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的「請求」,家長是否過於吝嗇、無視他們的哀求?以至於傷了孩子們的心。
執筆:王豔微
編輯:王之風
定稿:蘇子後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面對孩子的要求,父母都會儘量滿足,吃喝玩樂樣樣給娃最好的,也有些家長比較理性,對於要求會認真考慮,自己認為不可以的會明確拒絕,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孩子的有些要求父母可不能隨意拒絕,否則傷害了娃還不自知。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張女士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發現女兒倩倩和自己關係並不像別人母女一般親熱,甚至還對自己很是牴觸,以至於跟自己的距離拉得非常遠。尤其是當提出給女兒洗衣服或者進房間的時候,更是發瘋發狂似的阻止
周末晚上,張女士決定心平氣和的跟女兒好好談談心,問問為什麼不願意和自己靠近。
剛開始,倩倩並不願意交流,在張女士的堅持下,孩子攤牌說道:「在我小的時候,奢求父母的陪伴和關心,可是你卻忙於工作,如今我長大了,又何必依靠你呢?反正在我的世界中有你沒你並沒有區別。」
聽完女兒話,眼淚止不住的往外流,沒有想到因為自己想讓家庭生活的更好些,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工作上,狠心拒絕孩子的陪伴要求給女兒帶來了無比的傷痛,如今卻讓母女關係降到了冰點。
有些「特殊」請求,對於孩子來說十分重要,如果爸媽吝嗇時間、金錢、耐心,毅然的拒絕了他們的請求,可能會把娃教育成一個敏感多疑、自卑、甚至性格扭曲的小孩子。
1、請求父母的陪伴
父母的陪伴對於孩子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不僅能給予他們安全感,還能緩解其內心緊張、不安的情緒。
當孩子請求父母陪伴時,若家長每次都以工作忙為藉口,拒絕、推脫他們的請求,會讓孩子有不被重視的感覺,甚至會覺得自己是多餘的,從而產生孤單感和不安感,甚至出現自卑的心理。
久而久之,當孩子習慣了孤獨,還會對爸媽產生牴觸心理,父母想要融入孩子內心世界就很難了。
通常而言,小孩子兒時都極度缺乏安全感,建議家長在自己閒暇時間用心的陪孩子玩一會兒,爸爸爸爸陪著騎大馬,媽媽陪著拼圖或講講故事,這樣不僅能給娃幸福感和滿足感,也能加固親子之情。
2、向父母索要零花錢
隨著孩子的成長,逐漸有了自己的消費想法, 然而有些父母認為把孩子的衣食住行都打理好,再加上孩子年齡尚小,不需要額外的零花錢,所以當娃伸手要求時,會吝嗇的拒絕,甚至是言辭指責。
其實,孩子也有自己的社交關係,試想一下,周圍的小朋友一起去小賣鋪買零食,貼紙等,而孩子因為沒有錢無法參與其中,再加上向爸媽要錢時的嚴厲拒絕,其心裡會是怎麼的想法?
父母的吝嗇很有可能引起孩子採用「偷錢」的方式滿足自我,甚至怨怪,記恨父母,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不僅會毀了其感恩之心,還有可能走上違法之路。
如果孩子伸手向父母要錢時,建議不要立刻拒絕,應首先詢問用途,如果是正常的消費,請不要吝嗇,但對於不合理的開銷,要加以正確引導,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和金錢觀。
3、請爸媽再說一次
當孩子請求父母把所說的話再描述一遍的時候,家長不要認為這是他們在挑戰你的權威,一方面孩子年齡尚小,理解能力並不完整,有時候很難一次性明白所表達的語言。
另一方面,在孩子玩耍的時候,專注力都聚集在自己的事情上,確實很難分心聽清說的話,當娃一臉迷茫、疑惑的期待父母再說一次的時候,爸媽就不要吝嗇自己的耐心,不妨再重新講明白對孩子的要求。
若家長此時對著孩子大吼大叫,會讓其膽怯,不敢向父母提要求,只會被動的聽從安排和等待結果。所以,不妨按捺住性子再說一次,也許親子關係會更和諧。
4、請爸媽解答困惑
孩子的一些問題在家長看來不著邊際,並沒有實際意義,比如「蒲公英為什麼一吹就散呢?」「為什麼天空會下雨呢?」其實這是他們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在作祟。
此時,父母若直接拒絕孩子的提問,或不耐的敷衍,甚至時說出攻擊話語「你根本就不懂!」無疑會泯滅掉孩子的好奇心和渴望探索的欲望,還會讓爸媽高大的形象大打折扣。
說起為孩子解疑答惑,很多父母紛紛叫苦,孩子腦袋裡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想法,總是會纏著問個清楚,還一副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架勢。
可畢竟自己不是百科全書,有時候也難以回答啊,望著娃一臉天真,充滿疑惑的臉,不知該如何是好。
這套《十萬個為什麼》能很好的幫助爸媽解決問題,還能讓孩子愛上探索的世界,書本選用了小朋友感興趣的8個主題,包括動物、植物、天文、生活等多個領域。
比如:斑馬為什麼有黑白條紋?人為什麼會眨眼睛?為什麼天空是藍色的?海龜的壽命為什麼特別長......
其次,語言生動活潑,還配有精緻的插圖,是全套書達到故事與知識的完美結合,另外,每篇文章均附有小檔案、拓展知識及互動問答。
所以,當孩子提出問題時,家長不要吝嗇時間和耐心,可以和娃一起探討或查閱書籍,這樣不僅能解答其疑惑,保護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還能樹立一個知識底蘊的好爸媽的形象,被孩子所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