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破墨菲定律?成就快樂人生

2020-09-13 情感專家蘇瑞老師

墨菲定律」指的是「凡是可能出錯的事有很大機率就會出錯」。

在《打破墨菲定律——樂觀主義者和悲觀主義者的不同結局》這本書裡,作者蘇珊娜·C.塞格斯特倫認為,「墨菲定律」是一個悲觀的概念。越壞的事情越容易發生,但樂觀主義者和悲觀主義者對事情往往有不同的看法,作者基於墨菲定律介紹了這一有趣的現象並闡述了背後的原理。

比如,經常想著會分手的人,因為焦慮情緒會引發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因為自身缺乏安全感,所以總是詢問對方是否愛自己來安慰自己,希望用這樣的方式來鞏固感情,然而這個行為實際上會給對方很大的壓力,最終可能會導致讓伴侶更快的離開。所以本來是擔心會分手,最終就真的變成了分手。那如果每次戀愛模式都是這樣,可能就會變成了,永遠是在談一定會分手的戀愛。

所以,"墨菲定律」的確帶著那麼一點宿命論的色彩。有的時候,它甚至像魔咒一般,讓人深感無能為力。那到底應該怎麼打破墨菲定律呢?

在問答這個問題之前,先給大家看一張圖片。想想你是哪一類人?

對於樂觀者來說,還有半杯水呢,不著急~

對於悲觀者來說,只剩下半杯水了,怎麼辦?

對於現實主義者來說,這只是半杯水而已。

我採訪了一下身邊10位同事,結果是悲觀主義者達到了60%,當然這個簡單的測試只是一個參考。但是,其實我們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包括我們自己在內的很多人,都會非常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和反饋,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和讚美。當然,這是一種很正常的心理需求。

但是問題在於,大多數的人只有渴望,卻沒有去把目標和夢想落地的執行能力。

所以當我們無法達到自己預期的目標的時候,就會很容易沒有安全感,覺得焦慮和不安,開始自我質疑,表現得很消極和悲觀。

所以,當一個人信仰「墨菲定律」的時候,就會導致擁有消極的自尊的人從內心深處覺得自己肯定不會遇到什麼好事,所以努力也是沒有用的,更加缺乏對目標的堅持和行動力。

Ps:如果你覺得自己不是一個樂觀主義者,千萬不要覺得自己有問題,或者這樣就不好。

因為一位美國醫生曾說:樂觀主義盛行的地方是精神病院。[捂臉][捂臉]

當然,我們都知道,樂觀主義的人會擁有很多的優勢,比如,他們會更容易堅持不懈的完成一件事情,有更強的抗壓能力,甚至有更強的身體免疫力。

但是,不管是樂觀主義者,還是悲觀主義者,在成年之後,我們的核心價值觀早已固定,所以完全不必去改變真實的自己。

那到底怎麼才能跳出墨菲定律這種悲觀宿命論的陷阱呢?

答案很簡單:學習樂觀主義者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

這裡劃個重點:我們無需成為一個樂觀主義者,只是需要照貓畫虎,學習樂觀主義者的思維方式,再結合一定的行為訓練以後就可以增強我們的內在動機欲望,通過自我賦能的方式來來實現自己的目標。

這裡和大家分享另外一個書中提到的,關於「防禦性悲觀主義」的概念。

防禦性悲觀主義者更像是樂觀主義者,而不是性格悲觀主義者。因為性格樂觀主義者和防禦性悲觀主義者,都會思考如何克服困難並朝著自己的目標不斷的努力,而性格悲觀主義者傾向於避免思考這個問題,或者直接選擇放棄。

所以,防禦性悲觀,是一種事先預測消極後果並採取相應的防範措施的心理策略。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居安思危

當我們擁有這樣的危機意識的時候,會讓我們凡事都先做最壞打算,這樣未雨綢繆的方式就能夠減少失誤和犯錯的概率。所以,防禦性悲觀主義不會期待最好的結果,而是做最壞的打算,並且想像所有事情都會出錯,但是因為預料到不好的事情即將發生,所以就可以採取措施來避免它。

其實悲觀主義和防禦性悲觀主義,本質的差別就在於,我們是否有深入思考問題的能力

也就是說,同樣都想到了最壞的可能,但是怎麼能夠改變這個結果呢?

