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叮咚……」隨著淘寶網後臺不斷傳出的陣陣提示音,韋臨娜的電腦桌面上彈出了一個又一個訂單。令人驚訝的是,這家毫不起眼的特產店,去年竟通過網際網路銷售了260多萬元的臨泉土特產。
近日,記者來到位於臨泉縣韋寨鎮韋寨糧站附近的「老韋家土特產」店,包裝好的五穀雜糧、紅薯幹、紅薯粉、粉皮,成品的醬豆、醃菜,曬乾的豆角、芝麻葉等50多種商品整整齊齊地擺在展柜上,28歲的韋臨娜正忙著處理網上訂單。
「當初我也沒想到,臨泉這些土特產這麼受歡迎。」韋臨娜笑著告訴記者,前兩年,愛人根本看不上她這賣土特產的小生意,直到去年她一人實在忙不過來,愛人便辭去工作和她一起經營網店。
據了解,2000年韋臨娜高中畢業後,便加入了外出務工的大潮。後因結婚,回到家鄉。2014年,在家待產的韋臨娜開始琢磨著做些小生意。「思前想後,我覺得,本地沒有服裝廠,做服裝不具優勢;做小吃,自己的身體狀況不允許。」韋臨娜說,後來,她想到自己在外打工,常常想念的就是家鄉的麻葉、饊子、醬豆、豆雜麵等,每次回來都得吃個遍。有了這個思路,韋臨娜便著手註冊網店,並趁著行動方便的時候騎著三輪車,「像走村串戶的貨郎一樣上門收購土特產。」
「剛開始,我也不好意思吆喝。看誰家大門開著,我就進去跟人家介紹我是幹啥的,以至於很多村民認為我是騙子。」回憶當初,韋臨娜笑著說,為了打消村民的顧慮,她只能拿著提前錄好音的擴音器,大聲吆喝。去得次數多了,村民們開始嘗試著將自家的「土貨」拿出來。因為韋臨娜給的價格比市場上略高,漸漸地,不少村民都願意將「土貨」留給韋臨娜。為了保障產品質量,韋臨娜還會對收購來的「土貨」進行二次篩選。後來,隨著預產期的臨過,韋臨娜的身體越來越笨重,不少村民就趁著趕集的時候將貨送給她。
有了較為穩定的貨源,韋臨娜便將更多的時間用在網店設計和營銷策劃上,努力吸引更多顧客。「剛起步的時候,我既不會拍圖片,也不會搞宣傳,每天的銷量很小。後來通過網絡一點點學習,遇到的問題也都找到了對策,客流量漸漸增多。」韋臨娜說,為打開銷路,她還根據顧客的需求不斷增加土特產的種類。靠著過硬的品質和良好的售後,2015年底,韋臨娜的網店訂單量迎來井噴式增長——每天100多單。
「隨著國家對食品安全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2016年,淘寶要求各個土特產店鋪要有營業執照和食品流通許可證。」韋臨娜說,辦理營業執照的過程中,臨泉縣工商局的工作人員得知她通過網絡銷售臨泉土特產,又給她普及了散裝食品和農產品標籤製作知識,教她如何通過正規渠道進購初加工食品,「正因有縣工商局工作人員牽線搭橋,我才順利獲得了阜南方集饊子的供貨。」
「多虧了工商部門的幫助,我的網店才能適應市場需求,慢慢地轉型成『正規』土特產店。」韋臨娜告訴記者,今年以來,她的網店銷售額已接近200萬元,預計全年銷售額可突破400萬元。「未來,希望進一步擴大經營規模,把更多阜陽土特產『搬』進網店,賣到全國各地。」(阜陽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