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夏在電話那頭,哭的稀裡譁啦的。除了心疼她,我也無可奈何。
小夏在家排行老二,上有一個姐姐,下有一個弟弟。姐姐能察言觀色,能言善辯,成績優異,乖巧懂事,不會給姐姐在學習中、生活上提出太多過分的要求,父親對她很滿意。姐姐的整個童年生活都過得很順暢。
弟弟老實乖巧,聽話,成績優異。因為弟弟是男孩,在家長根深蒂固重男輕女的思想裡,家長也不會給弟弟生活上的指點和批判。弟弟的童年也算過得幸福、快樂。
小夏是一個不按常理出牌的孩子,在成年人的眼中,是一個難以管教,不能成才的孩子。天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做事三心二意,不夠堅持。但自尊心強,有拼搏的精神。
在學習上屬於特差生。因為上課愛講話,不專注,不能得到老師的喜歡,在生活裡,是一個愛勞動,喜歡嘗試新鮮事情。
讀了這麼多書,考試成績怎麼這麼差,每次你考出來的成績,都讓我覺得特別大的丟臉。你也不想想,別人怎麼可以考出好成績,別人怎麼能上清華、北大。我看你這點成績,只能回家種田,種田了還不一定能夠養活自己。
每一句話都深深的刺痛著小夏幼小的心靈。
到了高中時,父親對小夏學習成績不好的態度還是像小時候一樣,對小夏的學習有著很大的意見,學習成績的不好,被定論為「笨」,沒腦子,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惱火。
趁著早晨天氣涼爽,家裡都到地裡幹活了。
小夏也早早起來給家人煮早餐,小夏因為大意,把粥給煮糊了。耽誤了他們能夠更早的吃上早飯。父親對著小夏又是一頓的開罵。
家族中怎麼出了你這樣一個敗家女,煮個早飯都煮不好,你還讓不讓我們吃早飯了,什麼事情都做不好,你還能做什麼。
因為父親在生活小事上無情的幹涉、指責、嘲笑、謾罵、誹謗,來顯示這個做父親的聰慧,能把你的事情看穿,看透。
他的父親因為覺得辛苦掙錢供她讀書,她卻拿不出好成績來回報他的辛苦勞作,父親對她特別的失望,同時也很生氣。
特別是進入青春期後,父親還是向往常一樣,對她在家裡做的家務評頭論足的,在旁邊指指點點。會在家庭聚會中,拿小夏做過的事情,在父親眼中覺得是一個可笑的事情,做出典型事例,供家人取樂。
當小夏覺得反感,不想遵從父親的意願做事後,反感父親無趣的拿自己做過的事情,當成玩笑一樣,分享給大家,讓大家對小夏的行為評頭論足,施加壓力。
小夏會頂嘴,會不開心。
父親感覺到自己的在家庭地位被動搖了,自己家長的權威被威脅到了,同時父親的玻璃心被傷到了。父親會拉扯著嗓子,提高音量,帶著憤怒的情緒,在指責、謾罵小夏的無知。
為了報復小夏對他家長權威的挑戰,會不間斷的翻出小夏的過去種種事情的過錯,直到小夏傷心難過了,父親才心滿意足的不再拿這件事批評小夏。
小夏的生活過早的存儲著,無奈跟無助。小夏只能忍著,只能默默的生活在壓抑,不能表達情緒的家庭生活裡。
小夏也漸漸的意識到,自己不是世俗眼中優秀可愛的孩子。
小夏從一個活潑開朗的孩子,變得沉默寡言。從愛說話變成了不愛說話,到不敢說話,最後成了不知道怎麼去跟別人交流相處了,封閉自己,關閉自己心靈的孩子。
父親的不懂事,不知道克制情緒,不知道去教育孩子,只知道為了他的自私跟欲望,欺小。卻從不用心發現小夏身上的美與好。讓小夏承受著同齡人沒有的痛苦。
小夏的整個青春期都生活在難受跟壓抑,一直都沉浸在自己的成績不好,生活上得不到父親的認可,帶來的壓力得不到無法釋放,形成了自責和內疚慚愧,延伸出了小夏的自卑、自閉。
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夠那麼幸運,即使你沒有父親眼中的那麼優秀,沒有那麼招人喜歡,父親還是用著自己的愛去呵護、關愛孩子的成長,給她一個歡樂的童年。
鄰居家的小林,是一個成績優異,學習刻苦的孩子。
因為父親童年時的願望沒有實現,他想把自己兒時沒有實現的願望全都寄托在小林身上。
在道德倫理上,小林有這個義務去完成父親給他的願望。在父子關係中,小林更應該為了孝敬老人,心疼父親對他的期望。他的父親是這麼想的。從沒得到大眾的認可和支持。
作為他的鄰居,總能聽到,他父親在他學習上的用心和過度的幹涉。給他報各種的輔導班,每天按時接送孩子上學,只要小林提出對學習上的要求,他父親都會滿足於他。
他父親願望很簡單,他不要求小林在生活上能夠做什麼,只要小林安心的學習,有一個好的學習成績,就是他父親最大的願望,最滿意的地方。
他父親也總是在鄰裡之間比較孩子之間的成績,聊天的話題中總離不開孩子的學習成績。
小林已經進入青春期,有了更多自己的想法,對於學習以不那麼上心,還偷偷喜歡上了班裡的一個女同學。
他父親為了小林更好的學習,跟老師聯盟。在家中監督小林的學習成了他父親每天下班後最大的樂趣。時不時還跟老師通話了解一下,小林在學校中的各種表現。
期末考試,小林成績排名退步了,找原因,發現問題,是小林在暗戀班裡的女同學。
當他父親知道這事後,知道了小林學習成績不好的最大阻礙。喜歡女同學。
在他的心中形成了一個固定的分析能力的模式,一切幹涉獲得好成績的行為,他都必須斬草除根。
喜歡女孩子不是耽誤學習嘛,不是沒有心思在學習了嘛,這樣下去,他的辛苦努力不都全白費了嘛。
他父親在沒有告知徵求小林意見的時候,直接把小林轉班。同時在生活上加倍把小林的時間把控得死死的,不能看手機,不能看電視,只能做練習題,只能看書。
小林也發現了父親對他行為上的變化,為了不違抗父親的想法,他默默的承受著心中的痛苦,接受著現實生活中,無法掙脫的枷鎖。
每天只能面對書本,跟周邊的環境進行了隔離。封閉著自己,壓抑著自己的想法。
讓青春萌動的心,得不到一個很好的釋放。人都開始變成痴痴傻傻的了,一會自己大笑,一會自己大哭。
面對小林這樣的局面,他父親只能放下對他學習上的要求,四處尋找醫生幫他醫治疾病。
可伶一個充滿花蕊的孩童,還沒開始自己的生活,卻飽受著精神上的折磨,家長的權威控制。
家長的不懂事,不僅沒辦法讓孩子能夠很好的成長,或許還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家長都說為了自己的孩子好,通過學習,考取好的學校,改變自己的命運。能選擇自己的工作,改善生活,過著自由,不為沒有尊嚴,被迫選擇工作。
家長才是真需要進行家庭教育和培訓的人。
家長的不懂事,都是因為自私,標榜著為了孩子好,強加意願給孩子,讓孩子變成一個乖巧、順從,沒有自己靈魂的人。
沒有自己想法,獨立思考的孩子還怎麼能夠成長呢。
完全就是一個軀殼,一個傀儡。活成了家長想要成為他們心目中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