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若
記住經典
歸納義項
(1)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鴻門宴》)
(1)人稱代詞,譯為「你」
(2)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論語·憲問》)
(2)指示代詞,譯為「如此,這樣」
(3)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燭之武退秦師》)
(3)連詞,表假設關係,譯為「假如,如果」
(4)「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曰:「不若也。」 (《廉頗藺相如列傳》)
(4)動詞,譯為「及,比得上」
(5)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逍遙遊》)
(5)動詞,譯為「像」「好像」「如同」
(6)桑之未落,其葉沃若。 (《詩經·氓》)
(6)助詞,形容詞詞尾,相當於「然」
(7)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逍遙遊》)
(7)複音虛詞,「若夫」「至若」放於句首,表示意義的他轉
[實戰高考]
(1)(2017·全國卷Ⅰ)弘微經紀生業,事若在公,一錢尺帛出入,皆有文簿若:
(2)(2017·全國卷Ⅱ)爾曹(輩)若健,遠相避也若:
8.所
記住經典
歸納義項
(1)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鴻門宴》)
(1)助詞,放在動詞前,與動詞相結合組成名詞性詞組
(2)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六國論》)
(2)助詞,用在被動句中,「為」和「所」呼應,組成「為……所……」的格式
(3)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師說》)
(3)複音虛詞,「所以」,表示原因,譯為「……的原因」
(4)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4)複音虛詞,「所以」,表示憑藉的手段或方式等,譯為「用來……的」或「……的憑藉」
[實戰高考]
(1)(2017·全國卷Ⅰ)混(人名)風格高峻,少所交納,唯與族子靈運、瞻、曜、弘微並以文義賞會
所:
(2)(2017·天津高考)會世擾亂,恐為怨仇所擒
所:
(3)(2017·浙江高考)二者所以為喜且自賀也
所以:
答案:7.(1)動詞,譯為「像」「好像」「如同」 (2)連詞,表假設關係,譯為「假如,如果」
8.(1)放在動詞前,構成名詞性短語,「交往的人」 (2)助詞,用在被動句中,「為」和「所」呼應,組成「為……所……」的格式
(3)複音虛詞,表示原因,譯為「……的原因」
9.為
記住經典
歸納義項
(1)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過秦論》)
(1)介詞,讀wèi,譯為「被」,表示被動
(2)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鴻門宴》)
(2)介詞,譯為「給,替」
(3)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3)介詞,譯為「對,向」
(4)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魚我所欲也》)
(4)介詞,表原因或目的,譯為「因為」「由於」「為了」
(5)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5)語氣助詞,讀wéi,用在句末,常與「何」「奚」等相配合,表疑問或反詰
(6)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蘭亭集序》)
(6)動詞,讀wéi,「是」,表判斷
(7)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譯為「做」「擔任」)(《廉頗藺相如列傳》)
(7)「為」作一般動詞用時,可根據上下文靈活意譯。如擔任、治理等
[實戰高考]
(1)(2017·全國卷Ⅰ)司空琰第二子也,無後,以弘微為嗣
為:
(2)(2017·全國卷Ⅱ)既引見,即除為郎中
為:
(3)(2017·全國卷Ⅱ)京師為請者數十,終不聽
為:
(4)(2017·全國卷Ⅲ)申飭邊臣豈不可,何以使為
為:
(5)(2017·天津高考)不好徼名於世,不為利害見將
為:
10.焉
記住經典
歸納義項
(1)猶且從師而問焉。 (《師說》)
(1)代詞,作賓語,相當於「之」,代指「老師」
(2)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2)疑問代詞,相當於「怎麼」「哪裡」
(3)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 (《逍遙遊》)
(3)兼詞,兼有介詞和代詞的功能,相當於「於+之」
(4)於是餘有嘆焉。 (《遊褒禪山記》)
(4)句末助詞,表示感嘆語氣或陳述語氣,譯為「了」「啊」
(5)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阿房宮賦》)
(5)助詞,形容詞或擬聲詞的詞尾,相當於「然」
(6)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師說》)
(6)助詞,用於句中,錶停頓
[實戰高考]
(1)(2017·天津高考)一歲倉卒國絕,因家焉,以農桑為業
焉:
(2)(2017·江蘇高考)以為可讀父書,則又有知己之感焉
焉:
(3)(2016·全國卷Ⅰ)(曾)公亮明練文法……首相韓琦每諮訪焉
焉:
