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西北政法大學深度挖掘戰「疫」鮮活素材,凝聚戰「疫」正能量,化「疫情危機」為「思政契機」,將思政教育融入通識課程和專業課程的線上教學中,凸顯了獨具學校特色的思政課程育人實效。
用好戰「疫」活教材 思政元素融入教學內容
該校深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斷探索課程思政育人功能,結合通識課程和專業課程特點,依託豐富的在線課程教學資源、多元網絡授課平臺,將抗擊疫情的責任擔當意識和愛國主義教育寓於專業課、通識課的教學過程中,向學生傳遞正能量,弘揚戰「疫」精神。政治學教研室教師劉文沛在教學中注重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自然融合,在知識傳授基礎上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實現了價值、責任、素養三維育人。商務英語教研室的王穎平老師在教學中以「學習強國」的雙語金句——「習近平說」作為延伸閱讀素材,培養學生英文精準表達的同時,鼓勵學生堅定全面戰勝疫情的信心,充分利用「鍾南山全程英語分享中國經驗」「美籍教師反對汙名化中國」等音視頻素材,組織課堂討論,將知識傳授、價值塑造同抗「疫」實戰緊密結合。
該校各教學單位充分發揮課程主渠道作用,積極組織學生觀看、研討「全國大學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課」等直播課程內容,通過網絡課堂不斷加強學生思想政治引領。部分課程還設置了「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討論專題,凝聚團隊力量,積極闡釋黨中央關於疫情防控的重大舉措,深入挖掘疫情防控過程中的感人事跡和生動故事,面向全校學生宣講,不斷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生命教育、社會責任感教育、規則教育和感恩教育等,引導學生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架起專業「連心橋」 專業教育融入防「疫」愛國教育
該校各學院充分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傳播優秀的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知識講授緊密結合。法制史教研室全面梳理挖掘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精髓,將文化自信嵌入網課慕課。基於線上慕課教學,將秦漢唐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陝甘寧邊區法制等作為講授重點,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和歷史觀。陳璽教授在講授「秦朝法律制度」一章時,充分利用網絡視頻教學資源,針對《雲夢秦簡》中古代傳染病法的制定和實施,通過「古為今用」,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使廣大學生充分認識到了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魅力所在。劉全娥教授、馬成副教授在教學中重點講解紅色法律文化和陝甘寧邊區法律制度,為學生梳理我國法律發展的歷史脈絡。
選樹教學「領頭雁」 構建課程思政育人長效機制
該校積極鼓勵近年來在「課程思政比賽」「思政大練兵」活動中獲獎的教師、各學科資深專家、教研室主任、課程負責人等挖掘課程思政育人功能,積極推廣先進經驗,整理收集疫情期間相關素材,強化課程思政立項建設。侯學華教授主持的《「課程思政」視域下大學生政治素養培育的研究與實踐》和徐建衛博士主持的《導入課程思政的金融學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等省級教改項目已在線上教學中落地。王健教授、張榮剛教授、俞秀玲副教授、馬成副教授、俞婷副教授等申請的《法學院校在線教學的現狀、問題與相關策略研究》《公共突發事件下高校校園應急管理體制和危機管理研究》《從主講人到主持人:防疫期間線上授課中高校教師角色轉變的實證研究》《基於疫情防控背景下「外語教學+課堂思政」線上教學研究》《新冠疫情防控視域下新時代大學生家國情懷意識的培育》等一批課程思政課題獲得2020年陝西省高等教育學會「疫情防控專項研究課題」立項。
3月24日,該校召開「戰疫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談會,學校黨委書記孫國華對進一步做好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充分發揮學校的學科專業優勢,積極開展有關「抗疫精神」等課題的研究和論證,積極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生態與生命教育」「社會責任感教育」「規則教育」「愛與感恩教育」,增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等明確要求。學校在線上教學檢查和中期教學檢查工作中,將近期專業思政、課程思政的落實情況作為評價各教學單位本科教學質量的重點考察內容,教務處定期對各院部課程思政建設情況進行調研評析,把課程思政落實到了在線教學的各個環節。
該校充分認識課程思政在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接班人的重要意義,努力推進疫情防控期間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的深度統一,形成了線上教學過程中「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頻共振、同心同向的優良育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