一般來說,悲觀主義者是迴避思考的,而防禦性悲觀主義者,因為擔心發生最壞的結果,所以會通過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來避免這種結果,最終得到了最好的結果。

所以,運用防禦性悲觀主義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就已經可以解決生活中絕大部分的問題了,而且我覺得,比起那些「盲目樂觀」的人,擁有思考能力的「防禦性悲觀主義」的人反而更有優勢。

那具體應該怎麼培養思考問題的能力呢?

其實,就是通過行為訓練來改變思維

最後,給大家分享三個最簡單的行為訓練的方式。

第一,寫日記。

記錄自己每天遇到的三件「好事」。[心]

比如,陌生人看到你雙手提著重物,主動幫你按電梯你覺得心裡有一股暖流的時候。

第二,清晰自己的目標。[加油]

每個人都有自己內心渴望的東西,比如社會地位,如果你想實現更高的社會地位,需要什麼支撐?假設是需要通過物質來實現。那我們是不是應該考慮怎麼更好的升職加薪或者投資和理財?當我們產生消極情緒的時候,通過「提醒自己內心最渴望的欲望『就可以讓自己迅速冷靜下來,把關注點重新放到」怎麼做有利於實現你的目標』這件事上。經過長期的訓練,你就會形成一種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做讓自己快樂的事情。[比心]

每個人都需要有至少一項自己熱愛的事情。比如,去嘗試自己沒有體驗過的運動項目或者樂器,手工等等。在體驗的過程中自然會找到讓自己自己快樂的事情,然後堅持下去,把它變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當你感受到外在壓力而焦慮和不安的時候,這種讓你感受到快樂的生活方式將在你就會幫助你快速減壓,滿血復活。

打破墨菲定律的秘訣是:

學習樂觀主義者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

當你成為了更快樂的自己,自然就能夠告別消極的情緒,成就快樂的人生!

