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常薇
墨菲定律: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
墨菲定律,很熟悉吧?即使不是心理圈裡的人也是耳熟能詳的;而且有時還會被人拿來當槍使,說什麼,墨菲定律如何如何說,你要小心。
然而要相信這個世界沒有絕對的,一切的存在都是為了被打破與迭代的;就像本書作者去挑戰墨菲定律,用事實、數據說明了——無論際遇如何?積極的行動、樂觀的思維都將助力我們創造屬於我們的幸福人生。這也是這本書試圖要傳達的信息,同時,也告訴我們達到的途徑——要相信美好的事情會發生在你身上。
現在我就用前天接待的因高考失利來求助的少年,看如何用本書傳遞出的信息幫助他,打造想要的人生。
那位少年,從小到大一直都很努力,心心念念想要考清華大學,這次,若非政策變動,取消了降分政策,以他的成績上清華還多出10分呢。
就差一點就能如願的他,內心充滿了遺憾與挫敗,他暫時卡在這個點上了。
如今他的天空有了點烏雲,對未來有點擔心,對自己有點懷疑,那麼如何引導他撥開烏雲,跨越卡點,踏上夢想之旅——成為數學家。
心態方面:
自證預言
自證預言是一種在心理學上常見的症狀,意指人會不自覺的按已知的預言來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
他是有清晰目標並一直在努力實現中的少年,這次高考,他數學提前交卷並且成績是滿分。這樣的呈現,強化了他想成為數學家的夢想。然而,沒能上清華,讓他很挫敗,感覺朋友、家人都看不起他,對於未來仿佛也缺少了以往的那種篤定。
念念不忘,必有回聲。成為什麼?就像燈塔一樣指引著人的行為按設定的軌道航行,這也可以用自證預言來講解讀,你覺得自己將會是什麼樣?這個想法將會滲透到你的行為中去,從而幫你達成所願。
而目前他的燈塔、他的預言似乎蒙點灰塵,沒有以前亮了:他擔心即將就讀的大學數學系能不能託起他的夢想?同時,他的名校的情結,內心累積的遺憾等等這些都需要及時清理、擦拭一下。
心理模擬
「心理模擬法」的前身叫做形成了的「活動形式分析法」。這實際上就是記錄那些能有效地解決某類課題的活動方法。
陪他撥開雲霧的同時,引導他進行自我心理模擬,這樣可以在內心建立一種虛擬的演練場,這樣不僅加深了他的自證預言;而且可以讓他規整好內在秩序,為付諸實踐做好內在準備。
世界奇妙,妙在它是人內在的投影。
對於如何成為數學家?要怎麼走?需要積累什麼?等等一系列的問題都可以經常在心理預演一下的。
不是有這樣的說法嗎?你想成為什麼?假裝成那樣已經成為了即可。時間久了,這些就會滲透進潛意識,開始自動化運行。
有沒有過這樣的體驗,當你放鬆下來,不再對某個人、物或者其他緊抓不放什麼,投注過多地關注時,反而你所渴望的,會在不經意間出現在你的生命中?意識是我們能察覺的,而潛意識與意識有著完全不一樣的運作模式。
心理模擬,是在意識層面的作用於人的心理,規整內在秩序,形成深厚的心理印痕;然後放鬆下來,將之交給潛意識。讓它日夜不停地運作。
積極關注正向資源
積極關注是指在心理諮詢過程中對求助者的言語和行為的積極面予以關注,從而使求助者擁有正向價值觀。
以上所闡述,無論是自證預言還是心理模擬都指向——人要想幸福,要創造想要的未來,都需要積極關注正向資源。
本書的作者是坦普爾積極心理學獎獲得者,多年來對樂觀與幸福的關係進行了深入研究。整本書都在強調積極關注、挖掘自身的正面資源,以此作為抓手、燃料,讓美好降臨。
少年因為高考失利,一時之間被糟糕的情緒淹沒,思維變窄、受限,關注點暫時停留:」要是政策未調整,我就能上清華了,哎,我這麼多年的努力真是白費了。」
這是很多遇到卡點的人會出現的狀況。將焦點投注在卡住自己的地方,總是說「要是什麼什麼,就不會這樣了」的話。
這個時候需要慢慢引導其關注正向資源,然後好好地去使用它們,才有可能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將卡點去除。
那少年未進入大學就已經有了自己的夢想——成為數學家,再加上以往努力習得的自律、很強的學習能力,即將就讀於某985大學數學系,據說那個數學系還是很有名氣的,還有年輕的生命等等這些正向的資源存在,只要他目光一轉,就會豁然開朗。
以上是內在運作,從心態方面依據書本給出的點,應用在那少年身上,如果他能將心態調頻到這幾個點上,心理層面上就做好了準備。
有了內在準備,思維的轉換,接下來就要去踐行了。
行動方面
專注於目標
那少年已經有了夢想——成為數學家,只要足夠堅定,這將成為他行為的導航器,始終讓他沿著既定軌道航遊。
《打破墨菲定律》這本書,還說了,目標的設立格局要足夠大,少年的目標是數學家,走學術之路,這個格局足以支撐他走很遠很遠,甚至是一生。
有了目標,人生就變成了升級打怪的遊戲,在與怪獸較量時,不斷升級自己的能量、獲得戰利品;同時,剝離不利於個人成長的多餘物。
那個少年這個方面已經具備——有一個格局足夠大的目標,只要堅持不懈地去追求就好了。
堅持不懈
有了目標剩下的就是如何去堅持了?而真正能夠成為人生贏家,在升級打怪中最終取勝的人,都是無論路途如何蜿蜒曲折,也能堅持不懈執行到底的人。
那少年能夠堅持那麼多年去追逐名校夢,這樣的品格自然是具備的。現在他需要的是從那種挫敗中跨越,最好的做法將之看成一次歷練,能從這次遭遇中習得抗壓能力、危機處理能力、情緒關係能力、自我關懷的能力等等。
這也是我在與他的互動中與他討論過的。
其實,人生無論經歷什麼如果能夠合理看待都能成為可以利用的資源,並將之轉化成對自己成長有益的燃料。
就像華為是從任正非的苦難哲學中孕育而生的,還有約翰·羅伯茨,現任美國首席大法官在兒子初中畢業典禮上的致辭是這樣的:
「我希望你們在未來歲月中,不時遭遇不公對待,這樣才會理解公正的價值所在;願你們嘗到背叛滋味,這會讓你們領悟忠誠的重要」 ,等等一系列「狠言」。
總歸是要跌倒,早點肯定比晚點好。因為年輕的生命可以橫掃一切障礙,只要不氣餒,及時站起來,沿著設定的航道走,就能達到彼岸。
構建資源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實現目標、創造未來,資源肯定是必不可少的。這本書總結了創造美好生活所需的資源有:
基本資源——成長與健康,社會資源——人脈關係網,地位資源——在社會上的位置,生存資源——衣食住行等,接納資源——親密關係與自我實現
少年目前基本資源富足,其他資源則需要一點點地去構建。
不過,在他心態準備好的情況下,堅持不懈地專注於目標的過程中,就是在很好地構建資源了。
還有一點就是有了資源後,還要學會靈活調用,合理搭配,讓資源真正為自己服務。
以上是用《打破墨菲定律》裡的樂觀主義行事作風來虛擬式地讓少年走了一下。
作者說提到即使不是樂觀主義者,只有按照樂觀主義者的行事,一樣可以得到想要的結果的。
墨菲定律是可以打破的,只要遇事時,積極行動,樂觀思考,不沉溺於事件本身,就可以創造出想要的結果。
所以要相信美好的事情會發生在你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