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6月15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的「全球疫情會診室」特別節目迎來了一群特殊的嘉賓。他們雖然來自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卻都擁有能讓父母哭笑不得的「超能力」。在中國,他們還有一個共同的綽號——「神獸」。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全球各國的家庭面臨著同樣的處境:學校關閉,孩子們不得不在長達幾個月的時間裡和父母朝夕相處。在不開學的日子裡,孩子們都在幹什麼?網課好玩嗎?家長們又是如何和「神獸們」過招的?來自中國、加拿大、美國的五個家庭,通過「會診室」節目聚到一起,分享了這幾個月裡的甜蜜與煩惱。
△來自中國、美國、加拿大的五個家庭在節目中交流
孩子在家,身心健康怎麼保證?
美國的溫沃德一家從3月中旬開始,已經居家隔離12周了。克裡斯塔·溫沃德(Krista Winward)是一名學校顧問,她的丈夫傑伊·溫沃德(Jay Winward)是一名律師,兩人平時工作繁忙。疫情期間,他們與女兒們朝夕相處,沒覺得有負擔,反而十分享受難得的親子時光。
除了兩個女兒,溫沃德家裡還住著女兒的表姐妹們。為了讓女孩們的生活豐富多彩,克裡斯塔為她們安排了各種活動,既有鍛鍊身體的戶外運動,也有各種手工課、藝術課和讀書活動。
△溫沃德一家展示疫情期間製作的手工作品
11歲的辛迪(Sadie)說,他們經常一起去戶外登山,或者一起去商場,還一起製作了很多手工作品。女孩們展示了她們這3個月以來的「成果」:姐妹們畫的油畫、烤的麵包、手工塗色的石頭,石頭上還寫著一些她們喜歡的句子。女孩們說,她們還一起在線上讀書俱樂部裡讀完了三本書。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的小兒神經科專家陳晨和她六歲的兒子張欣棟(Danny)一起參加了交流活動。疫情初期,小孩子不能去戶外玩耍,這對很多父母而言是一大挑戰。陳晨說,她並沒有遇到很大困難。她認為潛移默化的家庭環境和循序漸進的教育,才是保證孩子身心健康的前提。
△主持人鄒韻在北京演播室
作為醫生,陳晨從一開始就注意讓兒子習慣居家生活,提醒他勤洗手、戴口罩、吃營養豐富的食物。陳晨還和兒子討論病毒、疫情的基本知識,讓兒子理解為什麼需要居家隔離。
陳晨說,儘管長時間在家裡,兒子的情緒幾乎沒有受到影響。不僅如此,他還自己動手,製作了很多摺紙玩具,樂在其中。
每個孩子都繞不過去的網課
上網課是全世界居家隔離的孩子和家長們都必須面臨的挑戰,來參加節目的五個家庭也一樣。出乎意料的是,孩子們普遍沒有出現強烈的牴觸情緒,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鮑立銑和兒子安德魯展示轉「魔方」
鮑立銑醫生一家定居在加拿大多倫多,他的兒子安德魯正在讀三年級。安德魯雖然只有八歲,說起網課的優點和缺點來卻頭頭是道。他說,上網課最大的困難是管理自己的時間,比如今天該交哪一門課的作業了,明天該學習什麼了。他坦言沒有課堂的約束,自己很容易在上課的時候走神。但他認為網課也有優點。比如,通過網課,他開始更熟練地使用網際網路,這可以幫助自己解決今後可能遇到的麻煩。
清華大學的數學教授張翼華有兩個女兒,分別是11歲和6歲。他雖然是大學教授,但是在輔導女兒的網課方面,卻常常愛莫能助。好在他11歲的女兒阿斯納(Athena)不僅不需要他幫忙,反而十分享受獨立上網課。阿斯納說:「我更喜歡自己學習。我可以自主控制學習進度,也可以反覆觀看教學視頻。」
克裡斯塔也表示,她的孩子們通過上網課學會了互相幫助。年長的孩子會幫助年紀小一些的孩子學數學,孩子們在學習上更獨立,也更容易形成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能力。
△楊威漢和兒子楊宜彰展示繪畫作品
家住四川成都的楊威漢和兒子楊宜彰一起參加了節目。他的兒子只有六歲,因此他和妻子為兒子制訂了每日計劃,幫助他形成良好的作息習慣,保證身體健康。他負責給孩子上英語課和體育課,妻子則負責數學和其他科目。在課餘時間,他陪著兒子玩遊戲、畫畫。他們居住的小區曾出現新冠肺炎確診患者,但有父母的陪伴,小宜彰的心情沒有受到影響。
危機中也有彌足珍貴的親情
在交流中,幾個家庭的孩子們展示了自己在疫情期間製作的手工玩具、美術作品,還表演了新練的鋼琴曲,新學會的中文歌。
疫情帶來的影響和危機還沒有消退,病毒捲土重來的擔憂也總是如影隨行。但中國、美國、加拿大的家長們不約而同地認為,在這場危機中,他們收穫了久違的陪伴在孩子們身邊的寶貴時光。
克裡斯塔說,她喜歡和女兒們在一起的每一天:「我覺得疫情改變了我和孩子們相處的方式,也改變了我看待時間的方式,我把自己的節奏放慢了。這對於我而言是一段很美好的時光。」
八歲的安德魯說,他還沒有和爸爸待夠,他期待能和爸爸繼續一起散步、跑步、做各種戶外運動。
(編輯 李響 艾琰 張穎哲 洪洋 劉思羽 曾鴻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