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句話叫做,內憂大於外患。也就是一個國家內部的不團結和戰亂才是最可怕的。古代中國,只有在國家完成統一的情況下,才大規模的對外進行戰爭,所以內部的穩定那才是非常重要的。這句話到現在更是如此。從世界範圍內來看,現在內憂最嚴重的大國大概是英國了。英國內部總共4個部分,現在就有兩個部分在鬧獨立,分別是蘇格蘭和北愛爾蘭,鬧得都很激烈。而其實唯獨威爾斯從來不鬧獨立,這到底是為何呢?
我們知道,英國國名叫做: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其實是由四個部分組成。除了本土的英格蘭、蘇格蘭、北愛爾蘭和威爾斯這三個獨立個體。而現在蘇格蘭和北愛爾蘭都在鬧獨立。唯獨威爾斯很安靜。
而從歷史來看,威爾斯全稱是威爾斯公國。在大不列顛的建國歷史,甚至比英格蘭還要長。在3000多年前的威爾斯人在威爾斯就建立了早期國家,此後一直發展很穩定。在1258年建立了威爾斯公國,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和民族、語言,可以說跟蘇格蘭和北愛爾蘭一樣,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獨特文化的民族,但,幾百年後的今天,蘇格蘭和北愛爾蘭都在鬧獨立,要自己單幹。
為何威爾斯卻非常平靜,從來不鬧呢?主要有三點原因:
第一、威爾斯曾經鬧獨立慘敗。
威爾斯在1400年的時候即英國吞併威爾斯後的120多年後的時期裡,也鬧過獨立。當時的威爾斯一直不滿英格蘭的統治,在1404年在波厄斯親王歐文格蘭道爾的帶領下,威爾斯人舉行大反抗,要恢復自己的威爾斯公國,為此聲勢浩大,堅持了十幾年,而英國人進行了殘酷血腥的鎮壓,在1421年徹底平定。這次戰爭後,威爾斯的反抗勢力和反抗分子基本上被殺光,而且這一次也極大地震懾了威爾斯。知道跟英格蘭對抗那是註定要失敗的,所以在心理上就形成了持久的威懾力,此後是不敢反抗,畢竟威爾斯與英格蘭相比,無論人口和土地、經濟,都是雞蛋碰石頭。
第二、徹底的同化。
很多人不明白為何蘇格蘭、北愛爾蘭鬧獨立。最根本的原因是:蘇格蘭和北愛爾蘭在英國統治中,一直保持高度的自主性和獨立性。保留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因此,英國不能將其同化。但,威爾斯不一樣。威爾斯是英國軍隊打下的江山,尤其是1400年的那次叛亂之後,英國加強在威爾斯的同化,強行推薦英國語言和文化習俗等,使得此後600年威爾斯的民族屬性逐漸的淡化,逐步的失去,而威爾斯成為英格蘭唯一成功同化的地區。這樣的情況下,威爾斯對於英格蘭那是相當認同的。
第三、地位最高。
威爾斯雖然面積不大,人口也不多。但在英國政府威爾斯被賦予了崇高的地位,威爾斯成為英格蘭王儲的直屬領地,這個規定被嚴格地執行。所以後代英國王室都將王儲任命為威爾斯親王,在眾多親王中最為崇敬,享受很高地待遇。
威爾斯國家不大,但是地位很高。英國在此也不斷加強建設。建立了發達的工農畜牧業,百姓富得流油。在這樣狀態下,威爾斯也沒有鬧獨立的必要。
儘管蘇格蘭和北愛爾蘭鬧得很激烈,但威爾斯依舊淡定,過好自己的生活。故而也印證了那句話,只有徹底同化,才能安定。否則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亙古不變。
