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實體店是這麼幹掉電商的

2020-12-16 新浪財經

來源:商智庫

相比中國的電商的熱火朝天的場面,日本顯得冷清很多。大阪城比較繁華的商業區像大阪城、心齋橋、難波、天神橋、梅田等,一到節假日人滿為患,店面生意火爆。更不用說購物天堂-東京了。為什麼日本的實體商業能抵擋得住電商經濟的衝擊呢?

最人性化的細節服務

日本的商場都擁有十分人性化的服務體驗,以東京為例,東京的百貨商店位置集中,因此安排一天專門用於「購物血拼」是最合適的方案。大部分商場從上午10點或11點開始營業,閉店時間為晚上8至10點。達人們會選擇在開門時間進店,上午購物的積分可以在商場頂層「大食代」換取免費午餐,節省一筆不小開支。

東京每年有兩大打折季,分別在6月和12月(由於日本人每年發兩次雙薪,因此日本每年會有兩次打折季),每次持續3至4周。對早有目標的購物狂來說,往往打折季剛剛開始便會迫不及待動手囤貨;對節儉至上的精明客,那就要等到Finale Sale(最後清倉)才會出手。

和國內商場一樣,東京百貨店也提供消費換取積分的優惠。不過國內大部分商場要求積分達到一定額度方能換購商品,東京商場的積分則可以直接衝抵現金消費,還可以即刻換購飲料和餐食。

此外,代客泊車取車、提行李、推嬰兒車、為輪椅顧客啟用專門電梯等免費服務都是日本百貨店必不可少的配套項目,現在東京的大商場還配備了中文總臺服務員,專門為中國遊客提供幫助。

當然了,說來說去,日本百貨店最靠譜的一點還是品牌眾多,絕無次品、假貨。日本商家對商品質量把關很嚴,如果你在大商場買到殘次品,不但會得到大額補償,經理還得親自上門道歉。在日本百貨店買東西最大的優勢還是放心。

貼心的基礎設施

↑木更津三井奧特萊斯佔地25萬平方米,擁有248家商鋪5000多輛停車位,維持整個環境的保潔員只有7、8個人。

↑7、8名保潔人員負責購物城的全部清掃工作。分類垃圾桶用潔白的抹布擦得一塵不染。這樣清潔的環境也讓人更樂意一起保持和維護。

↑為帶孩子和身體狀況不佳的顧客準備的嬰兒車和輪椅設置於大門的入口附近,下車即可利用,最大限地減輕特殊顧客的體力負擔。旁邊放著消毒紙巾,用於擦拭嬰兒車。

↑ 為方便攜帶旅行箱的外國遊客前來購物,免費儲物櫃特意設計成可以裝進旅行箱的大尺寸。

↑店家為早來排隊的顧客準備了椅子,不必站立等候開門。

↑進門處是自動傘套機。防止雨天傘上滴水路滑。

↑休息區內專門劈出兒童區。這些小椅子是專門為小顧客準備的。

↑兒童區內所有設備尺寸都小一號。桌椅,洗手池都是兒童尺寸。

↑這是為媽媽照顧嬰幼兒而設的嬰兒室。內有哺乳室、換尿不溼臺等。

↑嬰兒室內的自動售貨機,比照幼兒身體設計,就連飲料盒都比一般的小,適合孩子的小手拿握。

↑嬰兒室允許男性進入給孩子衝奶粉,換尿不溼。而哺乳區內是一個個獨立的哺乳室,男性止步。牆上有應急按鍵。

↑木更津三井奧特萊斯購物城是一座海濱小鎮,很多日本人會帶狗前來,這是專門開闢的狗與主人的共同休息區——栓狗樁也很有創意

↑購物城內有些店允許攜狗進入,為了保持店內清潔,這是專門洗狗爪的池子。

讓場子融入社會及城市機能

大阪新開業EXPOCITY,日本最高的摩天輪、擁有日本最大imax屏幕的4d電影院,日本首個體驗型英語教育設施English Village以及小羊肖恩主題娛樂天地等。

