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墨菲定律:保持一個樂觀的行為方式

2020-12-11 陶鹿鎮

人類制定了很多的定律給自己,用來概括解鎖宇宙奧秘。什麼餡餅定律、手錶定律、二八定律等等。在眾多定律中,很多人認為,墨菲定律是壞的,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與其對立的是麥克斯韋爾定律,做一件事情,只要努力去做,總會比預想的結果好。小孩子不懂什麼定律,哭泣代表不滿足失敗,歡笑代表成功和滿足。哭哭笑笑間日子就慢悠悠過去了。而成人的特質就是:孤獨、自我、偶爾不自信,就是現在的我們,看起來風平浪靜,其實內心戲太多。日本詩人谷川俊太郎曾經說過人類是一種帶著困惑生存的動物。我們的內心是樂觀主義者的兔子和悲觀主義者的花朵的相互交集,在這些小概率的事件中也許像小兔子一樣蹦蹦跳跳還是如花朵一般迅速枯萎。

電影《墨菲定律》

誕生於20世紀中葉的墨菲定律到目前為止還是影響世界的三大定律之一,關於這方面的書籍與電影也是層出不窮。2009年就有一部法國黑色喜劇《墨菲定律》,充分展示了蛋糕掉下來的時候,總是奶油的那面朝向地面。電影裡故事情節令人捧腹,現實不一定那麼美好。

不同的人面對墨菲定律造成的混亂會有不同的應對模式,研究樂觀的美國心理學家蘇珊娜.C.塞格斯特倫在三十多年的科學研究基礎上,著書《打破墨菲定律》,用積極心理學的理念打破墨菲定律的桎梏,通過深入分析樂觀主義者與悲觀主義者的差距,找到實踐成功的辦法,成為一名樂觀主義者,積極了解自己,面對人生。

我們是樂觀主義者還是悲觀主義者?

硬幣有兩面,人生如是。作者從開心導入,永遠快樂基本上是荒謬不成立,不管是各種開心的目標,看電視還是吃糖這樣的安慰劑,或者是金錢還是購物,都不會對快樂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而樂觀主義者可能面對這短暫的歡愉會發出浮士德般的呼喚,因為不管都困苦,都始終抱著快樂的希望,看透生命的本質,人生雖痛苦,卻不悲觀。

在一系列的科學實驗中,從數據中可以分析出來,樂觀主義者,在百分之二十五的遺傳因素上,在和諧的家庭氛圍裡,擁有樂觀的信念,並不斷付諸實踐,不管是身體上還是心理上都處在健康的狀態,從自下而上的人格觀去俯瞰樂觀性格鑄就的樂觀行為方式,這也是人類能夠保持尋求快樂享受快樂的最佳手段。作者肯定了樂觀性格對人生的薰陶,建立一個正能量的心理循環系統。房子被燒了,救火已經來不及,那就在熊熊大火之前拍個照片留個念。

但並不是說悲觀主義者就一直停留在墨菲定律引發的惡性循環,因為我們很難定義自己究竟是樂觀主義者還是悲觀主義者,或者兼而有之。面對半杯水,還有半杯水,和只有半杯水,看到結果都是一樣的,喝掉清洗乾淨。對半杯水的高期也許然悲觀主義者看到了未來的前途暗淡,並不想為之努力,而樂觀主義者可能去花精力去追求半杯水後面的幸福感,短暫的快樂不如更有意義的有質感的幸福。「投入帶來幸福感」,專注的目標,堅持不懈的努力,對未來積極的信念是能擁有樂觀的人格的前提。

比如北宋著名詞人蘇東坡,一首《念奴嬌》讓人驚呼學士詞,須關東大漢,執鐵板,唱『大江東去』。故將其稱之為豪放派詞人,其實細數東坡之詩詞,豪放詩詞數量遠遠少於婉約哀愁之作。我們明了他的念妻之情「十年生死兩茫茫」,「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我們也感慨他對於人生的豁達樂觀。給蘇東坡寫傳記的林語堂都在序中寫道「他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他用心理上的年輕,打敗了生理上的衰老,也打敗了命運的翻雲覆雨。

打破墨菲定律的秘訣是什麼?

