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問題鬧上仲裁法庭 菲律賓耍哪些花招?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7日,由菲律賓單方面提起的所謂南海仲裁案開始在海牙常設仲裁法院仲裁庭舉行聽證會。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當天重申了中方不接受、不參與仲裁的立場,反對菲律賓單方面提起仲裁案,指出那違背了菲律賓與中國多次達成的共識及其在《南海各方行為宣言》中的承諾。

  綜合多方消息,對於此次聽證會,菲律賓政府可謂「有備而來」,顯然意圖左右仲裁結果。那麼,在可能長達一周的聽證中,菲律賓可能會耍哪些花招?中國又該如何應對?

  【場內外施壓造勢】

  為了凸顯對南海仲裁案的重視,菲律賓政府一個高規格代表團早在5日就趕赴海牙,囊括行政、立法和司法部門高層,例如外交部長、國防部長、司法部長、眾參兩院院長以及最高法院法官等。

  海牙仲裁法院此次舉行聽證會的目的在於確定這一法庭對南海仲裁案是否具有司法管轄權。聽證及庭審不對媒體和公眾開放,預計將在13日或更早結束。

  新華國際客戶端報導,根據菲方提供的日程,7日聽證會從海牙當地時間下午2時30分持續至5時30分,菲律賓總檢察長弗洛林·希爾巴裡首先發言陳述立場,外交部長羅薩裡奧繼續發言陳述菲律賓起訴的理由。接下來,美國福利·霍格律師事務所的律師團隊代表菲方辯論。

  福利·霍格律所的官網介紹,它成立於1943年,總部設在美國波士頓,在美國華盛頓、紐約和法國巴黎設有分部。官網特別提到,律所擁有處理國際訴訟和仲裁案件的律師團隊,可以替公司和外國政府打官司。

  目前,菲方法律顧問正是這家律所的律師保羅·賴克勒,此人專長於國際仲裁案,參與過多起在業界頗具影響力的案件。他7日接受媒體採訪時估計,仲裁庭會在90天內就管轄權問題做出裁決,如果裁決對菲律賓有利,仲裁庭會繼續審理實體問題,這可能耗時數年。

  對於菲方這些動作,中國南海研究院院長吳士存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菲律賓此次興師動眾,派出「豪華代表團」,意在造勢,企圖給仲裁法院施加壓力。

  吳士存認為,菲律賓高規格代表團成員中基本都是政客,在聽證會上,真正起作用的還是重金聘請的美國大牌律師。

  他說,菲律賓這次似乎抱有一種賭徒心態,畢竟派出這麼龐大的官方陣容,加上美國大牌律師,一旦最終結果未能如願,那麼菲律賓不僅錢打了水漂,而且在國際上丟了面子。

  【繞開中國排除性聲明】

  除了賣力宣傳、花錢造勢外,菲律賓還在法律程序和條文上挖空心思,精心包裝。

  吳士存說,中國2006年依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298條規定,向聯合國提交書面聲明,對於公約第298條涉及的海洋劃界、領土爭端、軍事活動等爭端,中國政府不接受任何國際司法或仲裁管轄。

  他說,在去年3月提交的訴訟狀中,菲律賓繞開了中國2006年提交的排除性聲明,把菲律賓的14項訴求都故意包裝成屬於《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解釋或適用的爭端,希望以此矇混、說服仲裁法院做出有利於己的裁決。

  根據媒體報導,菲律賓此前已經向仲裁法院提交了大量的所謂「證據材料」。

  新華國際客戶端報導,去年3月,菲律賓外交部向海牙仲裁法院提交了4000頁的申訴材料,力圖把南海問題國際化。

  對此,中國外交部去年年底發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關於菲律賓共和國所提南海仲裁案管轄權問題的立場文件》,重申中國不接受、不參與該仲裁的嚴正立場,並從法律角度全面闡述中國關於仲裁庭沒有管轄權的立場和理據。 此後,海牙仲裁法院要求菲律賓於今年3月16日前提出補充文件以回應中國的立場文件。

  3月17日,菲律賓外交部稱,菲律賓已經向仲裁法院提交了3000多頁補充材料,針對仲裁法院提出的26個問題,菲方均以地圖和圖表等文件做出書面答覆。

  【中國政府有所作為】

  2013年1月22日,菲律賓單方面就中菲有關南海問題提起國際仲裁。中國政府對此堅決反對,一再申明中國不接受、不參與仲裁的嚴正立場。 但菲律賓不顧中國的強烈反對,執意推進仲裁程序。

