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高密:打造「疫路有責」思政大課堂

2020-12-08 中國青年報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魏海政 通訊員 孫世傑)「李老師,你的課是不是加上中國援助世界各國防治疫情的最新信息,以更好地體現大國擔當?」這幾天,山東省濰坊市高密市教科院教研員李秀芝一直守在電腦前,和老師們在線研討思政教學視頻,把成熟的課例收錄到審核系統。

和李秀芝一樣,隔空同步打磨思政教學的,在高密還有300多名教師。他們在進行著一項共同的行動:開發「疫路有責」思政課程,打造網絡思政大課堂。

疫情防控延遲開學後,高密市開發了豐富的學科輔導、自主探究、藝術體育、心理健康等教學資源,組織教師利用網絡指導學生學習生活。

「越是到關鍵時刻,思政育人更不能缺席。必須改革教學方式方法內容,上好思政課。」高密市教體局局長明輝說。

高密市教科院分學段組織教研員、名師和學科帶頭人,創新預約教研機制,採取不見面的方式,分組預約時間,聚焦眾志成城、逆行擔當、科學戰「疫」、衛生習慣、愛心接力等主題,開展線上教研。

「每個主題都由名師工作室認領,名師擔任項目組長,組織名師工作室成員協同研究,確定課題名稱、教學設計、資源組配、教學視頻製作等,集中名師力量開發思政課程。」高密市教科院院長趙虎說。

各項目組完成教學課題錄製後,集中傳送到教科院。教科院組織各學科教研員跨學科會商,對課題提出修改意見,反覆打磨精品思政課,選定本學段教學最好的老師主講,確保主題鮮明、情境生動、學生愛學。

豪邁中學的王仲啟老師是生物學科名師,他負責的課題是《揭下新冠肺炎的面紗》。為了講好這節課,他和名師工作室的成員分工收集了大量資料信息,從生物學的角度切入,對病毒的發生傳播規律進行分析,連夜研究教學設計。先後6易其稿,用了一個星期才完成,這節課既體現了學科特點,更融合了科普教育和生命教育,弘揚了科學家和醫護人員義無反顧、逆行出徵的高尚精神。播出後學生和家長反響很好,成為「網紅課」。

高密市首批推出的42節視頻思政課,分類列出菜單,推送到每個學生家庭觀看,師生連線互動分享體會。思政課還設置了「拓展空間」,引導學生學習觀察、思考體驗、自主探究,通過視頻、PPT、小論文、手抄報、防疫日誌、畫冊等豐富的形式,曬出自己的作品,傳播正能量,為打贏防疫總體戰、阻擊戰、攻堅戰加油鼓勁。

第一實驗小學姜雯婷自編自演自錄的快板《我是健康宣傳員》、東關小學楊子人的詩配畫《武漢加油!中國加油!》、銀鷹文昌中學李青萍詩朗誦《這個春天》等一批作品被「學習強國」山東學習平臺錄用播出,在師生家長中引起了強烈共鳴。

「我們建立思政課同城大課堂機制,除了中小學教師,還邀請青島科技大學教師同步參與,實行大中小學四段聯動,同城推進思政課教學,進一步增強思政育人成效。目前,我們正加緊研發第二批思政課題,計劃4月份推出,確保思政教學不斷線。」明輝說。