思想上要擁有樂觀的人格,行動上就是要付諸實踐,書中反覆說,甚至連推薦序中和作者書中的結尾也給讀者提供了不同的操作步驟,不管是10個步驟還是12個,頗有一種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的意境。這些道理在我們讀過的書中,在那些聖人先哲的話語中早已經知曉一二,而我們所欠缺的就是一種行動力,將其付諸實踐。有一顆相信自己的心,不盲目樂觀,然後建立目標去努力。如同每天嘴裡呼喊著減肥的姑娘,不管是使用什麼樣的減肥方法,什麼樣的健身器械,最後都要管住嘴邁開腿。

電影《猜火車》

我們這一代,如同電影《猜火車》裡的青年,我們沒有經歷過戰爭、飢餓、按部就班學習上班結婚生子,生命被一堆電子產品填滿,然後我們的嘴裡哀嚎著鬱悶鬧心 ,看似被墨菲定律控制,實際上就是被生活的一成不變而奴役,沒有信仰,沒有目標。

我前途一片光明.我會跟你一樣.有工作,家庭,有TMD的大電視機,洗衣機,車子,CD播放器,電動開罐器,健康,低膽固醇,牙醫保險,貸款,購屋,休閒服,行李箱,三件式西裝,DIY,猜謎節目,垃圾食品,孩子,公園散步,朝九晚五,高爾夫,洗車,運動衫,舉家合歡的聖誕節,養老金免稅,清水溝,勇往直前,直到死為止 ——猜火車

電影《猜火車》臺詞看似黑色諷刺,實則悲觀頹廢,或許經歷了青春的懵懂,遭受了生活的毒打之後仍然發自心底的熱愛生活,去掉那些內心戲,這就是樂觀信念的最終勝利,靈魂可以自主。一簞食,一瓢飲,不改其樂,千災萬毒,亦談笑自若。「因病得閒殊不惡,安心是藥更無方。」雖然看似矛盾,會有質疑,然而矛盾就是智慧的代價,這也許也是墨菲定律對人類開的一個小小的玩笑吧。

