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東莞時間網-i東莞
阮湧小學各個年代的畢業證
阮湧小學始建於1903年,是東莞歷史最悠久的一家小學,也是唯一還在古城城外原址的學校。115年來,作為百年來東莞乃至中國教育的縮影,隨著時代變幻,阮湧小學的教制、教學內容,乃至校名等也隨著變化,帶上了濃濃的時代色彩,反映了歷史背後的滄桑變幻,也見證了時代的巨變和現代生活的日新月異。
前世:
東莞乃至全國百年歷史的縮影
阮湧小學位於莞城阮湧路,這裡是莞邑大地人文薈萃之所在。早在100多年前,阮湧魚鹽業發達、學府林立,康有為、梁啓超都曾在這裡講過學。可園、道生園等私家名園都匯聚於此,並形成了以張敬修、張嘉謨、居廉、居巢等一大批文人群體,他們在這裡求學問道、相互切磋,學術氛圍濃鬱,尤其在此居住十多年的居廉、居巢還開創了「居派花鳥畫」,隨後形成了嶺南畫派。
可以說,阮湧小學的設立集天時地利人和。其最初的緣起還與康有為、梁啓超有關。1898,康梁發動戊戌變法,變法救國。儘管只歷經百日並最終失敗了,它的一系列變法最後也基本被廢除了,只有教育改革保留下來——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留下了,光緒帝的諭令「各省所有書院,於省城均改大學堂;各府、廳、直隸州,均設中學堂;各州縣均設小學堂。並多設蒙養學堂。」對全國教育也產生了重大影響。阮湧小學的前身——縣立第三小學堂便在這一改革潮中誕生。它由東莞明倫堂創辦於1903年,設址於阮湧水北林公祠,是當時東莞創辦的八所縣立國民小學之一。
我們試圖以其曾使用過的校名作為時間節點,以小管窺歷史之大豹。最初的縣立第三小學堂教學中西兼具,到明國時期還辦過幾年初中,增設三民主義及童子軍課目。日軍侵華期間,民族危殆,全國各校師生抗日救亡,阮湧小學師生的身影便常出現在奔走疾呼的人群中,呼籲民眾抗日。東莞日佔時期,學校由日偽政府在原校址辦東莞第三小學校(後人稱偽三小),這段歷史是許多阮湧小學師生和校友永遠的痛。
1946年學校更名為「縣城鎮第二中心國民學校」,1950年為「莞城第一小學校」。1952年改為公辦,並在同年7月的莞城私立學校大合併中,同是小學、誠明小學、三聯小學、達文小學、啟光小學,以及西隅的私立學校全部併入該校。1956年為「莞城鎮第二小學校」,阮湧路被改鋪成水泥路,教師糧薪制改為工資制。1961年,校名「阮湧小學」始用。但此後又先後更改為紅衛小學、第四小學。直到1979年,「阮湧小學」校名才恢復並沿用至今,阮湧小學也進入了春風化雨的茁壯成長時期。
可以說,作為百年來東莞乃至中國教育的縮影,隨著時代變幻,阮湧小學的校名、教制、教學內容等也隨著變化,帶上了濃濃的時代色彩,反映了歷史背後的滄桑變幻。
今生:
迎來現代化發展 與特色發展道路
在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下,阮湧小學迎來現代化發展和特色發展道路。1985年,東莞教育經費實行區(鎮)包幹,除7所市直屬學校仍由市教育局撥款外,各鎮(區)中小學所需經費,全部撥給鎮(區)包幹,教育投入加大,老師基本工資也隨之增長。在教學上,課程越來越豐富,也越來越注重個性發展,尤其從1993年至2000期間,朝氣蓬勃,不僅有「第二課堂」,還有社會、自然、體育、音樂、美術等課,更有晨(夕)會、班團隊活動、科技文體活動等。
1999年,莞城區政府投入改善各學校辦學條件,阮湧小學新建綜合樓。2002年,在莞城區政府大力支持下,投資1000多萬元擴建,把原來分隔的兩所分校合併,建起五層美觀、高大的教學樓,兩個籃球場,其他設施也重新修繕,校園佔地面積由原來的3650平方米增加到4675平方米,校容校貌煥然一新,教學設備得到完善。同年3月東風小學併入阮湧小學。
2004年,學校有校舍7140平方米,標準課室30間(配有投影儀、錄音機和屏幕),多媒體教學平臺4個,另有電教室、電腦室、舞蹈室、儀器室、自然實驗室、書法室、美術室、圖書室、學生閱覽室、教師閱覽室、科技小製作室等等。學校有29個教學班、學生1335人,教職工72人。
回顧百年歷史滄桑,見證改革開放巨變。百年來,阮湧小學培養了無數出類拔萃的人才,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後,有中國科學院院士李衍達教授、有我國首個打破蛙泳100米世界紀錄的徐志祥等傑出校友,都為該校的歷史書寫了光輝燦爛的篇章,成為該校特有的教育資源。
如今的阮湧小學,在百年歷史的滋養下,在新時代金風的吹拂下,軟硬體都得到升級,近年來先後被評為東莞市一級學校、市綠色學校、市普教系統文明學校、市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等,早已變換了新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