作者:魏海政 孫世傑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

相關焦點

  • 【輝煌「十三五」】之一 | 高密校區:凝心聚力促發展 幹事創業謀新篇
    順勢而為,促成大數據學院落戶高密校區。積極推動學校大數據學院建設,2017年9月,青島科技大學與高密市共同建設的大數據學院在高密校區成立。2019年4月,大數據學院學術委員會正式成立,邀請到王家耀院士等一批高水平專家學者作為學術委員會委員,爭取到衛星基站的安置權,並最終促成「青科大一號」衛星的成功冠名。銳意創新,探索改革大學生社會實踐新途徑。
  • 打造網絡思政微課堂 推進思政數位化課程建設
    高校思政教學數位化建設對高校教師提出更高要求,高校開展思政微課堂教學需要不斷提升思政教師的數位化專業能力,而這也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當前高校在思政微課堂建設上仍然存在著舊的教學觀念和硬體不足的問題。一方面,網絡思政微課堂在部分高校僅推進了一段時間,並未建立長效機制。這主要是部分高校認為打造思政微課堂的投入較高,但並未從長遠角度考慮問題。
  • 山東高校課程思政如何建設?國內思政大咖齊聚泉城共同支招
    12月18日—20日,由山東省高校教務與教學管理學會主辦,山東大學承辦的2020年山東省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研討會在濟南召開。山東大學校長樊麗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長徐青森、山東省教育廳副廳長白皓,山東大學黨委副書記張永兵、副校長吳臻等出席會議。
  • 「德融課堂」推進課程思政建設
    近年來,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大力推動以「德融課堂」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梳理各門專業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了線下「123」課程思政工作體系和線上「3+X」課程思政工作模式,通過評選「德融教學」好教案、「德融教學」好課堂、「德融教學」好教師,及時總結提煉課程思政建設的新成果、新經驗、新模式,打造了一批課程思政金課,使專業課教學更有溫度,大大提升了專業課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 南昌大學打造數位化平臺 著力構建立體思政課堂體系
    南昌大學打造數位化平臺 著力構建立體思政課堂體系 2019-11-28 來源:南昌大學   南昌大學認真落實《關於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和《「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創優行動
  • 山東財經大學—系統設計三方聯動 構建財經特色課程思政教育體系
    同時,緊扣新財經人才培養實際,聚焦課堂革命,以思政課程創新為重點,積極探索「思政+」教育模式,在「融通」上做真功,形成以「三全育人」為主線,以馬院建設為龍頭,以課堂思政為抓手,以實踐思政為紐帶的「大思政育人」格局,以及具有鮮明財經特色的課程思政教育體系。《本期關注》走進山東財經大學,呈現財經類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成功案例,以饗讀者。
  • 哈工大(威海)打造受學生歡迎的思政課堂
    人民網北京1月29日電 「新課堂與傳統的思政課有很大的不同,老師上課十分有趣,把枯燥的理論知識通過實際例子講出來,而且層層遞進
  • 高密打造文化旅遊產業「升級版」
    6月9日,改編自高密籍作家辛夷同名小說的電影《青檀》在高密開機拍攝,該劇是由高密人導演、投資、製片、出品的一部體現紅高粱不屈精神的愛國題材電影。電影在高密五龍河文化創意產業園、青檀文化園等地大量取景,並將撲灰年畫、聶家莊泥塑、地龍經拳等高密非遺元素融入其中,成為該市積極打造文化旅遊產業「升級版」的一個縮影。
  • 樂亭縣打造「行走的」紅色思政課堂
    樂亭縣是革命先驅李大釗的故鄉,樂亭縣中小學校立足實際,紮根本土辦教育,依託縣內的李大釗紀念館、李大釗故居、縣博物館、縣英才館、縣烈士陵園等場所,把思政課堂搬進紅色教育基地,組織學生紅色遠足、清明祭掃、志願講解等活動,通過移動課堂的形式,給學生帶來一種浸入式體驗,打造「行走的」思政課堂,讓思政課活起來、動起來、實起來。
  • 閩南師範大學:打造「三個課堂」 讓課程思政有「新」更走「心」
    近年來,閩南師範大學堅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積極推進課程思政改革創新,探索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著力打造「專業課堂」「第二課堂」「雲端課堂」三個課堂,構建特色課程思政體系,推進「三全育人」有「新」更走「心」。
  • 山東工藝美院積極探索「思政+設計」育人模式
    為了讓藝術生愛上「思政課」,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秉承「思政+設計」的教育理念,堅持思政育人與專業育人雙向互動,努力打造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思政金課」,使藝術思政真正「活」了起來。「思政+設計」:思政課程與專業課程同頻共振推動「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始終是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科專業建設的重要辦學思路。