還植入了最新科技和最新理念,將「娛樂」、「教育」、「購物」完美融合,讓場子成為大阪北新娛樂的核心,全面融入居民生活。

Grand Front則整合了無數社會功能新業態,高科技實驗室、大學研究所、品牌博物館、創客空間、汽車主題館、科技體驗館、展廊空間、沙龍空間等。

Grand Front融入各種社會功能,吸引更廣區域的消費客群,增加消費粘性,如今已成為了大阪一大熱門旅遊地。

匠人品質打造家的延伸

日本實體業給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專注。一家壽司店可以經營150年,甚至250年,這在日本很常見。

日本的職人以傳承和精益求精為傲,在他們心目中沒有做大生意和小生意的區分,他們能在持續不斷的專注中獲得滿足感,所以心平氣和。開店,不是多多益善,而是要好到讓自己滿意。

匠心是日本實體業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源泉,格林木購物中心是一個最貼切的案例。格林木購物中心遠在東京神奈川縣武藏小杉地區,開業13天,客流量突破100萬,而這個購物中心僅有3.7萬平方米,卻擁有日本最大的屋頂花園。

作為擁有7-11、伊藤洋華堂等公司的董事長鈴木先生,反覆強調「最重要的是把格林木購物中心建成大家樂意來玩的地方,在玩的過程中順便買一些東西回家」。

更看重的樂趣而不是價格

作為中國民眾使用電商購物,大多會首要關注注重電商的價格,一般電商的價格要比線下要便宜些。

在日本,曾有個機構做過相應的調查,享受逛的樂趣,是日本消費者的首要理由,而第二位的理由才是「比實體店便宜」。

日本對電商實施徵稅政策

日本很早就對其境內從事電子商務的企業實施徵稅政策。而目前中國對於電商企業是否徵稅仍舊是探討過程中。

由於中國目前並未對網上開店企業徵稅,因此,在中國網上開店門檻低,從而也使得網上有價格優勢。而日本的電商企業的價格優勢也並不是很明顯。

近日,日本生活雜貨品牌「無印良品」全球旗艦店在上海正式營業。開業當天,等待進店的排隊長龍刷爆了朋友圈,有網友吐槽稱,「這場面堪比2010上海世博會在最熱門的沙特館排隊。」

在全球電子商務持續升溫的當下,日本的實體店不僅沒有降溫,還愈發顯示出其價值感和生命力。「活得好」的背後,是什麼在支撐?

品質至上打造特有賣點

日本實體業最靠譜的一點還是品牌眾多,絕無次品、假貨。日本商家對商品質量把關很嚴,如果你在大商場買到殘次品,不但會得到大額補償,經理還得親自上門道歉。在日本百貨店買東西最大的優勢還是放心。

譬如熱門日本的南前豆腐,在幾十年豆腐店手工傳承的基礎上,打造了特有的視覺體系,推出了男前豆腐、做成像槳一樣的「吹風的豆腐店吵架至上湯豆腐小子、男-TOMOTSU、綠大豆制豆腐等、豆乳的搖滾樂、厚炸豆腐隊長、豆腐丸隊長。

南前豆腐揚名日本後,售價比最早高出四倍。更是推出了更多漫畫主題的手工豆腐,各種跨界衍生品,儼然成就日本手工豆腐帝國的節奏。

費心讓消費者滿意

日本設計界一直追求精密的內容定位,一開始就要尊重商業定位再出具體設計。就像我們做博物館、科技館一樣,先做展示設計,再做建築設計。日本人招商不是做房東的心態,而是共同經營。

東京的六本木商業區花了十五年才開業,而中國的有些著名商場從設計到開業就花了半年時間,開業前一天還有2000多人通宵趕工。

日本松屋百貨是原研哉設計的,其張強調事物的原始狀態,堅持商業地產體驗話的場景化設計。一反商業設計中以品牌為主的場所設計,強調百貨與品牌一起傳達高品質的生活氣息。消費者當然愛。

