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市榮昌區,瀨溪河流經榮昌的第一座橋,名叫大榮橋。據史料記載,大榮橋始建於明朝正德初年,於清代進行重建。
如今的瀨溪河,水連上下,川流不息,站在大榮橋邊觀看,橋接兩岸,通行無阻。
而大榮橋是一座石質平橋,歷經數百年風雨,留下了很多歲月的痕跡,踏痕——便是其中一道見證。
古時,大榮橋是連接兩岸最主要的通道,兩岸行人通行,商賈來來往往,騾馬運輸貨物……踩出了一道又一道踏痕。踏痕最深的地方達到了8釐米。
大榮橋全長116米,寬1.75米,一共有27個橋墩,26跨。現在在一些橋墩上能看到一個凹下去的長方形深痕,這些深痕的作用是什麼?
當地老一輩村民介紹,大榮橋的27個橋墩上,原本都有龍頭和龍尾,根據中國傳統文化寓意,象徵「龍吞來水」,是用來保佑石橋不被洪水破壞的。歷經歲月洗禮,而今只殘留下中部的一個橋墩上的龍尾,在孤獨地守望著。
而大榮橋的橋面全由平整的大青石鋪就,每一塊石板厚度都在50公分,重量都高達10噸以上。那在科技不夠發達的過去,人們是如何將這些大型石板運送過來進行修建的呢?
這座美麗的大榮橋,無疑凝聚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非凡智慧與才能,也是中國古代橋梁建築藝術的一個體現。正是工匠們巧妙的設計,使得大榮橋數百年仍能正常使用,且歷經多次洪水依然無恙。
數百年來,大榮橋默默守護著這座小鎮,凝視著瀨溪流水,見證著滄桑歲月……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張皓 通訊員 唐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