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臭豆腐聞起來臭、吃起來香,有些人對它敬而遠之,有些人則將吃它當成了一種嗜好。其實臭豆腐屬於發酵豆製品,製作過程中不僅會產生一定的腐敗物質,還容易受到細菌汙染,從健康角度考慮,還是少吃為好。
臭豆腐雖小,但製作流程卻比較複雜,必須經過油炸、加滷和發酵等幾道程序。在整個製作過程中,要求一直在自然條件下進行,而且對溫度和溼度的要求非常高,一旦控制不好,很容易受到其它細菌的汙染,輕者會引起人體胃腸道疾病,重者還會導致肉毒桿菌大量繁殖,產生一種有毒物質———肉毒毒素。這是一種嗜神經毒素,毒力極強,近年來曾報導過的臭豆腐中毒事件,就是由這種毒素引起的。
鯡魚罐頭的秘密做法新鮮出爐!教你在家也能做吃重口味罐頭!早起瑞典人用少量的鹽醃製鯡魚防止腐化;另一種是說,最初的一群瑞典水手將快要腐爛的魚用哄騙的方式賣給芬蘭人。
一年過後,水手們重回故地,芬蘭人問還有沒有那種快要腐爛的魚賣,有多少要多少。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瑞典水手也嘗了嘗這些魚,發現味道不錯。於是,瑞典人便開始製作醃魚,經過不斷摸索和改進,就成了今天的鯡魚罐頭。
請選擇在室外空曠場地嘗試,並通知周圍的人注意防範,以防報警。(2014年5月,胡迪克斯瓦爾的一間倉庫忽然起火,倉庫內數千個正在發酵的鯡魚罐頭發生劇烈爆炸並飛出倉庫,那氣味真的是堪比「食物界的核爆炸」。附近居民事後接受採訪表示:刻骨銘心,一生難忘。)
開罐前,放置在冰箱冷藏一段時間,降低罐內氣壓。否則常溫開罐可能噴射大齡液體,後果嚴重。(1981年,一名德國房東因房客將鹽醃鯡魚罐頭的汁液濺在房內樓梯裡,立即將房客驅除,雙方就此鬧上法院。法官在法庭當場聞到證物——鹽醃鯡魚罐頭的味道後,就此判決房東無罪。)
瑞典政府明令嚴禁帶鯡魚罐頭上飛機,因為氣壓問題容易引起罐頭破裂,威脅到航空安全。
食用後,請將殘餘包裝嚴實,處理乾淨,避免影響空氣品質及城市環境。
珍惜糧食(也請珍惜生命)。
各國人民都在吐槽鯡魚罐頭的殺傷力,這讓我想起了食物鏈最頂端的貝爺,在《荒野求生》中任何食物都敢吃的他,在嘗試我們中國的皮蛋和魚腥草時,難受的表情。
想必和我們吃鯡魚罐頭的感覺是一樣的,只是沒有掌握食物本身的正確吃法。鯡魚罐頭也有它的正確食用方式,要比那些挑戰者的吃法溫柔雅致得多。
鯡科的魚類大多數紡錘形體型。體色則背部青藍,肚腹銀白,典型大洋魚類的特徵。此外,鯡具有容易脫落的圓鱗,非常脆弱的鱗片,甚至有異物不小心碰到它,鱗片就會脫落。無側線。鯡魚是世界上最豐富的魚類物種之一,分布在全世界各海域及熱帶、亞熱帶地區的河川和湖泊中。
這裡的鯡魚並不單指一種魚,倒不如說是指鯡科,全世界共有56屬181種,其中50種是純淡水魚,平時我們常見的沙丁魚就屬於鯡魚的一種。瑞士鯡魚罐頭則是由大西洋鯡魚醃製而成的。
為了解饞,追求極端飲食文化的小編連想選題編稿子時候滿腦子也想的是我的鯡魚罐頭,這周的美食貼也想發掘下咱們中國飲食文化中,在食材發酵方面那些數不清的創意。
其實,中國各地,各種聞著臭吃著香的美食層出不窮,雖有厭者大搖其頭,卻更有愛者大快朵頤。
臭腐乳以北京百年老店王致和所產的為代表,發明人是安徽人王致和。這裡還有個小故事:王父在家鄉開設豆腐坊,王致和幼年曾學過做豆腐,名落孫山的他在京租了幾間房子,每天磨上幾升豆子的豆腐,沿街叫賣。時值夏季,有時賣剩下的豆腐很快發黴,無法食用。他就將這些豆腐切成小塊,稍加晾曬,尋得一口小缸,用鹽醃了起來。之後歇伏停業,一心攻讀準備再考,漸漸地便把此事忘了。秋天,王致和打開缸蓋,一股臭氣撲鼻而來,取出一看,豆腐已呈青灰色,用口嘗試,覺得臭味之餘卻蘊藏著一股濃鬱的香氣,雖非美味佳餚,卻也耐人尋味,送給鄰裡品嘗,都稱讚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