O2O思維讓電商實體店相融

近年來,日本的很多實體店合作都推出了電子商務平臺和實體店同步銷售的服務。消費者從電子商務平臺上購買的商品可在該百貨店的實體店取貨,實體店內斷貨的商品也可通過電子商務平臺選購。

可見,日本百貨商場面對新形勢下的顧客消費需求,不是拒絕新的購物模式,而是與時俱進,積極打造網購平臺和開展電子商務業務,以應對衝擊。

互贏合作的生態商業圈

以大阪為例,大阪的商業形態有商業街、車站商業生態圖、便利店布局。通常商業街集中在市中心繁華地帶,同時各商業街通過各車站生態圈相關聯,在各車站之間的地帶以便利店、shopmall、supermart布局,從而構建地上地下,從區域以點帶面的網狀商業生態圖,經常一個商圈的場子會聯合推出營銷活動。

每家實體店店面擺放的商品琳琅滿目,同時日本的商品包裝一般都偏小,一個貨架從上到下可以隔七八層,所以即是是一般的實體店也能置放絕對數量較大的商品品種,以供顧客挑選。而且線下實體店每家都有不同的特色,作為顧客可供選擇的餘地較多。

商場無敵的售後服務

買好東西之後,如果不想拎著大包小裹回家,可以委託商場打包送貨上門。這一服務並不局限於家電等大件商品,任何服飾、鞋子、皮包、日用品等等都可以直接送到客人家中或酒店房間。

