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雪夜林邊小立》靠傳統的韻律和節段來體現節奏感。全詩共分4小節,每小節4行,用抑揚格4音步的格律寫成,即一個弱讀音節後跟一個重讀音節。詩的韻律結構是: aaba,bbcb,ccdc,dddd ,即每節的1 、2 、4 行押韻,第3行卻改韻使其和下一節同韻。也就是說,第一節第三行最後一個詞here,決定了第二節第一、二、四行的韻(queer,neer,year);第二節第三行最後一詞lake,決定了第三節第一、二、四行的韻(shake,mistake,flake):同樣,第三節第三行最末一詞sweep,又決定了第四節第一、二、四行的韻(deep,keep sleep)。這樣,節與節之間似有一鉤,相互扣連,構成不斷的韻鏈。詩人在向前推進中寫作,伴隨著主題而產生了運動美和節奏美。如果第四節第三行出現新韻e, 那麼,按照前面的規律,這首詩就應該繼續寫下去(eefe,…)。為了圓滿結束這首詩,第四節第三、四行重複應當是最佳選擇,這樣既避免了一種詩句未完、難以收尾的缺憾感,又通過重複使得最後一節的4行全壓尾韻, 以和諧統一之美收攏全詩。
除了音韻優美,樸實無華的選詞也是這首詩的一大特色。詩中出現的名詞,如woods(樹林),snow(雪),house(房舍),village(村莊),farmhouse(農舍),little horse(小馬),lake(湖泊)等都是人們身邊常見的事物。詩中出現的動詞,如think(想),know(知道),see(看見),stop(停下),watch(觀看),fill up(填滿),ask(問),have(有),keep(保留,履行),go(去,走),sleep(睡覺)等,俱是英語中最常用的單音節詞。羅伯特·弗洛斯特的詩句沒有複雜的句子結構,沒有渲染誇張,沒有刻意的雕琢修飾,質樸的語言往往蘊含著深刻的寓意。
在第一節中,詩人在首行表明自己認識樹林的主人。「I think」一詞的使用一方面遲緩了詩歌的節奏,另一方面為「樹林的主人」的解讀提供了另外一種可能性。詩人在喧囂的塵世中,終日為生計而奔波辛勞。而作為詩人的他,內心深處一定構想過一處屬於自己的桃花源。只有在那裡,他可以從紛繁複雜的現實世界中逃遁出來,尋找到內心短暫的寧靜。詩人雪夜駕車途經的這篇樹林,也許正契合了詩人心中桃花源的想像,是詩人曾在夢中千迴百轉流連之所。因此儘管夜黑雪急,詩人仍舊不由自主停下了趕路的腳步,於心中久違之地欣賞披著雪裝的樹林。此刻的邂逅雖是初見,卻如舊識。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樹林的主人或許就是詩人自己。「林邊的農村」不過是詩人此時心中的幻象,自然不會有人看到詩人暫停於此。
詩人陶醉於美景之時,小馬則心生疑惑。小馬在此處象徵著一類人,相較精神世界,他們更加關注現實需求。因此,小馬不能明白詩人為何停留於這荒無人煙的地方。此刻詩人孤獨的內心是多麼渴求安寧,哪怕那份安寧會轉瞬即逝;詩人疲憊了,他多麼希望能卸下所有重擔,拋開塵世的一切紛擾短暫回歸自然,哪怕現實隨時會將他拉回。詩人的心境是小馬所不能理解的。也正是因為孤獨,在人群中無法獲得理解的詩人,轉而尋求大自然的慰藉。因為,在人群中,孤獨是一個人的落寞,而在大自然中,孤獨才是一個人的狂歡。於是,在最黑的夜晚,詩人停留於樹林與冰湖之間。黑無疑象徵著死亡的神秘,而白則象徵著孤獨的蒼白無力。這一黑一白兩種色調互相映襯,黑讓白更為清冷,白使黑更加深邃。幽深的樹林遠離塵世,隔離人群,處於樹林中的詩人正在面對死亡的誘惑,而冰湖透出的寒意將死亡渲染得更加冰冷,也更為徹底。這條路的兩頭正連著兩個對立的世界,通往冰湖,也就意味著永遠安睡。死亡,可怕又美麗,因為它會剝奪你只有活著才能領略到的美和感受到的快樂,同時又消除你承受的所有痛苦與憂愁。因此,痛苦與憂愁越多,死亡的誘惑也就越大。但若轉身離去,便意味著重返那紛紛擾擾的人世間。何去何從,詩人正在面臨抉擇。
第三節中,寒風徐徐吹,雪花紛紛舞。詩人在寂靜的音與純一的色中與大自然融為一體。而小馬搖動頸上的鈴鐸,正是這突如其來的鈴鐺聲打破雪天的寂靜,也打破詩人的思緒,將詩人拉回現實。而此處詩人選用小馬這一意象,是因為動物有著最本能的直覺。詩人沉溺於雪景之時,小馬卻嗅到了危險的氣息,故不安地搖動鈴鐸。在小馬的提醒下,詩人作為清教徒的意識也已覺醒,他已經做出了選擇。清教徒向來奉守回饋社會,承擔社會責任的信條,因此詩人才在第四節中說:「The woods are lovely, dark and deep. 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儘管雪林迷人幽靜深,但詩人還有諾言不能違背,安睡之前還有路程要趕。"promises"正是作者未盡的義務,而「miles」的意義更為豐富,既包含了詩人要履行的社會責任,又包含了詩人追求的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