歷史上,英格蘭、威爾斯、蘇格蘭和北愛爾蘭,是經過一個怎樣的歷程最終走到一起的?為什麼英國叫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從公元43年羅馬人開始對大不列顛島的統治一直延續了300多年,因為遭到北歐的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的侵擾,羅馬人與408年最後撤走,在此後的兩個世紀中,入侵襲擾逐步變成來到定居,還建立了許多小王國,不列顛人則在現在的威爾斯和康沃爾地獨自生存下來,這些小王國先後崛起並稱霸全國,最後稱霸的是南方的西撒克斯王國,但是來自斯堪地那維亞的北歐海盜(現在的瑞典人)接著入侵英國並定居下來。儘管在10世紀時西撒克斯王朝曾擊敗過入侵的丹麥人並一度稱霸英格蘭的廣大區域。
1066年,諾曼第的威廉公爵,在黑斯廷斯戰役中擊敗了英國人,這樣來自法國的諾曼人和其他人,就來英格蘭定居,在隨後的3個世紀中,法語成為貴族的語言,法律結構、社會結構在某種程度上也受到了影響,威爾斯雖然處於英格蘭人的勢力範圍之內,但一直聽命於凱爾特人,課室到了1282年盧埃林王子陣亡之後,愛德華一世發動了一場戰役並取得勝利,就把威爾斯納入英格蘭的統治之下,而威爾斯人並不甘於英格蘭的統治,在15世紀初由歐文格林德領導發動了起義,但在1536年1542年通過聯合法令,把英格蘭與威爾斯在行政、政治和法律上統為一體。
當初住在蘇格蘭的大多數是皮克特人,公元6世紀,來自愛爾蘭的蘇格蘭人在現在的阿蓋爾地區定居,洛錫安住著英格蘭人,而威爾斯不列顛人則繼續北上到了斯特拉思克萊德。9世紀時,蘇格蘭各地區聯合起來抵禦北歐海盜。在整個中世紀,強大的君主國英格蘭一直威懾著蘇格蘭的獨立,在英格蘭,伊莉莎白一世於1603年由蘇格蘭詹姆斯六世繼位。英格蘭和蘇格蘭除了在奧利佛克倫威爾統治時曾有過強行的聯合,但在17世紀他們一直都是各自獨立的。
到了1707年,都意識到政治和經濟的緊密聯合會有大益處,雙方才同意建立一個單一的大不列顛議會。而蘇格蘭仍然保留自己的司法制度和宗教社區,到了喬治一世和喬治二世這兩位,漢諾瓦王室新教徒統治期間,英格蘭和蘇格蘭之間的關係緊張起來,詹姆斯二世黨人發動過兩次叛亂,試圖恢復信奉天主教的斯圖亞特王室,愛爾蘭在公元前就有了許多王國。
但並沒有躲過北歐海盜的侵擾,到公園10世紀時愛爾蘭成了北歐海盜統治的天下,1169年英格蘭的亨利二世入侵了愛爾蘭,英格蘭籍教皇安德裡安四世授予亨利二世最高統治者的權力,因為他想迅速把愛爾蘭教會完全納入羅馬,愛爾蘭大部分地區都落到了盎格魯諾曼權貴手中,在中世紀英格蘭幾乎沒有對愛爾蘭世界實行過管轄權。
從1642年至1652年由於英國發生內戰,愛爾蘭藉機又爆發了多次起義,但都被克魯威爾鎮壓了,1688年詹姆斯二世被廢後,英格蘭與愛爾蘭之間的戰爭沒有間斷,18世紀處於相對和平時期,18世紀末,英國政府出於為帝國考慮作了不少努力,1782年,建立於中世紀的愛爾蘭議會獲得立法自主權,在憲法上大不列顛的唯一紐帶時王國政府,可是,該議會僅僅代表少數盎格魯愛爾蘭特權階層,天主教徒被排斥在外,1798年發生了一次起義但沒有成功。1801年,愛爾蘭與大不列顛聯合為一體。
英國現在擁有的北愛爾蘭、蘇格蘭、威爾斯、英格蘭這四個地區,在歷史上是四個國家。先後兼併威爾斯、蘇格蘭、愛爾蘭以後形成的。被兼併後的這些地方民族情緒波動明顯,一直又分離注意的傾向,尤其是愛爾蘭獨立以後,北部6個區域由於信仰被英國國教的居民佔大多數,所以選擇了留在英國,但是少數天主教徒仍然堅持回歸愛爾蘭,雖然愛爾蘭共和軍活動明顯減弱,但這種民族情緒是攪動英國政府神經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
我的觀點是:英國管好自己的事情就好了,不要整天惦記他國的事情,日不落帝國已不是從前,凡事要低調。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