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事的父親,無法讓孩子成長

2020-08-25 小米嘉嘉55



小夏在電話那頭,哭的稀裡譁啦的。除了心疼她,我也無可奈何。


小夏在家排行老二,上有一個姐姐,下有一個弟弟。姐姐能察言觀色,能言善辯,成績優異,乖巧懂事,不會給姐姐在學習中、生活上提出太多過分的要求,父親對她很滿意。姐姐的整個童年生活都過得很順暢。


弟弟老實乖巧,聽話,成績優異。因為弟弟是男孩,在家長根深蒂固重男輕女的思想裡,家長也不會給弟弟生活上的指點和批判。弟弟的童年也算過得幸福、快樂。


小夏是一個不按常理出牌的孩子,在成年人的眼中,是一個難以管教,不能成才的孩子。天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做事三心二意,不夠堅持。但自尊心強,有拼搏的精神。

在學習上屬於特差生。因為上課愛講話,不專注,不能得到老師的喜歡,在生活裡,是一個愛勞動,喜歡嘗試新鮮事情。


讀了這麼多書,考試成績怎麼這麼差,每次你考出來的成績,都讓我覺得特別大的丟臉。你也不想想,別人怎麼可以考出好成績,別人怎麼能上清華、北大。我看你這點成績,只能回家種田,種田了還不一定能夠養活自己。

每一句話都深深的刺痛著小夏幼小的心靈。

到了高中時,父親對小夏學習成績不好的態度還是像小時候一樣,對小夏的學習有著很大的意見,學習成績的不好,被定論為「笨」,沒腦子,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惱火。

趁著早晨天氣涼爽,家裡都到地裡幹活了。

小夏也早早起來給家人煮早餐,小夏因為大意,把粥給煮糊了。耽誤了他們能夠更早的吃上早飯。父親對著小夏又是一頓的開罵。

家族中怎麼出了你這樣一個敗家女,煮個早飯都煮不好,你還讓不讓我們吃早飯了,什麼事情都做不好,你還能做什麼。

因為父親在生活小事上無情的幹涉、指責、嘲笑、謾罵、誹謗,來顯示這個做父親的聰慧,能把你的事情看穿,看透。

他的父親因為覺得辛苦掙錢供她讀書,她卻拿不出好成績來回報他的辛苦勞作,父親對她特別的失望,同時也很生氣。

特別是進入青春期後,父親還是向往常一樣,對她在家裡做的家務評頭論足的,在旁邊指指點點。會在家庭聚會中,拿小夏做過的事情,在父親眼中覺得是一個可笑的事情,做出典型事例,供家人取樂。

當小夏覺得反感,不想遵從父親的意願做事後,反感父親無趣的拿自己做過的事情,當成玩笑一樣,分享給大家,讓大家對小夏的行為評頭論足,施加壓力。

小夏會頂嘴,會不開心。

父親感覺到自己的在家庭地位被動搖了,自己家長的權威被威脅到了,同時父親的玻璃心被傷到了。父親會拉扯著嗓子,提高音量,帶著憤怒的情緒,在指責、謾罵小夏的無知。

為了報復小夏對他家長權威的挑戰,會不間斷的翻出小夏的過去種種事情的過錯,直到小夏傷心難過了,父親才心滿意足的不再拿這件事批評小夏。

小夏的生活過早的存儲著,無奈跟無助。小夏只能忍著,只能默默的生活在壓抑,不能表達情緒的家庭生活裡。

小夏也漸漸的意識到,自己不是世俗眼中優秀可愛的孩子。

小夏從一個活潑開朗的孩子,變得沉默寡言。從愛說話變成了不愛說話,到不敢說話,最後成了不知道怎麼去跟別人交流相處了,封閉自己,關閉自己心靈的孩子。

父親的不懂事,不知道克制情緒,不知道去教育孩子,只知道為了他的自私跟欲望,欺小。卻從不用心發現小夏身上的美與好。讓小夏承受著同齡人沒有的痛苦。

小夏的整個青春期都生活在難受跟壓抑,一直都沉浸在自己的成績不好,生活上得不到父親的認可,帶來的壓力得不到無法釋放,形成了自責和內疚慚愧,延伸出了小夏的自卑、自閉。

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夠那麼幸運,即使你沒有父親眼中的那麼優秀,沒有那麼招人喜歡,父親還是用著自己的愛去呵護、關愛孩子的成長,給她一個歡樂的童年。




