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立銀行系理財子公司的步伐仍在持續推進。
隨著日前民生銀行旗下理財子公司獲批籌建,目前國有六大銀行、股份制銀行理財子公司開業及獲批籌建的數量已增至14家。
民生銀行理財子公司獲準籌建
自2018年年末《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實施以來,銀行系理財子公司已是「遍地落子」,如今已有數十家銀行陸續宣布將籌建設立理財子公司。
民生銀行日前發布公告稱,該行已收到《中國銀保監會關於籌建民生理財有限責任公司的批覆》,同意其出資50億元籌建民生理財有限責任公司。籌建工作完成後,將按照有關規定和程序向銀保監會提出開業申請。
在《辦法》落地後,各商業銀行紛紛開始了理財子公司的籌備建設。2019年,也成為銀行子理財公司的開業元年。自2019年6月份首家銀行理財子公司建信理財開業以來,當年獲批開業的理財子公司就達到10家。截至目前,全國已先後有24家銀行理財子公司獲批籌建(含2家中外合資機構),開業數量已達20家。
值得注意的是,國有大行及股份制銀行成果最為顯著,走在全國的前列。
上述開業的理財子公司中,就包括了工農中建交郵儲這6家國有大行,此外,12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中的招商銀行、興業銀行、光大銀行、中信銀行、平安銀行和華夏銀行的理財子公司也已開業。廣發銀行、浦發銀行、民生銀行則於今年獲批籌建。
就在上個月,浙商銀行也對外公告披露,其擬出資20億元全資設立浙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至此,國有大行及股份制銀行中,僅有恆豐銀行、渤海銀行尚未對外披露籌建設立理財子公司的事項。
對於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絕大部分銀行理財子公司的陸續開業、獲批籌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表示,相較於大中型銀行,地方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發展未來還面臨兩重壓力。第一是設立時需要較高的實繳資本金,這將給銀行帶來一定的繳付壓力,而資產管理規模不足或會導致競爭力不足;第二是地方銀行理財子公司由於對新業務類型人才和制度儲備不足,投資能力和抗周期風險能力也需補強。
麻袋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蘇筱芮認為,由於門檻所限及資金需求,在銀行系子公司的設立過程中,國有大行和股份制銀行更能夠抓住先機,在轉型過程中充分發揮帶頭作用。但蘇筱芮表示,這並不意味著中小銀行相關工作將會停滯,因為理財產品淨值化轉型是整個行業的大趨勢,理財業務風險與母行隔離也是未來的大方向。目前督促銀行保險業資管業務規範轉型是監管的重要工作,包括農商行,外資行的理財子公司設立也在持續推進之中。「未來將繼續按照『成熟一家、批准一家』的原則,有序批設理財子公司。」
據了解,目前已有包括青島銀行在內的6家城商行、家農商行的理財子公司開業。與此同時,廣東順德農商行、江蘇江南農商行、寧波鄞州農商行等多家地方銀行設立理財子公司的相關議案也均已在各自股東大會上獲得通過。
理財子公司所發產品全部淨值化
伴隨著銀行理財子公司陣營的不斷壯大,相關公司發行理財產品的數量也在大幅增加。根據中國理財網數據統計,截至目前,銀行理財子公司今年已發行理財產品達2422款,而2019年全年這一數量僅為289款。
與此同時,自「資管新規」實施以來,打破剛性兌付以及實現產品淨值化正成為未來銀行理財產品的發展趨勢。普益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年全年,淨值型理財產品發行數量達到15430款,較2018年增長逾200%。而由銀行系理財子公司所發行的理財產品,已經全部完成淨值化轉型。
蘇筱芮認為,設立銀行系理財子公司,能夠對推動理財淨值化轉型起到了促進與加速的作用。首先,母行與理財子公司天然具有關聯性,母行能夠為理財子公司提供和協調各類資源,幫助其成立及後續發展,助力銀行理財產品的過渡與轉型;其次,理財子公司發展遵循的是市場化規律,在業務風險的處置上與母行隔離,這與淨值化產品背後體現的精神一脈相承。
盤和林表示,銀行理財子公司開展業務具有一定優勢,如放鬆了銷售限制,投資門檻降低,更多投資人可參與其中。產品全面淨值化意味著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前需要進行更多研究,要考量自身的相關產品投向、投資期限和風險等級,在進行風險評估後再購買匹配的產品。(呂東)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