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小橋始建於明朝正德初年,「踏痕」見證滄桑歲月

2020-12-19 上遊新聞

在重慶市榮昌區,瀨溪河流經榮昌的第一座橋,名叫大榮橋。據史料記載,大榮橋始建於明朝正德初年,於清代進行重建。

如今的瀨溪河,水連上下,川流不息,站在大榮橋邊觀看,橋接兩岸,通行無阻。

而大榮橋是一座石質平橋,歷經數百年風雨,留下了很多歲月的痕跡,踏痕——便是其中一道見證。

古時,大榮橋是連接兩岸最主要的通道,兩岸行人通行,商賈來來往往,騾馬運輸貨物……踩出了一道又一道踏痕。踏痕最深的地方達到了8釐米。

大榮橋全長116米,寬1.75米,一共有27個橋墩,26跨。現在在一些橋墩上能看到一個凹下去的長方形深痕,這些深痕的作用是什麼?

當地老一輩村民介紹,大榮橋的27個橋墩上,原本都有龍頭和龍尾,根據中國傳統文化寓意,象徵「龍吞來水」,是用來保佑石橋不被洪水破壞的。歷經歲月洗禮,而今只殘留下中部的一個橋墩上的龍尾,在孤獨地守望著。

而大榮橋的橋面全由平整的大青石鋪就,每一塊石板厚度都在50公分,重量都高達10噸以上。那在科技不夠發達的過去,人們是如何將這些大型石板運送過來進行修建的呢?

這座美麗的大榮橋,無疑凝聚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非凡智慧與才能,也是中國古代橋梁建築藝術的一個體現。正是工匠們巧妙的設計,使得大榮橋數百年仍能正常使用,且歷經多次洪水依然無恙。

數百年來,大榮橋默默守護著這座小鎮,凝視著瀨溪流水,見證著滄桑歲月……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張皓 通訊員 唐瑤