  • 課程思政在行動——課程有品牌丨英語課程思政案例:打造課程思政雙課堂,種好思政教育責任田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這一重要論述為新時期高校英語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作為英語雙學位的任課教師,我們應認識到「課程思政」在立德樹人方面的時代價值,結合教學實際,引導青年學子以批判的眼光學習西方文化,取其所長,為我們所用。為了實現思政教育與英語教學的有機融合,基礎教學部英語雙學位教學團隊通過融合課內、課外雙課堂進行雙向課程思政教育,幫助學生提升英語語言能力、思辨能力、跨文化溝通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人文素養。
  • 探索「網際網路+」思政教育模式,聊城大學打造網絡思政教育橋頭堡
    學院堅持以教學為中心,建立健全了集體備課、集中研討、全程監控、綜合評價為一體的思政課教學工作體系,積極打造「金課」,著力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學院四門課程全部是省級精品課程和校級精品課程,本科生思政課精品課程率100%。「262」課堂教學模式,是楊守寶老師推出的一項教學改革,即20分鐘一周時評+60分鐘理論精講+20分鐘提問交流。
  • 山東農業大學:黨建鑄魂 文化鋪底 思政著色
    這是一次在學生公寓進行的,由學生黨員召集入黨積極分子們開展的學習活動,也是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學生黨建進公寓、黨建知識進課堂、黨員意識進頭腦」的一個縮影。農學院通過黨建五大體制、四大舉措、「三帶一結合」模式等黨建工作創新,被教育部評為「全國黨建工作標杆院系」。
  • 山東高校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濰坊醫學院德醫相融,課程思政打造新...
    山東省教育廳與大眾日報社聯合發起「高質量發展看山東·高校行」大型宣傳推介活動,同步徵集評選山東高校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展示亮點成果和創新探索,形成叫得響、可複製的發展經驗。濰坊醫學院《德醫相融,課程思政打造新「配方」》入選「山東高校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
  • 課堂搬到企業,思政「小課堂」融合社會「大課堂」
    中國江蘇網訊 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堅持黨建引領,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將課程思政落實、落細。模具技術學院把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實踐、實習、創新創業等各個方面,學生們在學習的同時,接受職業道德的洗禮。學生在實踐中沉浸於職業素養的薰陶,在創新創業中迸發奮進向上的光芒。
  • 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運用「三個課堂」打造思政育人新平臺
    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論述精神、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經過不斷探索,形成了以「國定思政課堂」、「大型思政公選課堂」、「思政開放課堂」三個課堂為主的思政育人新平臺。
  • 東華大學持續打造「過癮」的思政「金課堂」
    課堂現場。為主題,為160餘名2020級新生講授了一堂思政大課。  同心同向的理想之問作為開場白,一下子拉近了與臺下學生的距離。「一個沒有靈魂的國家、民族,不可能保持精神上的主動,不可能匯聚萬眾一心的奮進力量……」劉書記結合自身的工作經歷和人生感悟,深入淺出,用「家常話」將理論知識化作一個個生動的現實案例,系統而深刻地闡釋了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
  • 打造最適合學生的思政課
    如果有學生感覺在孫芳的課堂上意猶未盡,還可以隨時隨地打開芳姐的微信公眾號「思修說」,通過查看芳姐的原創文章、品鑑經典、觀看微課視頻等形式查漏補缺。近年來,華北電力大學為經營好思政課主陣地,不斷創新方式方法,鼓勵每位教師選擇適合自己的教學方式,用真情打造學生們喜聞樂見、有「硬核」有「乾貨」的思政課,讓每堂思政課有滋有味、入腦入心。
  • 構建「三三三」網絡思政育人新模式,打造思政教育「掌上餐廳」
    如何讓網絡環境下成長的新一代大學生接受良好的思政教育,是目前高校必須面對的問題。濰坊職業學院緊跟時代步伐,在充分解讀新形勢下「大思政」教育工作內涵的基礎上,打破傳統,走出藩籬,結合新媒體並融於新媒體開展思政教育,構建了「三三三」網絡思政模式,為學生精心打造思政教育「掌上餐廳」(如圖所示),增強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形成了可借鑑推廣的網絡思政育人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