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隨著移動網際網路和行動支付的普及,如今人們的生活也是越來越便利,無論是吃喝住行,大家都可以通過網絡解決,因此受到行動支付的影響,國內的電商平臺紛紛崛起,同時依靠電商平臺的快遞行業也紛紛進入了紅利期,但是電商的普及也使得國內的實體店步入了「寒冬」,很多競爭力較弱的實體店紛紛面臨「倒閉」。
根據不完全統計,在剛剛過去的2019年,國內就有超過100萬家的實體店關門,而開創了電商時代的馬雲就成為了大量實體店商家責備的對象,網友們也紛紛指責馬雲是導致這些人失業的「罪魁禍首」,但是中國實體店不敵電商,真的需要馬雲來背這個鍋嗎?而為什麼日本的電商卻又被實體店幹敗?原因確認了!
首先對於國內的電商平臺來說,即使沒有馬雲的阿里巴巴,那麼也會有「張三李四」開創別的電商平臺,而馬雲只是將電商的普及、發展速度提高了很多。當然,中國實體店的倒閉也不僅僅是因為電商平臺的存在,房價的上漲,從而也使得實體店的租金不斷上漲、商家的亂報價、載客等行為,也是導致國內實體店關門的重要原因。
其次,為什麼日本的電商卻被實體店幹敗呢?去過日本旅遊過的小夥伴應該都知道,日本的老齡化問題比較嚴重,大家對於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不強,且也很少有單一經營的超市、購物中心,基本都是大型購物中心為主體,裡面類似於「海底撈」的服務態度,是實體店久經不衰的重要原因,在大型購物中心裡無論是日用品、電器和服裝等幾乎形成為了全方面無死角覆蓋,甚至是汽車都可以在購物中心買到,因此日本的實體店更符合於日本消費者的消費觀念。
馬雲曾經也說過,如果實體店不能夠真正迎合消費者的需求進行改變,那麼未來實體店至少倒閉一半。對此,各位小夥伴覺得國內實體店倒閉是咎由自取,還是應該讓馬雲背鍋呢?大家不妨留下觀點討論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