鄰居家的小林,是一個成績優異,學習刻苦的孩子。

因為父親童年時的願望沒有實現,他想把自己兒時沒有實現的願望全都寄托在小林身上。

在道德倫理上,小林有這個義務去完成父親給他的願望。在父子關係中,小林更應該為了孝敬老人,心疼父親對他的期望。他的父親是這麼想的。從沒得到大眾的認可和支持。

作為他的鄰居,總能聽到,他父親在他學習上的用心和過度的幹涉。給他報各種的輔導班,每天按時接送孩子上學,只要小林提出對學習上的要求,他父親都會滿足於他。

他父親願望很簡單,他不要求小林在生活上能夠做什麼,只要小林安心的學習,有一個好的學習成績,就是他父親最大的願望,最滿意的地方。

他父親也總是在鄰裡之間比較孩子之間的成績,聊天的話題中總離不開孩子的學習成績。

小林已經進入青春期,有了更多自己的想法,對於學習以不那麼上心,還偷偷喜歡上了班裡的一個女同學。

他父親為了小林更好的學習,跟老師聯盟。在家中監督小林的學習成了他父親每天下班後最大的樂趣。時不時還跟老師通話了解一下,小林在學校中的各種表現。

期末考試,小林成績排名退步了,找原因,發現問題,是小林在暗戀班裡的女同學。

當他父親知道這事後,知道了小林學習成績不好的最大阻礙。喜歡女同學。

在他的心中形成了一個固定的分析能力的模式,一切幹涉獲得好成績的行為,他都必須斬草除根。

喜歡女孩子不是耽誤學習嘛,不是沒有心思在學習了嘛,這樣下去,他的辛苦努力不都全白費了嘛。

他父親在沒有告知徵求小林意見的時候,直接把小林轉班。同時在生活上加倍把小林的時間把控得死死的,不能看手機,不能看電視,只能做練習題,只能看書。

小林也發現了父親對他行為上的變化,為了不違抗父親的想法,他默默的承受著心中的痛苦,接受著現實生活中,無法掙脫的枷鎖。

每天只能面對書本,跟周邊的環境進行了隔離。封閉著自己,壓抑著自己的想法。

讓青春萌動的心,得不到一個很好的釋放。人都開始變成痴痴傻傻的了,一會自己大笑,一會自己大哭。

面對小林這樣的局面,他父親只能放下對他學習上的要求,四處尋找醫生幫他醫治疾病。

可伶一個充滿花蕊的孩童,還沒開始自己的生活,卻飽受著精神上的折磨,家長的權威控制。

家長的不懂事,不僅沒辦法讓孩子能夠很好的成長,或許還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家長都說為了自己的孩子好,通過學習,考取好的學校,改變自己的命運。能選擇自己的工作,改善生活,過著自由,不為沒有尊嚴,被迫選擇工作。