答案:9.(1)動詞,做 (2)動詞,擔任 (3)介詞,譯為「給,替」
(4)語氣助詞,讀wéi,用在句末,常與「何」「奚」等相配合,表疑問或反詰 (5)介詞,表原因或目的,譯為「因為」「由於」「為了」
10.(1)兼詞,兼有介詞和代詞的功能,相當於「於+之」
(2)助詞,表示陳述語氣,了、啊 (3)代詞,作賓語,相當於「之」,他
11.也
記住經典
歸納義項
(1)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鴻門宴》)
(1)語氣助詞,表示判斷語氣,不譯
(2)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 (《阿房宮賦》)
(2)語氣助詞,表示反問語氣,譯為「呢」
(3)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寡人之於國也》)
(3)語氣助詞,表示疑問語氣,譯為「呢」
(4)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勸學》)
(4)語氣助詞,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不譯
(5)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廉頗藺相如列傳》)
(5)語氣助詞,表示感嘆語氣,譯為「啊」
(6)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
(《逍遙遊》)
(6)助詞,通常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舒緩語氣的作用,無意義,不譯
[實戰高考]
(1)(2017·全國卷Ⅰ)從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
也:
(2)(2017·全國卷Ⅰ)兄弟友穆之至,舉世莫及也
也:
(3)(2017·浙江高考)如足下之才之時,真可惜也
也:
(4)(2016·天津高考)吾求母,東南無之,必也蜀乎
也:
12.以
記住經典
歸納義項
(1)願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1)介詞,表使用,譯為「拿」或「用」
(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燭之武退秦師》)
(2)介詞,表處置,譯為「把」
(3)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送匈奴使留在漢者。 (譯為「以……身份」)(《蘇武傳》)
(3)介詞,表憑藉,譯為「憑」「憑藉」「根據」「以……身份」
(4)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蘭亭集序》)
(4)介詞,表原因,譯為「因為」「由於」
(5)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
(《祭妹文》)
(5)介詞,表時間或地點,譯為「在」「於」
(6)夫夷以近,則遊者眾。 (《遊褒禪山記》)
(6)連詞,表並列,可譯為「而」「又」「和」「並且」
(7)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歸去來兮辭》)
(7)連詞,表修飾,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式,相當於「而」
(8)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燭之武退秦師》)
(8)連詞,表原因,譯為「因為」
(9)作《師說》以貽之。 (《師說》)
(9)連詞,表目的,譯為「來」「用來」
(10)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出師表》)
(10)連詞,表結果,譯為「因而」「以致」
(11)日以盡矣,荊卿豈無意哉?
(《荊軻刺秦王》)
(11)副詞,通「已」,譯為「已經」
(12)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陳情表》)
(12)複音虛詞,「是以」,即「以是」的倒裝。譯為「因此」
(13)君何以知燕王? (《廉頗藺相如列傳》)
(13)複音虛詞,「何以」,即「以何」的倒裝。譯為「用什麼」「怎麼」
(14)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
(譯為「以……為」,即「把……作為」)(《過秦論》)
(14)複音虛詞,「以為」,根據語境靈活翻譯
(15)皆以美於徐公。 (《鄒忌諷齊王納諫》)
(15)動詞,認為
[實戰高考]
(1)(2017·全國卷Ⅰ)司空琰第二子也,無後,以弘微為嗣
以:
(2)(2017·全國卷Ⅰ)義熙八年,混以劉毅黨見誅
以:
(3)(2017·全國卷Ⅰ)弘微每以約言服之,混特所敬貴
以:
(4)(2017·全國卷Ⅱ)憙以因疾報殺,非仁者心,且釋之而去
以:
(5)(2017·全國卷Ⅲ)申飭邊臣豈不可,何以使為
何以:
(6)(2017·浙江高考)(僕)在京城間,家事人事,終日促束,不得日出所懷以自曉
以:
(7)(2015·福建高考)苞以十月下旬至家,留八日
以:
答案:11.(1)語氣助詞,表示判斷語氣,不譯 (2)語氣助詞,表示陳述語氣,不譯 (3)語氣助詞,表示感嘆語氣,譯為「啊」
(4)助詞,用在句中,起舒緩語氣的作用,無意義,不譯
12.(1)介詞,表處置,譯為「把」 (2)連詞,表原因,譯為「因為」 (3)介詞,表使用,譯為「拿」或「用」 (4)動詞,認為 (5)複音虛詞,「何以」,即「以何」的倒裝。譯為「用什麼」
(6)連詞,表目的,譯為「來」「用來」 (7)介詞,表時間或地點,譯為「在」「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