相關焦點

  • 打破墨菲定律:保持一個樂觀的行為方式
    ,研究樂觀的美國心理學家蘇珊娜.C.塞格斯特倫在三十多年的科學研究基礎上,著書《打破墨菲定律》,用積極心理學的理念打破墨菲定律的桎梏,通過深入分析樂觀主義者與悲觀主義者的差距,找到實踐成功的辦法,成為一名樂觀主義者,積極了解自己,面對人生。
  • 打破墨菲定律:保持一個樂觀的行為方式
    不同的人面對墨菲定律造成的混亂會有不同的應對模式,研究樂觀的美國心理學家蘇珊娜.C.塞格斯特倫在三十多年的科學研究基礎上,著書《打破墨菲定律》,用積極心理學的理念打破墨菲定律的桎梏,通過深入分析樂觀主義者與悲觀主義者的差距,找到實踐成功的辦法,成為一名樂觀主義者,積極了解自己,面對人生。
  • 美國心理學副教授教你打破墨菲定律,擁有更好人生
    前段時間影院復工,諾蘭的大作《星際穿越》又重新上映了,影片中主角女兒墨菲的幾句臺詞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覺得爸爸媽媽用不好的事給自己取名字。而爸爸則解釋並不是這樣,墨菲定律不是說會有壞事發生,而是說只要有可能的事,就一定會發生,這聽起來沒有什麼不好。
  • 打破墨菲定律,養成樂觀思維的6個小妙招
    這種看似隨機,實則按著劇本發生的現象,可以用一個詞解釋——墨菲定律,其根本內容是: 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看到這個解釋,是不是覺得帶有一絲悲傷色彩?消極的負面的東西,哪怕剛開始微不足道,最終都將導致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
  • 生活中的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是指如果壞事情有可能發生,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並引起最大可能的損失。 其實,關於墨菲定律,這其中還有一個小故事。 1949年,有一位名叫做愛德華·墨菲的空軍上尉工程師,有一天,閒著沒事,和他的一位同事小A聊天。
  • 學習各種定律,為我們人生加油,看《墨菲定律》一書
    墨菲定律是由愛德華·墨菲提出,其本意是我們處理的任何事情都是複雜而多變,處理事情的時間因而比我們想像中的長,處理事情如果有一個條件會使事情變壞那麼事情變壞的方向就有可能發生。這條定律也被稱為二十世紀西方三大發現。
  • 《打破墨菲定律》:要相信美好的事情會發生在你身上
    墨菲定律,很熟悉吧?即使不是心理圈裡的人也是耳熟能詳的;而且有時還會被人拿來當槍使,說什麼,墨菲定律如何如何說,你要小心。然而要相信這個世界沒有絕對的,一切的存在都是為了被打破與迭代的;就像本書作者去挑戰墨菲定律,用事實、數據說明了——無論際遇如何?積極的行動、樂觀的思維都將助力我們創造屬於我們的幸福人生。這也是這本書試圖要傳達的信息,同時,也告訴我們達到的途徑——要相信美好的事情會發生在你身上。
  • 怕什麼來什麼,去他的墨菲定律!
    圖片來自網絡正如《打破墨菲定律》中的作者,坦普爾頓積極心理學獎獲得者-蘇珊娜.c.塞格斯特倫倡導的自下而上改變你的行為,進而改變思維一樣,小馬一步步用行動抵達他所期待的美好未來。《打破墨菲定律,樂觀主義者和悲觀主義者不同結局》,作者通過多年研究和大量事例,從樂觀和悲觀這一不同的人格特徵出發,揭示樂觀主義者取得成功的原因,剖析悲觀主義暫時失敗的成因,從心理學層面指出,人的行為才是自身問題的關鍵所在。
  • 人生比讀十本書之墨菲定律
    開車的時候,總是旁邊的車道走得快些……這就是著名的;墨菲定律」。它就像一個神秘的幽靈,不時地捉弄人們,讓人哭笑不得,心神不寧。墨菲定律其實並不是一種強調人為錯誤的概率性定理,而是闡述了一種偶然中的必然性。它提醒我們,不要盲目樂觀,狂妄自大。錯誤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我們要學會如何接受錯誤,並不斷從中總結經驗教訓,以防止人為失誤導致的損失和災難。
  • 探究《墨菲定律》和事與願違,穿透你的心理報復,把握成功規律
    從被發現的第一天起,墨菲定律就被證明是對事情出錯的最好解釋!它告訴我們:容易犯錯、事與願違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心理報復。不出意外的話,意外一定回來的,凡是有可能出錯的事,終將會出錯的。接下來根據具體案例進行解讀闡述,希望幫助更多的人打破心理報復局限——掌握成功規律。