相關焦點

  • 打破墨菲定律:保持一個樂觀的行為方式
    ,研究樂觀的美國心理學家蘇珊娜.C.塞格斯特倫在三十多年的科學研究基礎上,著書《打破墨菲定律》,用積極心理學的理念打破墨菲定律的桎梏,通過深入分析樂觀主義者與悲觀主義者的差距,找到實踐成功的辦法,成為一名樂觀主義者,積極了解自己,面對人生。
  • 想要變得樂觀?美國心理學副教授教你打破墨菲定律,擁有更好人生
    《打破墨菲定律》,作者蘇珊娜·C·塞格斯特倫,是列剋星敦肯塔基大學心理學副教授,坦普爾頓積極心理學獲得者,多年來對樂觀與幸福的關係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她的研究獲得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諾曼心理神經免疫學項目和達納基金會的資助。
  • 打破墨菲定律,養成樂觀思維的6個小妙招
    這種看似隨機,實則按著劇本發生的現象,可以用一個詞解釋——墨菲定律,其根本內容是: 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看到這個解釋,是不是覺得帶有一絲悲傷色彩?消極的負面的東西,哪怕剛開始微不足道,最終都將導致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
  • 如何打破墨菲定律?成就快樂人生
    在《打破墨菲定律——樂觀主義者和悲觀主義者的不同結局》這本書裡,作者蘇珊娜·C.塞格斯特倫認為,「墨菲定律」是一個悲觀的概念。所以,"墨菲定律」的確帶著那麼一點宿命論的色彩。有的時候,它甚至像魔咒一般,讓人深感無能為力。那到底應該怎麼打破墨菲定律呢?
  • 怕什麼來什麼,去他的墨菲定律!
    《打破墨菲定律,樂觀主義者和悲觀主義者不同結局》,作者通過多年研究和大量事例,從樂觀和悲觀這一不同的人格特徵出發,揭示樂觀主義者取得成功的原因,剖析悲觀主義暫時失敗的成因,從心理學層面指出,人的行為才是自身問題的關鍵所在。
  • 生活中的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是指如果壞事情有可能發生,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並引起最大可能的損失。 其實,關於墨菲定律,這其中還有一個小故事。 1949年,有一位名叫做愛德華·墨菲的空軍上尉工程師,有一天,閒著沒事,和他的一位同事小A聊天。
  • 《打破墨菲定律》:要相信美好的事情會發生在你身上
    墨菲定律,很熟悉吧?即使不是心理圈裡的人也是耳熟能詳的;而且有時還會被人拿來當槍使,說什麼,墨菲定律如何如何說,你要小心。然而要相信這個世界沒有絕對的,一切的存在都是為了被打破與迭代的;就像本書作者去挑戰墨菲定律,用事實、數據說明了——無論際遇如何?積極的行動、樂觀的思維都將助力我們創造屬於我們的幸福人生。這也是這本書試圖要傳達的信息,同時,也告訴我們達到的途徑——要相信美好的事情會發生在你身上。
  • 西方文化三大定律之一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墨菲定律由愛德華·墨菲在 1949 年提出,亦稱墨菲法則、墨菲定理。定律內容為:如果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種選擇方式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做出這種選擇。這個定律指出,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墨菲定律的由來愛德華·墨菲是美國某空軍基地的上尉工程師。1949 年與其上司參加美國空軍進行的 MX981 火箭減速超重實驗時,儀器失靈發生了事故。
  • 墨菲定律
    什麼是 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亦稱莫非定理或摩菲定理,是西方世界常用的俚語。墨菲是美國愛德華茲空軍基地的上尉工程師。1949年,他和他的上司斯塔普少校,在一次火箭減速超重試驗中,因儀器失靈發生了事故。墨菲發現,測量儀表被一個技術人員裝反了。
  • 墨菲定律:沒出息的人,多有四個習慣傾向,希望你一個也沒有
    統計學裡的「大數定律」也揭示了一個現象:並不是說「樂觀」這個性格不好,而是說不能盲目樂觀。墨菲定律有個很通俗的解讀:怕什麼來什麼。只有氣定神閒,以不變應萬變,才能最大程度的避免「墨菲定律」對你的控制。墨菲定律還有一個解讀方法:
  • 墨菲定律——為什麼總是怕什麼來什麼?
    墨菲定律起源愛德華·墨菲是美國愛德華茲空軍基地的上尉工程師。有一次,他和他的上司斯塔普少校參加一項實驗,其中有一個項目是將16個火箭加速度計懸空裝置在受試者上方。於是墨菲作出論斷:如果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種選擇方式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做出這種選擇。 簡單點理解就是: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變壞的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比如你覺得上班快遲到了,於是想打車,但是等了很久,一輛車都沒有;不想打車時,車一堆一堆的出現。
  • 墨菲定律與熵——宇宙的終極法則
    「墨菲定律」是西方世界著名的一種心理學效應,由愛德華·墨菲(Edward A. Murphy)提出的而得名。墨菲定律的原句是這樣的:如果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種選擇方式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做出這種選擇。
  • 聊聊墨菲定律
    1949年,愛德華·墨菲,一位美國空軍上尉工程師,對他某位總犯錯誤的同事,也是如此評價。如果一件事有可能被做壞,讓他去做就一定更壞。本是一句玩笑話,沒想到,好多人都覺得說進了心坎裡,於是迅速傳播開來,被稱作墨菲定律。
  • 墨菲定律註解
    墨菲定律:如果有可能出錯,就一定會出錯墨菲定律:唯有計劃周全,方能避免失誤醞釀效應:「不思考」也是一種思考方式控制錯覺定律:相信直覺,但別迷信直覺羊群效應:「從眾」和「盲從」的臨界點在哪裡巴納姆效應:似是而非的「真理」一無是處
  • 什麼是墨菲定律,墨菲定律並不深奧,其實很簡單!
    說到「墨菲定律」,很多人都認為那是一種深奧的,難懂的理論,很高大上!其實「墨菲定律」非常的簡單,在生活中處處出現!什麼是「墨菲定律」?「墨菲定律」其實就是一種高級的心理學效應問題!是由美國的愛德華茲空軍基地的上尉工程師,愛德華·墨菲提出來的!因此叫做墨菲定律!墨菲定律是什麼?「墨菲定律」核心就是每一件事都會出現兩個結果,好與壞!
  • 人生比讀十本書之墨菲定律
    開車的時候,總是旁邊的車道走得快些……這就是著名的;墨菲定律」。它就像一個神秘的幽靈,不時地捉弄人們,讓人哭笑不得,心神不寧。墨菲定律其實並不是一種強調人為錯誤的概率性定理,而是闡述了一種偶然中的必然性。它提醒我們,不要盲目樂觀,狂妄自大。錯誤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我們要學會如何接受錯誤,並不斷從中總結經驗教訓,以防止人為失誤導致的損失和災難。
  • 「墨菲定律」裡的墨菲到底是誰?-墨菲,定律,科普 ——快科技(驅動...
    大家都知道墨菲定律(Murphy's Law),你甚至可能已經經歷過:凡是可能出錯的事必定會出錯(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
  • 「墨菲定律」裡的墨菲到底是誰?
    大家都知道墨菲定律(Murphy's Law),你甚至可能已經經歷過:凡是可能出錯的事必定會出錯(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註:去年的科幻大片《星際穿越》(Interstellar)男主角Cooper的女兒Murphy就是因此得名的,影片中也講到了墨菲定律)但是提出這樣一個以他名字命名的「蹩腳定律」是誰呢?他就是愛德華·墨菲(Edward A. Murphy)。好消息是,墨菲本人不會老出錯的。壞消息是,墨菲會對犯錯誤的人發火。
  • 二十世紀西方最傑出的三大發現——墨菲定律僅是其一,還有兩個?
    「墨菲定律」、「帕金森定律」、「彼得原理」這三大定律並稱為20世紀西方文化三大發現,讀懂了或許能改變命運!墨菲定律是一種心理學效應,由空軍上尉工程師愛德華·墨菲在1949年提出的,原文是「如果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種選擇方式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做出這種選擇。
  • 墨菲定律背後的墨菲到底是誰?
    大家都知道墨菲定律(Murphy’s Law),你甚至可能已經經歷過:凡是可能出錯的事必定會出錯(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但是提出這樣一個以他名字命名的「蹩腳定律」是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