日本的包裹服務商可以藉助便利店實現包裹的郵寄,在線零售商也可以利用便利店實現就近配送。正是因為日本的電商配送體系是建立在實體便利店的基礎之上,這意味著日本電商體系與實體店之間是共存共榮的關係,而不是絕對的你死我活的競爭關係。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在日本是實體店幹掉電商,在中國卻是電商幹掉實體
    最近,一份全球實體店陣亡名單在朋友圈廣泛流傳,零售業蕭條、百貨關店、各大曾經風光無限的零售巨頭退敗……在電商、房租、消費者習慣改變的多重作用下,實體店大洗牌的危機又一次被推到臺前
  • 在中國,電商「幹掉」實體店,在美國卻正好相反,這是為啥?
    在中國,電商「幹掉」實體店,在美國卻正好相反,這是為啥?電商作為一種新興起的職業,其發展速度非常迅猛,有專職從事電商的也有兼職,而且電商所售賣的商品更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門。有些人也通過電商成為了真正的有錢人,不可否認電商給很多人帶來了巨大的利益。咱們普通老百姓做電商都可以賺很多錢,更不用說像馬雲這樣的電商霸主,他的淘寶以及天貓的交易額更是高得令人仰望。一個天貓雙11交易量能達到幾十億,其中的利潤大家可想而知。隨著電商的興起,對實體店的衝擊是非常巨大的,越來越多的實體店也被逼無奈選擇關門大吉。
  • 為何日本的實體店能幹掉電商,但在中國卻恰恰相反?原因值得反思
    隨著國內電商業的爆裂發展,人們越來越愛在網上購物,所以很多的實體店都走向了末日,比如說曾經的第一大時裝品牌班尼路以及達芙妮等等,都開始自斷手腕以求生存,曾經國內的數千家門店也關了個七七八八。現如今中國的實體店被電商們壓得根本抬不起頭來。在咱們中國是這種情況,但是在日本卻恰恰相反。
  • 中國電商能「幹掉」實體店,而在美國卻恰恰相反?原因其實很簡單
    其中電商的出現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有了淘寶、京東等網購網站,人們購物只需要在家動動手指,就可以等著貨物被送上門來了。可是中國電商能「幹掉」實體店,而在美國卻恰恰相反,這是何原因呢?TOP空包網:與電商相比,實體店在價格方面並沒有什麼優勢,並且經營成本更高,實體店的老闆們無一不在吐槽生意越來越難做,甚至還說是馬雲「殺死」了實體店,只得通過清倉甩賣等方式來勉強支撐。但是在美國,可不是這樣的景象,美國的電商發展跟我們國家根本就無法相提並論。
  • 電商衝擊下,日本實體店為何依然發展?
    文/調皮電商編輯團隊中國電商高速發展進入黃金時期,隨之而來的是實體店被一路唱衰。而在中國的實體產業,確確實實也都遇到了很大的困境。可與我們一海相隔的日本,同樣是面臨電商衝擊,他們卻將實體店經營得有聲有色。那麼他們的實體店保持生命力的秘訣是什麼?日本市場跟中國市場的差異在哪裡?
  • 與中國截然相反,日本實體店何以逆襲電商,你真應該了解一下
    前段時間的雙十一相信有很多人都花費了不少,如今的網際網路發展的速度和之前完全不能相提並論,隨著人們的壓力逐漸變得更大,幾乎已經放棄了去實體店逛街買東西,這也是為什麼現在的電商能夠發展這麼快遞的主要原因,我們不可否認的是隨著電商企業的發展,讓很多的實體店店主逐漸失去了市場的競爭力,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人們已經將從前傳統的消費模式拋棄了
  • 電商「打倒」實體店?實體店真的沒有這麼脆弱,而且無法被取代!
    要說電商打倒實體店,我覺得這麼說還是有一點勉強的。電商的便捷對於我們的生活來說確實有很大的幫助,但是實體店也人們的剛需,不可能人們都不去實體店,全部都在網上購物,這根本就不現實,實體店不管怎麼樣,都會一直存在,電商的確是新時代的產物,也給實體店帶來了巨大的衝擊,但是電商自從誕生以來,實體店消失了嗎?顯然沒有,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實體店並沒有真正輸給電商。
  • 為什麼美國、日本實體店要比電商發展得好,而在中國正好相反?
    為什麼美國日本的實體店比中國好,而電商比中國差,原因如下:1.他們是發達國家收入比中國好很多,人家的實體店都是正牌,質量有保證,沒有很強的願望為了省百八幾十塊到網上買,實體店購物有體驗感,隨買隨走,不用等幾天。
  • 在日本實體店打敗電商,為何在中國卻恰恰相反?3個原因很現實
    在日本實體店打敗電商,為何在中國卻恰恰相反?3個原因很現實 推薦語:電商,這個曾經不被認可的「假冒偽劣」代名詞,在今天已經深入改變了中國商業生態與人們生活方式。 小到牙刷、垃圾袋,大到各種家具和日用電器,絕大部分國人都選擇在網上購買。
  • 與國內相反,為什麼日本實體店就能打敗電商?問題出在哪?
    但這種情況卻只是在我們國內比較普遍,與我們像臨近的日本,並沒有被電商打敗,反而依舊欣欣向榮。相比較中國電商的熱火朝天,日本就格外有些冷清了,它們不僅僅沒有被電子商務打敗,甚至沒有被電子商務影響分毫。在大阪城比較繁華的商業街區,一到節假日依然是人滿為患,店面生意火爆異常。那麼為什麼日本的實體店鋪可以擋住電子商務的衝擊呢?