  吳士存告訴新華國際客戶端,不接受、不參與菲律賓單方面提起的所謂南海仲裁案,並不意味著不作為,實際上中國政府已經做了很多事情,例如去年年底公布了中國政府關於菲律賓所提南海仲裁案管轄權問題的立場文件。

  他認為,隨著案件的推進,中國政府在多個階段都可以有所作為。而且,中國學者應該有理有據地對菲律賓14項訴求進行駁斥,以學者身份施加影響。

  吳士存表示,中國應該引導國際輿論,澄清中國立場,揭露事實,即菲律賓提出仲裁案的實質是南海部分島礁的領土主權問題。菲律賓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非法侵佔中國南沙群島8個島礁,由此引發海洋管轄權爭議。

  對於仲裁法院可能做出的裁決,吳士存說,無論裁決結果有利於或不利於中國,中菲之間的島礁主權問題和海域劃界問題都沒有解決,爭議還在那裡,裁決實際上將無法執行。(記者張偉 王暉餘 楊天沐,編輯李良勇、王晶)

相關焦點

  • 南海仲裁法庭和聯合國真沒關係?
    國際法院在國際事務上發揮了重要作用,解決各國向其提交的法律爭端,並就聯合國機關提交的法律問題提供諮詢意見。在這之後,國際法院影響力日益增強,常設仲裁法院則長期缺乏案源,在解決國際爭端方面逐漸邊緣化。  「南海仲裁案」公布後,聯合國在微博上表明自己和常設仲裁法院沒關係,只是租用了同一棟樓。暗指常設仲裁法院不是聯合國機構,南海仲裁結果不能被誤解為聯合國國際法院的裁定。
  • 菲律賓強闖仁愛礁送補給 向國際仲裁法庭提訴挑戰南海九段線
    雖然被菲律賓寄予厚望,但許多分析對這種做法並不看好,因為中國不承認所謂的國際仲裁。《菲律賓每日問詢者報》稱,菲律賓於2013年1月向國際仲裁法庭提出訴訟,同年8月,仲裁法庭要求菲方提交正式備忘錄,說明本方立場依據。中方則拒絕參與,並表示不接受菲方啟動的仲裁進程。
  • 南海歷史性裁決,中國全面敗訴-南海仲裁,菲律賓得意不忘形-6個問題了解中菲南海仲裁
    在菲律賓全國各地,有人在社交媒體上發聲,還有人為了慶祝喝了好幾輪酒。但中國已表示不接受裁決,在周二的喜慶過去之後,裁決遺留下來的問題來了。菲律賓政府對中國採取的謹慎態度讓一些菲律賓人抱怨,說政府在給人們的慶祝活動潑冷水。南海裁決讓菲律賓大獲全勝。法庭不僅認為中國用以對南海大部分水域聲稱主權的「九段線」無效,而且支持了菲律賓在此案中提出的幾乎所有要求。
  • 解讀|關於南海仲裁案 全世界必須要知道的10個問題
    菲律賓單方面提起並推動南海仲裁案,在國際上鬧得沸沸揚揚,中國官方近期密集發聲回應駁斥,反覆強調依據國際公法,仲裁庭對本案及有關事項沒有管轄權。仲裁案由何而來?背後有哪些內幕?中國為何不接受不參與?將怎樣刺激本就複雜的南海局勢?將對南海和平有何影響?……央視新聞特別梳理了十問十答,讓您簡單、清晰地看清南海仲裁案的錯誤本質。
  • 歷史上的今天|菲律賓南海仲裁案
    中國南海地圖  令人遺憾的是,2015年10月29日,應菲律賓請求建立的仲裁庭作出《關於管轄權和可受理性問題裁決》,裁定對菲部分訴求擁有管轄權,並將其餘仲裁事項的管轄權問題留至與案件實體問題一併審理。在第三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上,包括中國在內的一百多個國家經過長達十年的談判,最終確定了包括強制爭端解決方式在內的完整的爭端解決體系,也是希望通過和平解決爭端維護締約國間的友好關係,建立公平合理的海洋法秩序。  但是,從近期國際法實踐來看,有關仲裁庭都明顯表現出隨意擴權以及偏離「定分止爭」的傾向。這一問題在菲律賓南海仲裁案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 南海仲裁,菲律賓自己人都看不下去了!
    菲律賓國內有些人對所謂最終裁決頗為歡欣鼓舞,但不少菲律賓的有識之士已經對南海仲裁案、域外國家幹預南海問題等明確說「不」。菲律賓前官員質疑所謂最終裁決 13日,菲律賓前教育部副部長瓦爾德斯接受央視記者採訪時表示,菲律賓南海仲裁案臨時仲裁庭作出所謂的最終裁決有失公允。
