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在論持久戰中深入分析了:「敵強我弱,敵大我小,敵退步我進步,敵寡助我多助」的矛盾特點,闡明了中國既不會滅亡,也不能速勝。
深刻指出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後勝必定利屬於中國的趨勢,然後確立了持久抗戰的總方針。
那麼如何貫徹落實這一總方針呢?
主席在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中進一步分析如何營造持久抗戰的大勢,並提出共產黨武裝抗日的戰略方針,堅持獨立自主的山地遊擊戰。
但是主席的這一主張卻遭到了來自國民黨和內部多個方面的反對。
一方面,國民黨政府懼怕共產黨武裝發展壯大,極力限制和阻撓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發展敵後遊擊戰爭。
另一方面,在共產黨內部,王明等人主張大規模的運動戰陣地戰,極力反對獨立自主的山地遊擊戰。
針對種種反對意見,主席非常客觀的分析中日雙方的利弊,擺出了堅持獨立自主的山地遊擊戰的三點理由由。
第一,中國既不是小國,又不像蘇聯,是一個大而弱的國家,這一個大而弱的國家被另一個小而強的國家所攻擊,但這個大而弱的國家卻處於進步的時代。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敵人佔地甚廣的現象發生了,戰爭的長期性也就發生了,所以要持久抗戰。
第二個理由,敵人在我們大國中佔地甚廣,但他們的國家是小國,兵力不足,在佔領區,留下了很多空虛的地方。因此抗日遊擊戰爭就主要的不是在內線配合正規軍的戰役作戰,而是在外線單獨作戰,因此必須展開獨立的山地遊擊戰。
第三個理由,由於中國的進步,也就是說有共產黨領導的堅強的軍隊和廣大的人民群眾存在。因此抗日遊擊戰爭就不是小規模的,而是大規模的。
這說明獨立自主的山地遊擊戰並非由而不及,而是真正的全面抗戰。
由此可見,主席制定獨立自主的遊擊戰戰略方針,並不是憑空想像的,更不是感情用事,完全是在對中日雙方實力客觀分析的基礎之上,最後根據雙方利弊敲定下來的堪稱因利而制權的典範。
孫子說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一旦敲定作戰計劃,就要造勢,用來輔助計劃的執行。勢,指的就是憑藉有利的情況而採取的應變的策略。
勢這個東西沒有具體的形狀,也沒有明確的規格狀態,但是確實又能夠幫助客觀的力量或者條件發揮出巨大的能量。
凡事借勢而為,順勢而上,往往幹的就很順利,力量也能夠充分的釋放出來。反過來如果逆勢而為,那就好像頂峰而走一樣,走起來相當困難。
戰爭中更是如此,所以戰爭決策確定下來之後,就要營造有利的作戰態勢,使這種決策能夠得到順利的貫徹落實。
即使現代條件下打仗也是如此。
1978年底,小平同志定下了打仗的決心,然後全國全軍馬上展開相應的造勢活動。
政治上從上往下一層一層的內部打招呼,預先吹吹風,統一思想。
軍事上從軍委到各個部隊立即著手研究作戰方案,加強部隊訓練,補充武器裝備,徵召新的兵員。
外交上強烈譴責越南蠶食中國領土,驅趕駐越華僑,佔領寮國,侵略柬埔寨等等罪行。
經濟上各個系統籌集作戰物資,準備前送後運。
輿論上大力宣傳解放軍是新時期最可愛的人,譴責對方種種滔天罪行。
南方的各地醫院,包括部隊的地方的,都積極著手準備病房和急救措施等等。
這一切活動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孫子所說的乃為之勢,營造打仗的態勢聲勢。
軍事決策的思維過程中,就是因利而制權的過程。這個過程也不是獨立的一條或者兩條計策,往往都是一個複雜的體系,帶有戰術和現役的區分,甚至包含了政治、經濟、文化的差別。
最為關鍵的是因利和治權兩者的結合。
現代條件下,貫徹落實某種重大的決策,也務必注重這兩個要素的結合,精確的根據自己的長處和優勢,制定相應的謀略,兩者緊密結合才能營造有利的態勢,使決策得以順利貫徹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