  • 電商在國內火爆,為什麼在日本「失敗」了?馬雲一句話說出了實情
    電商在國內火爆,為什麼在日本「失敗」了?馬雲一句話說出了實情!在中國的網際網路發展如此迅速的時代,很多新興產業都冒出了頭。其中發展的最好的莫過於要說電商平臺,改變了我們生活中的購物方式。也因此很多的實體店鋪都受到了很大的衝擊,所以很多實體店的商家都很責怪馬雲的阿里巴巴。但其實這真的怪馬雲嗎?不盡然,你看日本,實體店不照樣活得很好。那麼日本為何實體店存活的如此之好?
  • 電商如此方便,為何日本居民還是喜歡去實體店裡購物
    這樣的情況下,很多實體店根本就無法與電商競爭。說到底,與實體商店的租金成本、人工成本等相比,電子商務的運營成本還是比較低的。不像中國,日本電商已經被實體店所擊敗,因為日本人更多的選擇是去實體店購物,雖然也有電商產業,但是它的發展遠不及實體店。
  • Costco這樣的超級零售商,能不能幹掉電商?
    就像極度推崇Costco模式的小米CEO雷軍提到的那樣,Costco這麼多年所向披靡的最重要原因是:商品做到極好、價格做到極低、服務做到超預期。擊中性價比軟肋,Costco已然對電商造成威脅Costco在短時間內的火爆,顯然已無法阻擋。其首先影響的,則是同樣以性價比著稱的電商。
  • 為啥中國實體店被電商打敗,日本卻恰恰相反?問題出在這3個地方
    為啥中國實體店被電商打敗,日本卻恰恰相反?問題出在這3個地方!網際網路的發展,確實帶來了很多的改變,尤其是在我們中國,可以說,從2010年到2020年,在這短短10年的時間內,由於智慧型手機和網絡的普及,中國人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很多的實體店,也都被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打敗,為啥中國實體店被電商打敗,日本卻恰恰相反?問題出在這3個地方!
  • 為什麼日本實體店能打敗電商,而中國卻相反,真相讓人意外!
    為什麼日本實體店能打敗電商,而中國卻相反,真相讓人意外!國內電子商務起步晚於國外,但發展速度非常快,可以說有不少實體商店被電子商務擊敗。如今,人們通常出去看的商店基本上都是品牌連鎖店,個體老闆已經很少見了。
  • 實體店為啥賣東西那麼貴?老闆自曝原因後引網友怒罵:活該倒閉!
    實體店為啥賣東西那麼貴?老闆自曝原因後引網友怒罵:活該倒閉!如今很多人都喜歡在網上買東西,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在網上買東西比一般實體店優惠很多,特別是衣服和日用品之類的,那價格可不是相差一點半點,甚至貴了好幾倍,所以實體店生意難做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 電商「終結」實體店?這幾個實體店並不脆弱,無法被電商取代!
    如今,我國的零售業已經進入了電商時代,我國的電商平臺,像阿里巴巴、京東、拼多多、蘇寧易購等等都是行業中的巨頭,人們不需要出門就可以買到很多想要的商品,幾乎所有的實體店的生意都受到了電商的衝擊,現在街上也有很多實體店接連倒閉,實體店的生意逐漸走向了衰落。
  • 為何中國實體店不敵電商,馬雲該不該背這個鍋?
    眾所周知,隨著移動網際網路和行動支付的普及,如今人們的生活也是越來越便利,無論是吃喝住行,大家都可以通過網絡解決,因此受到行動支付的影響,國內的電商平臺紛紛崛起,同時依靠電商平臺的快遞行業也紛紛進入了紅利期,但是電商的普及也使得國內的實體店步入了「寒冬」,很多競爭力較弱的實體店紛紛面臨
  • 電商老闆親自坦言:網上買這3種東西容易吃虧,最好去實體店購買
    每想買一個東西之前,經常會先在網上貨比三家,實在不方便的才會去實體店購買。馬雲也正是因為開創了中國的網際網路購物時代,而導致大部分實體商家的不滿。很多人都說,實體店是被馬雲幹倒的。雖然這麼說顯得比較牽強,但也不可否認電商確實搶佔了部分實體店鋪的生意,畢竟大家在網上購物之後,去實體店的就少了。
  • 電商讓實體店倒閉了嗎?真正的原因是它
    最近一段時間,好像很多人找到了藉口,開始攻擊電商了,恨不得中國沒有電商,沒有網際網路,不知道是仇富,還是因為自己實體店的生意不好,將仇恨發洩到電商身上。是電商破壞了實體店的經營嗎?現在想想這個世界真是好笑,一直不是在讚賞電商,讚賞馬雲嗎?怎麼的現在突然變了,突然的一邊倒。雖然在金融方面我非常支持政府的決定,這個必須嚴控監管,不能讓金融危機在網際網路上發生。但是網際網路購物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很多的方便,這不應該被抹殺。電商讓中間商沒有了利益,這是時代的發展,市場競爭的結果。電商讓實體店倒閉了嗎?不是,現在看看實體店,不是正常的經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