  • 好書推薦 | 《墨菲定律》
    其實就是墨菲定律的另一種表達方式。本書分十個部分,從不同的方面,介紹定律、效應、法則、理論的神奇之處。在簡單地介紹了每個定律或法則的來源和基本理論後,就如何運用其解釋人生中的現象並指導我們的工作和生活等進行了重點闡述,是一部可以啟迪智慧、改變命運的人生枕邊書。墨菲定律還可以引申為,任何你覺得有可能失敗的事,它就會失敗。
  • 《墨菲定律》:做自己擅長的事,才能成就自我
    《墨菲定律》之中有提到這麼一句話:每個人的身上都蘊藏著一份特殊的才能,那份才能猶如一個沉睡的巨人,等待著我們去喚醒他...其實每個人生來就不同,喜歡的東西不一樣,討厭的東西也不一樣,就像有的人喜歡吃甜的,討厭辣的;有的人卻喜歡吃辣的,討厭甜的;還有的人既喜歡吃甜的,又喜歡吃辣的,
  • 《墨菲定律》:助益人生的100個經典法則
    墨菲定律由此誕生:如果做某項工作有多種方法,而其中一種方法將導致事故,那麼一定有人會按照這種方法去做。你的生活中有過這樣的事情嗎?上班不想遲到偏偏就遲到了,不想生病偏偏就生病了,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能丟的東西偏偏就丟掉了……「墨菲定律」的事例在生活中隨處可見,說不定你在不知不覺中就被它所控制,真是讓人防不勝防,而且還越在意越防不住。幾十年來,墨菲定律的內涵被不斷豐富。其中最著名的闡釋被稱為「菲納格定律」:會出錯的,終將會出錯。
  • 真愛墨菲定律,當代普通人需要直視的生存法則
    很多人說墨菲定律是事後諸葛亮,在我看來,墨菲定律最適合當代中國的廣大普通人。定律或者說規則,往往約束的是我們這樣的普通人,它約束不到大惡或者大善之人,大惡之人不按套路出牌,大善之人一定不會越軌。總是我們這樣的普通人活在定律裡,既然如此,靜下心細細聽我說。
  • 《墨菲定律》書評/56個心理學定律,讓你遇見更好的自己
    那麼,如何才能遇見更好的自己呢?回到此時,你是否有著這樣的感受:內心不滿足,對當下生活不滿意,與周遭世界不和諧。如果我們能夠找到一種方法,可以解決這些人生中的疑難雜症,那麼,你一定會遇到更好的自己!而你所遇到的一切疑難雜症,書魚的《墨菲定律》都可以給你帶來指導。
  • 墨菲定律
    什麼是 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亦稱莫非定理或摩菲定理,是西方世界常用的俚語。墨菲是美國愛德華茲空軍基地的上尉工程師。1949年,他和他的上司斯塔普少校,在一次火箭減速超重試驗中,因儀器失靈發生了事故。墨菲發現,測量儀表被一個技術人員裝反了。
  • 「墨菲定律」裡的墨菲到底是誰?-墨菲,定律,科普 ——快科技(驅動...
    大家都知道墨菲定律(Murphy's Law),你甚至可能已經經歷過:凡是可能出錯的事必定會出錯(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
  • 《與愛同居》又名《真愛墨菲定律》,「墨菲定律」到底是什麼?
    泰國BL劇《與愛同居》(《真愛墨菲定律》)從播出後就引起一陣熱潮,粉絲紛紛感嘆太上頭。繆糕CP更是讓劇粉們磕得停不下來。這部劇能大爆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因為劇情精彩,人物性格鮮明,無論是主角還是配角,情節環環相扣,節奏緊湊;另一方面是劇中主角顏值創新高,演員本身的魅力加分;同時,該劇以一段愛情中的人物之間的糾葛,闡釋了一個看似無形卻無處不在的定律,就是「墨菲定律」,使得全劇能引人思考,有了深層次的哲學探討,不至於淪為口水劇。
  • 《墨菲定律》一眼看透對方心思,10句經典語錄,掌控自己的人生
    一位叫愛德華墨菲的空軍在一次與好友的談論中開了一個玩笑,他說。如果一件事可能被做壞,那麼他做一定會更壞,沒想到這一句玩笑話卻變成事實,所以自此之後,就出現了墨菲定律。而墨菲定律並不是說壞事一定會發生,而是那些有可能會發生的壞事,它一定會發生,今天就和大家介紹10條關於在《墨菲定律》中最經典的理論,看完之後你就能夠一眼看穿別的別人的心思了,掌握事情的進展,也許你會收穫不一樣的人生。
  • 《墨菲定律》僥倖心理,失敗路上的「試金石」
    ——《墨菲定律》有人說《墨菲定律》是一本人類思想的磨刀石和行為的指南針,不可否認,這的確是一本好書,哪怕初次讀書的時候感覺字裡行間有些乏味,卻仍舊不可避免的在思考之餘,給人以啟迪和覺悟!墨菲定律是一種心理學效應,由愛德華.墨菲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