家長才是真需要進行家庭教育和培訓的人。

家長的不懂事,都是因為自私,標榜著為了孩子好,強加意願給孩子,讓孩子變成一個乖巧、順從,沒有自己靈魂的人。

沒有自己想法,獨立思考的孩子還怎麼能夠成長呢。

完全就是一個軀殼,一個傀儡。活成了家長想要成為他們心目中的樣子。

相關焦點

  • 我為什麼不願意孩子「太懂事」
    我想做父母的大多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乖巧懂事,那得多省心呀,不發脾氣也不犟嘴,沉迷學習還端茶送水。但是今天,圈圈就要講講懂事的副作用,講講我為什麼不希望孩子太懂事。大哥認真地告訴父親他想要書,但父親卻不喜歡這個回答,把他批評了一頓。葉藏也喜歡書,但看著父親慍怒的神色,他遲疑了,只說了句「我還沒想好」。半夜時,他偷偷翻開父親的筆記本,寫上了父親曾希望他提出的禮物——「獅子舞」。後來,葉藏的「懂事」舉動自然得到了父親的歡心,他也就此學會了將情緒藏進心中,披上一層天真快樂的外衣。
  • 「懂事」的孩子其實並不快樂,想讓孩子快樂成長,別強迫孩子懂事
    孩子的童年本應就是快樂的、自由的、天真無邪的,若總是想著讓孩子快速增長經驗,讓孩子早一點兒懂事,那孩子的童年就會受到社會現實等各種因素的影響而變得不快樂,孩子也就無法快樂的成長。在我看來,小傑懂事的讓人有些心疼,面對想玩的玩具,只能眼睜睜看著,顯然他並不快樂,在我的眼裡,有些小孩子是達不到自己的目的是不會罷休的,想法子讓自己的父母滿足要求,小傑的媽媽還以此引以為傲,孩子的「懂事」真的對他好嗎?這是在強迫孩子「成人化」。陳鶴琴的六大解放思想中提出要解放孩子的大腦、手、自由,讓孩子能夠全方位的成長。
  • 孩子,你可以不那麼懂事
    還是不敢玩耍,害怕弄髒衣服惹父母不高興;隱藏自己真實的願望和想法,做父母心中的乖小孩;觀察父母細微的表情、情緒,父母開心,自己才鬆口氣。調皮搗蛋的孩子們可以盡情地享受屬於他們自己的童年,那聽話懂事的孩子呢?大多數父母可能都會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聽話、懂事的、能夠很好地控制自己情緒的。可聽話的孩子們「快樂」嗎?
  • 馬伊琍:孩子,你不想你那麼懂事!不那麼懂事的孩子,活得更幸福
    乖,要懂事啊!「這成為每個爸爸媽媽的口頭禪,好像我們對孩子的全部要求,就是希望孩子聽我們的話,一切順從我們的意思去做,在我們給孩子鋪設好的「鐵軌」上穩步前進,達到我們希望的目標。可是你有沒有想過,這樣對孩子真的好嗎?如果你真的擁有一個時時處處聽話懂事的乖孩子,你真的會幸福嗎?實力派演員馬伊琍給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她說:「我最後悔的事,就是讓孩子成為太過懂事的孩子!」
  • 懂事的孩子並不快樂,只要有一次「不懂事」,就會被念叨一輩子
    當有一個孩子不鬧、有一個孩子非常鬧騰時,我們又是否真的能做到把糖給不鬧的那個懂事小孩?相信很多人都選擇給鬧騰厲害的那個孩子,為什麼呢?因為給了糖就可以止哭嘛,最重要的是父母還單方面地認為懂事的那個孩子聽話可以理解,所以把糖分給不懂事的那個孩子時往往還表現得理所當然。
  • 孩子還小不懂事,你也不懂事嗎?
    很多家長在孩子闖禍的時候,就搬出「孩子還小不懂事的免死金牌」,從而推卸責任。一句孩子還小不懂事就打發別人。(芳芳心裡想著:反正我也不喜歡父親,哈哈哈)- 你都不去看望奶奶,你父親有情緒了,說我沒有管好你。
  • 孩子,其實你不需要太「懂事」
    明明想吃的東西,卻說不要;明明想買的東西,卻說太貴;明明想做的事情,卻說不去。01會哭的孩子有糖吃看過一個故事。在父親眼裡,兒子總是不聽話,經常會提出一些無釐頭的要求,而女兒卻非常懂事。媽媽為女兒的懂事感到非常欣慰。可是,沒過多久,老師卻把媽媽找來談話:「我從教二十年,從沒見過這樣的孩子,不哭也不鬧,這麼會看臉色,會討好人。」「小小的年紀,這樣太辛苦了,壓力會很大的,對今後的成長可不利。」
  • 孩子聽話懂事?很多父母錯了!要鼓勵孩子勇敢說「不」!
    一個好朋友曾經跟我吐槽:「所有人都要我懂事聽話,從小父母就教我獨立勇敢,最後我活成了一位所向無敵的女金剛。但是現在他們反而說我太強勢了,你說我怎麼辦?」 「聽話、懂事」估計是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聽得最多的兩個字。
  • 孩子太懂事,不一定是好事
    隨著孩子的成長,母親要逐漸學會放手,讓孩子能夠獨自面對和解決一些事情,在孩子需要的時候及時出現,同樣重要的是,在孩子不需要的時候,適時退開(enough)。如果媽媽一直處於 good 模式,就可能出現強勢的母親和懦弱的孩子。
