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40年代,柳州城區道路總長僅12.7公裡,到90年代初增至278公裡
    進入新世紀,一大批道路建成通車,構築起現代化路網新格局
    數十年路網擴張 見證龍城滄桑巨變
    廣西新聞網-南國今報記者黃遠來/文 張存立/圖
    
    新柳大道是柳東新區的主動脈。
    從半個世紀前只有13條城市骨架道路的南方小城,到如今路網密布、出行便捷的現代化都市;從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牛車馬車當道,到現在新能源公交車穿梭城市;從半個世紀前的交通盲區遍布,到如今路網擴張……數十年來柳州城市道路的發展變遷,無不讓老柳州們感嘆城市發展的日新月異,欣欣向榮。
    新中國成立初期
    幾條大街構成的城市
    「上世紀40年代的柳州城市道路就那麼幾條,大多都是石板路和泥巴路,道路條件比較差,主要通行牛車和馬車,汽車基本都很少。」回想起兒時看到的柳州城市道路,雖然已過去70多年,年過九旬的李志決依然印象深刻。
    「當時柳州市區內,僅僅魚峰路比較寬敞。」今年95歲的黃輝老人介紹,上世紀40年代,魚峰路寬30米、長650多米,是當時廣西最寬的道路之一;其他道路基本都是彎曲狹窄的小道。
    據柳州市志記載,1912年,柳州城區道路大多用石板鋪設,彎曲狹窄,柳江南北兩岸的交通依靠渡船。1928年,柳州市政籌備處為創造條件設市,在柳江兩岸開闢魚峰、河南上下街和東大路(中山東路),並陸續拆除河北城牆開闢馬路。解放前夕,柳州城區面積為3.42平方公裡,道路總長12.7公裡。
    黃輝介紹,民國時期柳州市區有13條城市骨架道路,而柳長路(柳州至長安)、柳石路(柳州至石龍)、柳邕路(柳州至南寧)、桂柳路(桂林至柳州)是幾條重要道路,基本構成當時柳州對外的交通骨架。
    新中國成立初期,主要沿用上述城市骨架道路,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柳州市政府把道路、橋梁列為城市建設規劃布局和建設重點,連年不斷擴建、改造、擴寬,逐漸形成貫穿東西南北的環城路網。
    1968年12月26日,跨越柳江的第一座公路大橋竣工通車,使龍城路和魚峰路相連,成為南北向交通的主幹道,結束了過河靠渡船和浮橋的歷史。
    
    上世紀80年代後拓寬的西環路。
    改革開放後
    路網建設加快推進
    改革開放後,柳州市加快推進路網建設,城市面貌日新月異。
    黃輝介紹,1980年後,柳州相繼拓寬改造鵝山路、魚峰路、柳邕路、西環路、廣場路、柳石路、柳江路、文惠路和駕鶴路西段,開闢了飛鵝路中段、潭中大道、廣雅路、濱江東路、濱江西路、蝴蝶山路。
    「上世紀80年代後,柳州市開始將城市路網規劃成環形加輻射形的路網系統,並拓寬改造東環路和西環路,開始建構成城市內環(田字路網)和外環,逐步解決了柳州道路被山、水、鐵路割裂的難題。」黃輝說,柳州城區的「田」字路網,既能迅速疏散市中心的車流,又讓被山體、河流、鐵路分割的不同片區快速溝通。
    黃輝介紹,上世紀80年代後,柳州的道路越來越多,從沙土路升級為混凝土和柏油路面,道路也越來越寬,越來越平坦。到90年代初期,柳州城區面積擴展至82.07平方公裡,市區道路259條(含小巷),總長278公裡,其中高、次級道路230公裡。
    城市公交得益於城市道路的升級改造,公交運營線路也擴展至18條,運營線路總長206公裡。「上世紀90年代的柳州,出門有公交車可直達城區的大半部分地方,出行越來越便捷。市民之間的時空距離也被大大拉短。」黃輝說,當時柳州的公交系統得益於道路條件的改善,在廣西數一數二。
    
    寬闊的陽和大道。
    新世紀
    構築現代化路網新格局
    進入新世紀後,柳州市交通路網建設投入持續加大。如今的柳州,路網越來越發達,道路越來越寬,越來越通暢。
    今年初,百米寬的曙光大道實現主車道雙幅通車,成為溝通起主城區與柳東新區的第二條「大動脈」。此外,雙沙路(一期)、柳江大道、瑞龍路等一大批道路建成通車,也大大改善了交通環境。
    目前,柳州市外環快速路仍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中,建成通車後,柳州交通網絡將更加便捷順暢。
    除了新建道路外,柳州市還對原有的老城區道路進行整體提升改造,勝利路、東環大道、西江路、紅巖路、東環大道東一巷(原炮團路)等一批道路的提升改造極大方便了市民出行。
    目前,柳州市正加快推進對雙沙路(後期)、東外環、西外環、白蓮大道等一批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未來的柳州路網更通達,市民出行更便捷。
    
    與鐵路線並行的柳太路。
    
    近年拓寬修建的東環大道延長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