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鈴專欄】
星辰大海,似水年華
原創作者|楓樵
此去逐夢,有十萬八千裡之遙。
但只要時刻提醒自己「路在腳下」,漫漫徵途都會變得明晰起來。
01. 唯一的中國留學生
在非母語環境中長大的我,深知要想精通一門外語,環境十分重要。
而語言不過是一副軀殼,它的體內綿延著文化的血脈。
所以收到幾封錄取通知書之後,我決定逼自己一把,要去就去本地人讀的專業,深入學習當地的語言文化。
所以我放棄了國際生扎堆的教育碩士,選擇了中國人鮮有耳聞的本科第二學位,俗稱教師學院,有長達六個月的實習,畢業可獲得安省教師資格證。
當我懷著「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壯志豪情,從地球另一端坐完14個小時的飛機再加兩個多小時的汽車趕到校園時,才發現當初的自己太年輕、太天真了。
參加完幾次活動之後我發現,自己竟然是本專業唯一一名中國留學生。
我被「白色的海洋」淹沒:周圍除了大批金髮碧眼的同學,少數幾個迎面走來的,明明是黃皮膚、黑頭髮,卻個個張口閉口都是英文——他們就是所謂的「香蕉人」。
所以可以想像,當開學的第四天,我在教室裡認出了那個由漢語拼音組成的座位牌,心裡的激動之情。
名字的主人是我在開學典禮上就見過的一名亞裔同學。
但我不能確定他和母國聯繫的密切程度,所以一開始沒有貿然去打招呼。
當我下課之後奔向另一間教室,一進門發現有人剛好出來,紳士地幫我推門。
我習慣性地說了聲「Thank you.」一抬頭竟是同一張面孔。
他沉吟半晌,居然字正腔圓地回答:「我會說中文的」。
中午休息的大廳裡,我啃著用微波爐加熱的三明治,從自己的家鄉、工作經歷,一直談到了開學的第一個目標。
他坐在旁邊的沙發上,認真地傾聽,也將自己的身世娓娓道來。
他叫周遠,祖籍山東濟南,四歲隨父母移民加拿大。
我問他為什麼沒有改成英文名,他說父親覺得這樣一方面能夠讓中國人認出來;另一方面,當外國人問起,也可以有一段小故事可講。
我說:「我想練英文」,於是,他仿佛身上裝了按鈕,從標準的普通話立即切換成了地道的美語。
他說:「你的口語在留學生中已經很好了」。
我說:「遠遠不夠,我現在有一個目標——月底之前在那個每周上大課的百人禮堂舉手發一次言」。
這裡的授課形式和我以往二十多年接觸的完全不同:學生隨時隨地舉手提出問題,老師和學生熱烈地討論,最後得出五花八門的答案。
在周圍的同學看來,舉手發言是和吃飯喝水一樣稀鬆平常的事情。
但我早就忘了學生時代最後一次主動發言是什麼時候了。
我只是清楚地記得高中物理課上的戰戰兢兢:整節課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千萬不要點我名;也還記得大學課堂上,老師講過的內容自己回答不上來時的羞愧尷尬。
雖然平時的小組討論我從不迴避,但要想在公開場合,用自己的第二語言去回答、提問,著實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而周遠的回答卻出乎我的意料:「為什麼是月底之前?下周三怎麼樣?」
面對我瞪大的眼睛,他解釋道:「如果你的目標期限是一個月,那你前三個星期什麼也不會做」。
我點了點頭,想到禮堂裡攢動的人頭,身上也不由地冒出了一點冷汗。
寬闊宏偉的大禮堂,上課之前人聲鼎沸。
我不知道那天是什麼力量驅使我舉起了手,拿起話筒大聲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或許是那天去得不夠早,忙著找座位而忘掉了緊張;或許是頭頂吊燈光線昏黃溫暖,讓我仿佛回到了家裡的客廳;又或許,是周圍那一張張高鼻深目的面孔,在我看來就像一顆顆大同小異的白菜。
一個多月後再次見到周遠,我頗為自豪地告訴他,那個周三我真的實現了自己來加拿大的第一個目標。
我以為他早就忘了這樁不足掛齒的小事,但他頓了頓回答:「我想,當時我也聽到了」。
02. 前進路上的墊腳石
當小夥伴上完第一節鋼琴課就把10節課的錢一次性提前轉給我時,我的眼神凝滯了好幾秒。
她有些奇怪地問:怎麼了,嫌少?要不我給你20節的?」
我忙說:「不不,我只是覺得……電郵轉帳的速度可真快……」。
其實我想說的是,我只是驚訝於自己居然就這樣實現了之前以為比登天還難的目標——掙一塊錢加幣。
我想起了自己在失意之時,曾借用詩仙的名句,隨手塗了一句:「我賺加幣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用以自我勉勵。
從初來乍到遭遇黑老闆,到之後找兼職遇到的種種不順,這一切回頭再看,就有了意義:它們都是我前進路上的墊腳石。
在這個過程中,我走過了很多從前沒走過的路,學到了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經驗,也遇見了眾多形形色色、鮮活有趣的人。
這是我來加拿大達成的第二個目標。
03. 小小的勳章
我拿著店主給的支票——這是我兩周的薪水,捏在手裡,小小的一張,又輕又薄。
五百多刀就這樣到手,這和之前一封郵件(據說有同學只寫了三個字: I need money.)就申請到的疫情期間的學生補助數額相當,但是得來得要困難得多,隨之而來的喜悅也大得多。
這是努力、汗水、奔波凝結的勞動成果,是一枚獎勵自己勤勉付出的小小勳章。
再遠的路,也可用腳步丈量,即便是以肉身凡胎去迎千難萬險。
我不再去想將來的自己能否實現最初的夢想,但可以肯定,以後的我一定會懷念現在這段奮力行進的時光。
那些見過的景,經過的事,路遇的人,都將成為親切的追憶。
本文為楓樵原創,首發作者楓樵個人公眾號「五嶽遊草」,校長傳媒獲得原創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