相關焦點

  • 磐安這座410歲的古塔,見證世事滄桑
    作為磐安的古老地標建築,它見證著磐安的滄海桑田和歷史變遷,它就像一把「尺子」,丈量著磐安山區歷史文化的高度和厚度。這座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的古塔,凝聚了古時安文人的心血和汗水。塔高41.68米,古時沒有吊機等大型建築設備,又是如何造出這座高塔的呢?古時先人又為何要建這座塔?
  • 阮湧小學:始建1903年 百年老校見證歷史滄桑變幻
    來源:東莞時間網-i東莞阮湧小學各個年代的畢業證阮湧小學始建於1903年,是東莞歷史最悠久的一家小學,也是唯一還在古城城外原址的學校。115年來,作為百年來東莞乃至中國教育的縮影,隨著時代變幻,阮湧小學的教制、教學內容,乃至校名等也隨著變化,帶上了濃濃的時代色彩,反映了歷史背後的滄桑變幻,也見證了時代的巨變和現代生活的日新月異。前世:東莞乃至全國百年歷史的縮影阮湧小學位於莞城阮湧路,這裡是莞邑大地人文薈萃之所在。
  • 明朝最有爭議的皇帝——正德皇帝
    正德皇帝正德皇帝就是明武宗朱厚照,正德皇帝在歷史上的評價呢,有人說他不好 荒淫無道;當然也有人說他幹的不錯,只是熱愛自由。總而言之,他的評價非常兩極分化。正德皇帝作為弘治皇帝唯一活著的兒子,所以他就是天生的皇位繼承人,弘治18年桃老爹死了以後,他就當上了皇帝,當年只有15歲。明武宗跟大臣們的關係不好,可能這也是他在歷史上名聲不好的原因,畢竟史書是文官們寫的。說他不好的原因,第一個,他不住在皇宮大內,要住在豹房。第二個,寵幸宦官,比如八虎。
  • 茶山南社明清古村落:八百多年小村見證歲月滄桑
    這裡人傑地靈人才輩出始建於宋朝的南社古村迄今已經有八百多年歷史,整個古村落都是環繞著一個長形的水塘而建,民居、廟宇、謝氏大宗祠、少簡公祠、關帝廟等祠堂錯落有序,一條條巷道、一口口古井、一道道圍牆都靜默在那裡,見證著古村的歲月滄桑。
  • 8旬教授出書講述明朝正德皇帝荒淫史(圖)
    現任廣東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客座研究員的韋慶遠教授畢生致力於明清史研究、學術著作等。然而,在古稀之年,韋老卻「改行」寫起了小說,一寫就是十年。近日,在韋老80壽辰之際,他的第一部歷史小說《正德風雲———蕩子皇帝朱厚照別傳》出版。
  • 大明風華中朱瞻基只登基10年就去世!明朝的皇帝為什麼普遍短命?
    而小編對此印象最深的,無疑是由朱亞文扮演的明朝第五位皇帝——朱瞻基 ,這位與歷史上一樣在登基不過短短10年就去世的皇帝實在讓人唏噓,也有網友表示:明朝的皇帝為什麼普遍短命?在明朝十六位帝王中,除了明太祖朱元璋(71歲)、明成祖朱棣(65歲)、明世宗(60歲)外,其餘皇帝壽命都止於四十左右,正德前後兩次落水,離世時只有31歲,而天啟更是23歲就駕崩。
  • 明朝一道兩千萬天價聖旨被發現,揭示出正德皇帝被後世嚴重抹黑!
    在明朝,聖旨一般不是皇帝自己來寫,而是由內閣大學士代寫,內閣大學士看完呈上來的奏摺後給予意見。皇帝其實只需要將大學士的處理意見用紅筆照抄一遍即可,這叫批紅或者硃批。不過後來皇帝越來越懶,結果這個抄一遍的工作就交給了秉筆太監。這也是為什麼明朝中後期太監能夠權勢燻天的原因。
  • 明朝一道2000萬天價聖旨被發現,揭示出正德皇帝被後世嚴重抹黑!
    雖然明朝皇帝的聖旨很多,但正德皇帝的聖旨並不多見,而他本人親自寫的聖旨就更是幾乎難尋。但這份聖旨證實出自正德皇帝之手,所以說很少。而且這道聖旨落款時間是:「正德三年五月初三日」,根據《明史》的記載,正德三年簡直每個月都會發作許多大事,史料都有記載,可是就五月沒有,這道聖旨恰好彌補了五月份的空白,學術研究價值很大。
  • 明武宗是不是被黑得最慘的明朝皇帝?為何正德心思全放在軍事上?
    縱觀歷史上下幾千年,死後溢號為「武」字的帝王,這是個很牛逼的稱號,歷史上其他朝代能得到「武」字為諡號都是牛逼的皇帝。周武王、秦武王、漢武帝、光武帝、魏武帝、五代十國中開國皇帝很多都用武或孝為諡號,唐武宗、後唐武帝、元武帝、清太祖也叫武皇帝努爾哈赤。這些都是牛逼的帝王,明朝就朱厚照得到了「武」字,他能差到哪去?
  • 明朝中期規模最大的起義,波及8省,正德皇帝調邊軍平亂!
    文/晚風暮雨提到明朝時期的起義,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明末李自成和張獻忠起義,前者甚至攻入北京城,推翻了明朝,但鮮為人知的,在他們之前,明朝也爆發過一次聲勢浩大的起義,義軍轉戰八省,給明朝造成沉重打擊, 這就是正德年間的「劉六、劉七起義」。
  • 這座地標塔,曾是無錫最高建築,建國70年經歷7次重修