  • 南海仲裁結果宣布 《外交學者》格雷厄姆·艾利森:大國從不接受...
    今日(7月12日),海牙國際仲裁法庭對菲律賓南海仲裁案作出非法無效的所謂最終裁決。對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均發出聲明,重申中方不接受、不承認的立場。國家主席習近平也在會晤歐洲理事會主席、歐盟委員會主席時強調,南海諸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
  • 【南海問題】魯直:為什麼「不接受、不參與」南海仲裁是中國人民的唯一選擇?
    翌日,中國政府發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關於應菲律賓共和國請求建立的南海仲裁案仲裁庭關於管轄權和可受理性問題裁決的聲明》,主張上述裁決無效且對中方沒有拘束力。在此背景下,南海仲裁案在國際法學界再次引起學術爭鳴和討論。《人民日報》發表「鐘聲」系列評論文章,以支持和維護政府立場為主基調對仲裁案做了深入解讀。一些學者則提出了不同的立場觀點,有的認為「中國拒絕南海仲裁有損中國的權益」。
  • 組織策劃了南海不公正仲裁!
    一個站不住腳的仲裁團隊做出所謂的南海裁決,將釀成怎樣的政治鬧劇呢?《環球時報》特邀熟悉國際法和南海仲裁案進程的國際法促進中心南海法律研究組的成員以及採訪過菲政要的媒體同行和駐日、德記者來點評仲裁案中的「關鍵先生」們——國際海洋法法庭前庭長柳井俊二、仲裁庭的5位仲裁員、菲方團隊中兩位聲名赫赫的美籍律師,以及幕後操盤手菲律賓前外長德爾羅薩裡奧。
  • 聽說今天南海仲裁出結果了?who cares
    【手動不屑】南海仲裁案由何而來?2013年1月22日,菲律賓外交部照會中國駐菲大使館稱,菲律賓就中菲有關南海「海洋管轄權」爭端提起強制仲裁,並聲稱其依據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有關規定。菲律賓向中國提交了就南海問題提起國際仲裁的照會及通知。
  • 臺灣不接受南海仲裁,康定級艦明提前赴南海巡弋
    國際關注的南海仲裁案結果下午五點出爐,國際海洋法庭在官網裁決結果,仲裁結果是菲律賓大勝,三項訴求全都達成,仲裁稱中國對九段線的歷史權利,沒有法律根據
  • 南海仲裁|一樁從國際法角度分析滿是瑕疵的案子
    南海仲裁案的來龍去脈2013年1月22日,菲律賓向中國發出提交仲裁的書面通知並表明權利主張,啟動了涉及南海爭端的仲裁程序。臨時仲裁庭在海牙國際常設仲裁法院進行了成立登記(以下簡稱「仲裁庭」)。2014年12月7日,中國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關於菲律賓共和國所提南海仲裁案管轄權問題的立場文件》(以下簡稱「《立場文件》」),闡述了其在管轄權問題上的主張。仲裁庭隨後決定將該《立場文件》視為中國對仲裁庭管轄權問題的有效答辯。2015年7月7、8和13日,仲裁庭在中國沒有參與的情況下開庭審理了管轄權和可受理性問題。
  • 情景理論角度看南海問題
    情景理論角度看南海問題新華社記者 2013年菲律賓政府根據《聯合國海洋公約》的條例,向海牙國際仲裁法庭就南中國海島嶼主權爭端問題向海牙國際仲裁法庭單方面提請國際仲裁,要求法庭就中菲南中國海諸多島嶼主權作出裁定。
  • 國新辦舉行白皮書及我在南海問題上的政策立場發布會
    今天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了《中國堅持通過談判解決中國與菲律賓在南海有關爭議》的白皮書,應該說白皮書系統闡述了中國政府在中菲南海爭議和南海問題上的一貫立場和政策。今天的發布會我們邀請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劉振民先生出席,請他一起介紹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們的提問。
