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很多依賴線下交易的農產品(000061,股吧)滯銷。然而,康平縣二牛所口鎮劉家窩堡村的農產品非但沒滯銷,大米、小米、玉米粉、靈芝、鴨蛋還有本村的特產地瓜、花生等數十種土特產在全國各地「賣火了」。
1小時:1500多斤地瓜賣光
一個小小的鏡頭,一根看不見的網線,短短一個小時內,1500多斤地瓜就被搶購一空。李文偉沒有想到,自己家的地瓜會以這樣的方式走出農村,受到歡迎。
李文偉是康平縣劉家窩堡村村民。受疫情影響,很多農產品銷售受阻。讓人驚訝的是,李文偉所在的村,農產品非但沒滯銷,數十種土特產還在全國各地「賣火了」。
「現在看來,直播銷售這條路走對了!」提起這些,駐村第一書記宋楠楠顯得特別激動:「這多虧了遼寧省軍區瀋陽第十五幹休所的『網際網路+扶貧』工作的全力幫助和支持!」
劉家窩堡村共有330戶1300多人,是典型的經濟發展薄弱村。很長一段時間,鄉親們一直掙扎在貧困的泥濘裡。「這樣一個經濟落後的農村,怎樣才能走上致富路?」這是2018年10月和村子結對後,擺在幹休所領導眼前的一道難題。
剛開始,他們並沒有什麼清晰思路。幹休所領導帶著村幹部,走訪貧困戶,探尋劉家窩堡村的突圍之路。他們發現,包括大米、小米、黑豆、笨雞蛋在內的30多個品種的農產品是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但是,因為沒有穩定的銷售市場,這些產品不適應大市場,常常增產不增收,優質不優價。
1個人:有的年收入達3萬多元
讓優質農產品走出農村,成為所有村民共同的願望。路子雖然找對了,但「扶貧特產賣遠方」仍然困難重重。由於村民從沒接觸過電商,「淘寶店鋪」流量一直很低。為了扭轉這一局面,幹休所從村裡選了三名口齒伶俐的農民,送到專業培訓機構進行直播培訓。3天後,三名「村播」正式上崗。
昔日農民搖身一變成了主播。村裡開發的新品種——水果玉米,上市三天就在網店被搶購一空,畝淨利潤6000元,水果玉米的成功銷售讓更多村民看到了希望。
村民曹麗就是村子裡首批上崗的「村播」。劉家窩堡村最受歡迎的產品是地瓜,現在已經遠銷廣東深圳。當「村播」之前,曹麗一家五口人種地、養牛再加上外出打工,年收入也就3萬元。而現在,她一個人一年就能掙3萬多元。這段時間,曹麗比往常更加忙碌,網上直播、查看訂單、協調配送,每天忙得不亦樂乎。
農產品快速流轉,村民喜上眉梢。村民張立新說,自己家賣的是鴨蛋,現在是特殊時期,客戶過不來,擔心滯銷。通過電商平臺銷售後,就不用擔心了,近段時間以來,已經銷售了1300多枚鴨蛋了。
1個村:8個月交易額達120餘萬元
「電商直播這一銷售模式,帶來的不僅是效益,更是一種觀念上的更新換代。」幹休所政委潘紅宇介紹,以前老百姓(603883,股吧)沒有產業調整這個觀念,家裡種的都是玉米。自從有了電商平臺,老百姓都在想方設法改變種植結構。他們會選擇種一些經濟作物,能夠通過網上銷售的高「附加值」的農產品。
「網際網路+」模式的迅速發展,使村民賺到了錢,劉家窩堡村踏上了增收致富的快車道。去年7月份以來,該村所有產品已實現交易額120餘萬元。目前,全村已有26家淘寶店鋪,9位主播把村子裡產出的農副產品售賣到了全國各地,售賣的商品更是覆蓋了整個縣城的農副產品。
瀋陽晚報、沈報全媒體主任記者李遠
通訊員趙雷張曉玥
(責任編輯:張洋 HN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