    說起一個城市的旅遊,很多人都會去打卡這座城市的地標。每個城市都有屬於自己的地標,都有屬於它的特殊意義。地標是不僅一座城市的代表形象,也是這座城市歷史發展的見證。對於一座城市,每個人心中的地標都不一樣。龍光塔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至今已走過了400多個春夏秋冬,見證著無錫從古老文明一步步邁入現代繁華,至今仍是無錫城區最顯眼的古建築。無錫建造龍光塔的目的與很多佛塔不同,主要是為了振興無錫的文風。自從南宋無錫出了第一個狀元以來,往後數百年就再沒出過狀元了,所以到了明朝萬曆二年就建了這座塔。
  • 既不算暴君,也不算賢君,明朝的轉折點是否在正德與嘉靖?
    如果把明朝分成前後兩個半段的話,那么正德皇帝應該是"中間"的那一個。在所有十六位明朝皇帝中,正德皇帝朱厚照正好是第十位,數量上雖然中間偏後,但人家前九個看起來更像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從正德開始後面六個,就好像不再那麼"循規蹈矩"了,甚至每一個都有點兒"個性飛揚"。
  • 明朝中後期丟了澳門,清朝初年強盛時為何不收回來
    1999年12月20日,我國政府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本文為大家解答的是封建社會對,明朝和清朝對澳門的態度。 明朝嘉靖年,葡萄牙用賄賂的手段取得了澳門居住權利 正德十二年(1517年)葡萄牙殖民者來到明朝,廣東右布政使吳廷舉制訂了番舶進貢交易的辦法,《明武宗實錄》記載:「命番國進貢並裝貨船舶,榷十之二,解京及存留軍餉者,俱好舊例,勿執近例阻遏。」
  • 「二十四節氣」:承載先民智慧,見證歲月滄桑
    時間:2016年11月30日下午;地點: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聯合國非洲經濟委員會會議中心;事件:第十一屆委員會經過評審,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故稱「金羅店」的600年古鎮,如今光環褪去,卻清幽寧靜景色迷人
    自駕遊去羅店古鎮是庚子年初冬時分,需要走中環轉內環穿過市中心。雖然會遇上堵車,可畢竟是近道。據說,以後這晉M的車牌怕是再也不可能再走這樣的路線了。尋訪羅店古鎮是緣於該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是上海市迄今為止擁有的13座由國家住建部等五部委命名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之一。有著600多年歷史的羅店古鎮,始建於元代至正年間。
  • 一道明朝聖旨價值兩千萬,專家:彌補了歷史缺憾,為正德皇帝正名
    近年來,一道明朝聖旨以兩千萬的拍賣價成交,這一消息震驚了眾人,如此天價成交,讓人們不禁有所疑問,這道聖旨究竟有何特殊之處呢?事實上,這一道聖旨還真有不同之處,據專家所言,這道聖旨由正德皇帝親手書寫,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研究意義,而且聖旨所記載的內容不僅彌補了歷史缺憾,還為正德皇帝正了名。
  • 正德皇帝沒鑄過錢?那「正德通寶」是哪來的?
    看到正德通寶銅錢上的「正德」二字,相信很多朋友的第一反應是明朝有個正德皇帝,那鑄造的時間應該是明朝中期。但實際上據文瀚樂拍所知,真品的正德通寶最初鑄造於明末清初時期,後來民國年間也有鑄造,為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那就要從正德皇帝的人品談起。
  • 十二月,浮華滄桑,往事歸零,舊愛歸來,忘乎所以,度幸福歲月
    十二月初,浮華滄桑,往事已逝,天秤座的舊愛歸來,忘不了,度不了快樂的歲月。獅子座獅子是一種特殊的霸氣,他們總是喜歡控制他人的生活。然而,獅子座確實擁有超人般的能力。它們總是能非常認真和出色地完成領導交付的任務。再者,他們在生活中能夠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總是受到無數人的歡迎。
  • 濟南記憶 | 郵政大樓,見證濟南百年歷史滄桑
    1918年動工興建,1919年竣工,1920年開始營業。百年光陰倏忽而逝,幸運的是,郵政大樓至今矗立,見證著濟南百年歷史風雨滄桑。對於這座歷史底蘊深厚的郵政大樓,已經在這裡上了整整40年班的濟南人趙曼懷著深厚的感情。趙曼1961年出生,1978在知識青年下鄉的大潮中下了鄉,1980年回到濟南,就進了這座大樓上班。與郵政大樓40年的光陰廝守,讓趙曼感覺「十分幸福」。
  • 始建明朝郭家大院走出多位名人 曾出一品誥命夫人
    郭家大院始建於大明朝嘉靖年代(即1540年左右),該院為宮廷式建築風格,現保存完好的除了大院以外,還有「古柏青松」、「四部書香」、「五知風峻」書牌坊等,具有濃鬱的江南風格。從大院先後走出了多位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