  • 【解局】對南海仲裁結果最好的回應是:不要理他
    外交部第一時間發表鄭重聲明,該裁決是無效的,沒有拘束力,中國不接受、不承認。 一句話:廢紙一張而已。 從結果來看,南海仲裁案仲裁庭延續了以往的任性,在歷史性權益、島礁的法理地位、海域劃界等問題上,全面支持了菲律賓的訴求,企圖徹底顛覆中國在南海的法理主張。
  • 南海爭端:荷蘭法學家呼籲仲裁給談判讓路
    新華社海牙5月24日電(記者劉芳)荷蘭烏得勒支大學法學院教授湯姆·茲瓦特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指出,南海爭端不宜通過國際司法或仲裁解決,菲律賓單方面提起的南海仲裁應該退場,為談判解決爭端讓路。  茲瓦特曾任烏得勒支大學法學院院長,從2007年至今一直擔任荷蘭人權研究所所長,致力於人權問題、法庭及公法的比較研究。他與中國留學生孫瑞昆日前在烏得勒支大學文化與人權論壇網站發表署名文章說:「國際司法機構要維持其合法性,必須技術性地將中立、客觀的法律原則適用於事實。面對不宜司法解決的爭端,法庭應該避免作出裁決。南海爭端正是這樣一個案例。」
  • 中國政府關於菲律賓共和國所提南海仲裁案管轄權問題的立場文件
    菲律賓為了繞過這一法律障礙,製造提起仲裁的依據,蓄意對自己提請仲裁的實質訴求進行精心的包裝。菲律賓一再表示自己不尋求仲裁庭判定哪一方對兩國均主張的島礁擁有主權,只要求仲裁庭對中國在南海所主張的海洋權利是否符合《公約》的規定進行判定,使仲裁事項看起來好像只是關於《公約》的解釋或適用問題,不涉及領土主權問題。然而,菲律賓的包裝無法掩飾其提請仲裁事項的實質就是南海部分島礁的領土主權問題。
  • 南海仲裁|如果再有仲裁,國際法如何為中國崛起保駕護航?
    中國「不接受,不參與」仲裁出於何種考慮在本次由菲律賓單方面提起的南海仲裁案中,中國選擇了完全「不參與」仲裁程序但配合相關庭外措施的策略。中國雖然未提交正式的答辯狀,但於2014年12月7日和2015年先後向「仲裁庭」提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關於菲律賓共和國所提南海仲裁案管轄權問題的立場文件》(以下簡稱「《立場文件》」)以及中國駐荷蘭大使的兩封書信。《立場文件》和那兩封書信都被「仲裁庭」視為中方對本案管轄權提出的抗辯。在2015年7月和11月「仲裁庭」審理管轄權問題和實體問題時,中方未出庭。
  • 【頭條】「南海仲裁」鬧劇回顧
    案情經過     2013年菲律賓單方面將南海問題提交國際仲裁。2013年10月29號,南海仲裁案仲裁庭就這些問題的管轄權和可受理性作出裁決。2014年12月7日,發布《中國政府關於菲律賓所提南海仲裁案管轄權問題的立場文件》。2015年7月7日,法院首次舉辦了聽證會;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也同時發表聲明,不承認常設仲裁法院對此案的司法管轄權,也拒絕接受菲律賓任何形式有關此案的和解建議。2015年10月30日中國外交部作出回應:南海仲裁案仲裁庭就有關問題的裁決是無效的,對中方沒有拘束力。
  • 臺灣各界就南海仲裁結果發聲 國臺辦回應
    在7月12日的記者會上,有記者就美國和日本對菲律賓南海仲裁案仲裁庭公布的所謂裁決的表態進行發問,外交部發言人陸慷回應。外交部:美方沒有資格在南海問題上說三道四  問:7月12日,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發表新聞聲明稱,菲律賓南海仲裁案仲裁庭公布的所謂裁決對中菲雙方都有法律拘束力,希望雙方遵守有關義務,並以此為契機恢復和平解決爭議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