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於1977 年大學畢業後留校,成為了一名大學教師,至今40 年有餘。我經常給予學生積極的肯定,因此也頗受他們的信任,願意與我探討一些學業和生活方面的問題。我發現,
即使我任教於清華大學,面對的幾乎是全國最優秀的學生,但每一個學生都有過學業方面的困惑,諸如學業壓力大怎麼辦,要不要考研,要不要出國,怎麼能與導師相處得好;也有很多學生希望在人生發展的關鍵時刻得到建議,例如,如何和異性交往,是否應該和現在的戀人結婚,如何規劃自己未來的職業生涯,還有很多關於家庭、友誼和個人發展的困惑。隱藏在這些困惑背後的問題的本質是相似的:我該如何過好這一生。
這也是我一直以來思考的問題,我將其作為最核心的生命問題(life question)來探索,希望能有一個簡單的原則或者答案。數十年間,我觀察了我所教過的那些學生,有的學生能夠不斷突破自己,在學業上總會製造驚喜;有的學生容易搖擺,甚至放棄,很難堅持下去。我發現,學生中最出色的並不是智商最高的那一批人,而是樂觀主義者,因為他們始終相信:美好的事情將會發生。邱吉爾說過:「悲觀者從每個機會中看到困難,樂觀的人在每個困難中都能看到機會。」這一名言對應的生活化版本當屬半杯水實驗了。桌上有半杯水,悲觀主義者會說,只剩半杯了,樂觀主義者會說,還有半杯水呢。樂觀與悲觀本沒有好壞之分,它們就像人具有的眾多的人格特質或者信念一樣存在著。從樸素的感知來講,似乎積極樂觀的人更容易有效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更容易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更容易擁有健康的身心。樂觀的人真比悲觀的人擁有更幸福的人生嗎?誰是樂觀主義者呢?樂觀可以習得嗎?如果我天生就是悲觀的人,我就要註定悲慘過一生嗎?如果樂觀那麼重要,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講,它如何能讓生活變得更好呢?現在,你可以通過閱讀本書,親自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了。
本書作者塞格斯特倫博士花了10 年的時間去研究和學習樂觀主義是什麼,通過大量的實驗研究和調查研究不斷探索,得到了很多有趣且頗有意義的結論,並完成了這本關於樂觀的科學著作。我的學生陳鈿將它翻譯成中文帶給讀者。如果你認為自己是樂觀主義者,閱讀本書會讓你有機會發現自己更多的潛力以及理解自己的行為;如果你不清楚自己是否是樂觀主義者,本書將幫你作進一步的自我探索。如果你認為自己悲觀有餘而樂觀不足,不妨嘗試一下書中提到的有關樂觀行為的研究,對未來產生更多正向期待。這本書幾乎可以告訴你關於樂觀主義者的一切,他們如何面對生活、他們的思維的角度、用什麼態度對待目標、如何與人產生聯繫、他們的弱點,甚至,如何變成他們(樂觀主義者)。就像作者認為的那樣,「這本書收集了一群樂觀和幸福研究科學家的智慧」。
怎樣才能擁有樂觀的人格?首先需要對未來會發生的事有積極的信念——心理學家稱之為「積極的結果預期」。一個樂觀主義者會為了實現他所憧憬的美好未來而竭盡全力。他們相信未來是自己可以控制的,「你期待最好的未來,並努力實現它。」這與我對學生的觀察非常類似。只有樂觀信念的學生可能更容易對人生抱有積極的態度,但是真正可以稱為樂觀主義者的學生,是同時擁有樂觀信念和樂觀行為的人。他們不僅期待美好的事情將要發生,也會用自己的努力讓美好的事情真正發生。
關於樂觀主義你可能和我一樣有很多好奇。樂觀主義可以遺傳嗎?作者給出了肯定的答案,樂觀主義遵循「基因—人格」原則,25% 是可遺傳的。樂觀主義者有一種可能被稱為「堅持不懈」的本能。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樂觀讓你勇往直前,悲觀讓你早早放棄。這是因為看到積極結果的能力促進了各種動機,也就相應地產生了樂觀的行為。樂觀主義者會堅持自己的目標,甚至在需要的時候替換掉自己的目標。樂觀主義的反面並不是悲觀主義,它們是相互獨立的。樂觀主義者也有自己的弱點,他們那種「堅持下去」的傾向可能會帶來與樂觀有關的其他後果,例如在本來無法解決的事情上花費太多的時間。
本書的作者塞格斯特倫博士在後記中與讀者分享了她的12 個促進樂觀情緒的步驟。我也在此與讀者們分享我的10 項保持樂觀的準則:
1. 活在當下,認真對待每天的飲食與睡眠
2. 每一天都有計劃和目標,不浪費光陰
3. 相信並運用自己的優勢,坦然接受別人的讚美和鼓勵
4. 當自己手足無措的時候,停一停,生活可以留白
5. 欣賞自己所擁有的東西
6. 對別人及時表達感謝、感恩
7. 保持行動力,說幹就幹
8. 遇到困難的時候,面對它並且解決它
9. 豐富自己的體驗,保持新鮮感
10. 學習放手
當信念不那麼容易改變的時候,你自己的行為會讓生活美好起來。試問誰不想成為一個積極樂觀的人呢?如果讓我對如何成為一個樂觀主義者做一個歸納,我想正是這六個字:看大勢,行小事。期待美好的事情將會發生。
樊富珉
清華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社會科學學院積極心理學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