成本,有關五式太極拳的總論寫出後,孫劍雲老師看了,不同意!因為孫氏太極拳的拳理不是這個總論中論述的拳理,其理不同,所以提出孫氏太極拳的理論要單寫。但卻被人誤解為傲慢,交涉無果。無奈之下,孫劍雲老師要回她的孫氏太極拳稿件,退出五式合編,自己出單行本。問題還是出在人們對孫氏太極拳不理解上。
-
南家拳太極拳:閒庭信步靜制動 強身健體廣流傳
他將原來陳王廷所創的五路太極拳精煉歸納,創造性地形成完整套路,形成現在流傳的老架太極拳一、二路,並將個人學武心得編輯《太極拳十大要論》《太極拳用武要言》《太極拳戰鬥篇》《陳長興太極拳歌訣》等,發展了太極拳理論。清道光年間,河北廣平府永年城西大街「泰和堂」東主陳德瑚是陳家溝人,他僱請陳長興擔任護院,同時教授家族子弟練拳。
-
話說太極拳|太極拳在中國臺灣展現崢嶸後……(連載)
臺灣忽雷太極拳主要推廣者之一,忽雷太極拳第三代傳人陳應德弟子。1925年,20歲時請陳應德老師每月來家授課一周,學習忽雷太極拳,每日練拳二十多遍,持續三年,拳藝精進。1940年移居臺灣省高雄市。後來因為見了楊式太極拳傳人厲毓海演練的楊式太極拳文雅美觀,遂「藏拙」不傳。直至退休後,為綿續此優秀拳藝,重拾舊學,於1964年在臺灣傳授此拳。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芬蘭桑拿、中國太極拳、韓國燃燈會、非洲古斯米等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民國初年,楊家太極楊澄甫(楊露禪之孫)所著《太極拳體用全書》(1934年2月初出版),在自序中說:「先大父更詔之日,太極拳創自宋末張三丰,傳之者,為王宗嶽、陳州同、張松溪、蔣發諸人相承不絕。陳長興師,乃蔣發惟一之弟子。」中國武術的早期發展多半缺乏文字記載,僅能靠師徒口耳相傳。
-
我說太極拳:何謂松?
前幾天我拜讀了祝大彤先生的《太極內功解秘》和《自然太極拳》兩本著作。說實話,此前我對祝先生不甚了解。書是我的學生薦送的;讀後感受頗深。在《自然太極拳》的前言裡,祝先生有這樣一段論述:「普及傳統太極拳內功,不是很難的事。有人會問,你說獲得內功不難,為什麼有許多習練傳統太極拳的朋友練拳十年二十載不得內功要領,甚至資深的拳家內功修持不能深入呢?
-
太極拳教學市場混亂 記者探秘傳統太極拳(組圖)
今年58歲的閆芳,自稱是著名太極拳家、新中國第一部簡化《太極拳》科教片的演示者李經梧的第一代傳人,自己練太極拳已有42年。然而面對外界質疑,她坦然應對稱"外行不懂"、"同行相輕". 2012年10月10日,中國太極拳高手近百人聚集"夏都"北戴河,在當日舉辦的"太極拳大師李經梧百年誕辰紀念座談會"上,李經梧後人及眾入室弟子針對近期社會上瘋傳的關於太極拳的"怪"現象,正式向社會承諾:"維護國粹尊嚴,蕩滌門內濁流",聲明將閆芳開除山門。 真實的太極拳到底如何,帶著這個疑問,齊魯網記者採訪了楊氏太極拳第八代真傳弟子、盛世武極太極拳館創始人林勝利先生。
-
北京市武協主席杜德平:太極拳「操、舞、拳」之識
我認為:操、舞、拳有「大道相通」之處,都是一門技藝的學習,都需遵循一定的規律,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就太極拳而言,其步驟有三:一是一板一眼太極操: 初學太極拳階段,就是要一板一眼,丁是丁卯是卯,萬不可圖快。慢練是開始,慢練是基礎。我小的時候學習自行車,起初想慢也慢不下來,多次摔倒都是因為快。當時也知道要慢,但是怎麼也控制不住,慢不下來。
-
傳統太極拳研習中的定力、辯力與眼界
甚至完全不了解孫氏太極拳各式的技擊含義。 所以,當年對傳統太極拳能有所體悟且服膺其理者多是那些天賦異稟的技擊健將們。因此我們在學習傳統太極拳的時候,如果沒有深入傳統太極拳之理,同時又沒有精通技擊的明家來指導,就無法正確的掌握傳統太極拳拳式。
-
在陳家溝,感受太極拳文化
楊露禪藝成後,將太極拳從小山村帶到外面的大世界。陳王廷銅像 徐宏星 攝源遠流長內家拳有人說,陳家溝的歷史,就是中國太極拳半部發展史。在陳家溝,太極拳的每一步發展都清晰可見。明代軍事家戚繼光曾編寫《拳經》,該書對陳王廷影響很大,他在編拳時吸取了拳經32勢中的29勢。並大膽創新,博採眾家精華,結合太極陰陽之理,創造了一套陰陽相合、剛柔相濟的太極拳術,成為風靡後世的太極拳法。陳家十四世陳長興,在太極拳發展史也寫下了濃重一筆。他將陳氏太極拳提煉歸納,由博返約,創造性發展了陳氏太極拳一路、二路(炮捶),今人稱之為太極拳老架(大架)。
-
盡得楊家父子精髓,「吳式」一門的奠基人
根據《陳氏拳械譜》的相關內容記載,自打陳王廷先生結合戚繼光的《拳經》32勢與陳家祖傳拳術一手創立了「陳式太極拳」。再到楊露禪先生3下陳家溝學藝創立了「楊式太極拳」,並將其一路發揚光大之後。太極拳一脈中各類風格迥異的細分流派,逐漸也在歷代太極拳師的不斷鑽研創新之下開枝散葉。
-
學太極拳,守規律就順,逆規律就背!
為此,練拳者只要松靜自如,心平氣和,不求,不想,不管,隨意自如,自由自在,舉手陽氣在,放手陰下行,抬足陽氣起,落腳陰下傾,兩手交相抱,陰陽孕育成,兩手至分離,陰陽分化行,至此陰陽交合,生生不息,達到自然變化之理。太極拳諺中說:「拳打千遍,身法自然,拳打萬遍,神理自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