  • 「孩子還小,不懂事」,家長應了解「漏鬥法則」,讓孩子健康成長
    理貨員和壯壯媽媽提出交涉,壯壯媽媽卻不以為然,來了句,「孩子還小,不懂事」,試圖以這個理由將這件事情搪塞過去。而壯壯在媽媽的庇護下,還流露出一絲絲得意的目光。前不久還看到一則新聞,一位10歲的男孩竟然在書店裡欺負一位6歲的女孩,而男孩的媽媽在視頻證據確鑿的情況下,還叫囂說是女孩自願的,不禁讓人義憤填膺。現在的媽媽們都會以孩子小為理由對孩子護短或縱容嗎?
  • 孩子,對不起,媽媽不該讓你太「懂事」
    知乎上曾有一個關於「什麼樣的孩子會讓人心疼」的問題,其中有一條高贊回覆:「太懂事的孩子最讓人心疼!」是啊!對一個太懂事的孩子,他被懂事的「條條框框」所束縛,能不讓人心疼嗎?,不懂得反抗前幾日朋友跟我抱怨:「我家孩子太不懂事,太調皮了,我為此非常苦惱。」
  • 懂事的孩子總讓人心疼,愛孩子,請教會他「不懂事」
    前年父親去世,母親生病。孩子A給母親打了一個電話說工作累工資少無法回來照顧,孩子B馬不停蹄地趕回來照顧。當母親出院後,孩子B給了一筆生活費給母親,結果孩子B前腳剛走,母親就把這筆錢給了孩子A。旁人不解,為什麼這位母親要這麼偏心,母親卻只說:「孩子A生活苦,多幫幫是應該的」。然而這位母親明明知道孩子B掙錢也苦,只是因為孩子B太過於懂事孝順,把孩子B做的一切當做理所當然。
  • 孩子太過懂事也不好,作為父母應該給孩子成長的空間
    我們都說,有一個懂事的孩子是父母最大的欣慰和驕傲,但是如果孩子過於懂事,你會覺得開心嗎?朋友芳芳最近陷入一種莫名的焦慮中,其原因是芳芳的女兒過於懂事。有一次,芳芳和朋友在野餐,她們坐在草地上談笑風生、孩子在一旁玩耍,這是一幅非常溫馨的畫面。
  • 讓孩子過早懂事,是種殘忍的教養
    上大學的時候,每個月的生活費不超過五百,穿著土氣臃腫的衣服。可每學期結束後回家的時候,她總會給家裡人捎帶一些外面的特產,所有人都覺得她很懂事!有一次,父親開車被撞,幸好並不嚴重。媽媽讓她打個電話給她爸。
  • 讓孩子過早懂事,是種殘忍的教養!
    上大學的時候,每個月的生活費不超過五百,穿著土氣臃腫的衣服。可每學期結束後回家的時候,她總會給家裡人捎帶一些外面的特產,所有人都覺得她很懂事!有一次,父親開車被撞,幸好並不嚴重。媽媽讓她打個電話給她爸。她問媽媽:「告訴弟弟了嗎?」媽媽回答:「沒有,怕影響他找工作。」她有點難以理解:「你怎麼不怕影響我的工作呢?」
  • 想不通,這麼懂事的孩子怎麼會自殺?
    不聽話、不懂事的孩子往往讓父母很頭痛,而乖巧、懂事的孩子卻總讓父母很省心。  懂事的孩子一般分兩種: 一種孩子在父母開明有愛的教育下成長,安全感得到了極大滿足,他們懂事,明事理,懂得合作,這樣的懂事是良好教育促成的結果。 而另外一種,則是後天環境所迫所導致的,這樣的孩子早早懂事就很讓人心疼。
  • 別讓懂事成為孩子的偽裝
    當談論到孩子時,「孩子懂不懂事、是否乖巧聽話」之類的話題總是熱點,所以本期也想跟大家討論一下相關內容。前不久拿到豆瓣評分9.0分的國產懸疑網劇《隱秘的角落》引起了一些熱議。看過的朋友應該對朱朝陽這個名字很熟悉。他,出身於單親家庭,父母離婚後跟隨母親生活。
  • 懂事的孩子沒糖吃?孩子不需要太懂事,他需要的是快樂
    相信小時候的蘇明成一定就是爸爸媽媽口中會撒嬌,傳說中會哭的孩子有糖吃的典型代表者吧,看到這個傳說中會哭的孩子有糖吃的孩子長大後竟然變成一個啃老族,小編是一點都不感到意外,相反,小編對一些被大人誇獎為懂事的孩子,有著深深的同情。乖巧聽話的另外一層意思就是懂事,不用父母操心。但是太過於懂事真的好嗎?
  • 《以家人之名》別用"懂事"綁架孩子的成長,壓抑孩子的天性
    一個孩子在本該無憂無慮的年紀,為什麼要過早的注重他人的感受,體會他人的苦,分擔大人的擔子,他難道不是應該享受童年,享受這個年齡該有的放肆和任性嗎!如果可以,我真想對所有的家長說,別讓孩子太早懂事,讓他們慢慢的長大,放肆的成長。
  • 孩子懂事,真的不好嗎?教孩子懂事,是應該做的事
    ,「孩子懂事」就成為了一個不被認可的「教養誤區」。到處充斥著,「孩子越懂事越自卑/不幸福/不快樂」的觀點,並附帶長篇大論。在我的孩子還沒出生時,我看到這樣的觀點,也曾覺得極有道理,也一度認為,孩子的快樂更為重要,不能壓抑孩子的天性。因為信奉這種觀點,孩子幼小時,並不曾給他立什麼規矩,只是教他「不能打人」、「不能搶別的小朋友的玩具」,其他的,總是在看到問題後,才指出來教他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