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店轉型是老話題,其中討論最多的是轉型藥妝店。藥妝店之所被討論最多,因為日本的藥店同行們率先作出了成功轉型的典範。
隨著國家醫改深入,藥店轉行越來越顯得迫在眉睫。一心堂近日就在海南開了第一家藥妝店。
這家店選址絕對經過一心堂深思熟慮:海南是新開的購物免稅區,聚集了足夠多既有購買需求又有購物能力的藥妝顧客群,如果該店試水成功,估計會有大批同行持續跟進。
但筆者以為,即便這家店成功,也是得益於其特殊的地利條件,很難成為全國性模板。目前來看,藥店要想成功轉型藥妝店,至少還需要翻過三座橫在面前的大山。
01
顧客缺失對藥妝的消費認知
顧客消費認知是一個很讓藥店頭疼的問題。
目前大部分顧客對藥店的消費認知是賣(買)藥的地方。
要說去哪裡買化妝品?答案可能是商場專櫃、化妝品店、電商平臺甚至是百貨超市,可唯獨想不起藥店。
更何況,藥妝與普通化妝品還有很大區別。
關於藥妝目前沒有統一的定義。筆者查閱相關資料後的總結理解是:藥妝一般指經過皮膚科醫生推薦的具有某些功能性的化妝品,是一種介於藥品與化妝品之間的商品。藥妝不含有致敏原,生產標準比化妝品嚴格。
藥妝一般在藥店銷售。比如薇姿等品牌,在國外都以藥店為核心銷售渠道。
但在我國普通顧客眼裡,藥妝跟化妝品沒有太大區別,甚至沒有區別。這種消費者認知,讓藥店很難獲得顧客對買藥妝去藥店的消費認可。
以薇姿為例,進入中國很長一段時間,始終想在藥店銷售,但因為無法改變消費認知,而不得不改變銷售渠道。
有人說不對啊,日本的藥妝店從馬桶清潔劑到口香糖無所不賣,也不全是藥妝啊!
這個說法沒毛病,在顧客已經建立起「買藥妝去藥店」的消費認知後,通過擴大商品品類等方式提升銷售、開拓新客源,是零售行業的本能操作。
現在的問題是,怎麼培養顧客習慣買藥妝去藥店這種消費認知?這需要整個醫藥零售行業推進和努力,這也是一座很大的山!
02
藥妝標準在哪裡?
假設我們翻過了第一座大山,消費者認識到藥妝的重要性,大家也開心地來藥店購物。那麼,第二座大山又橫在了面前——我們沒有藥妝標準!
這不是開玩笑,目前我國是沒有藥妝標準的。反觀日本,則具有相對完善相應的藥妝標準。
正因為我國沒有標準,國外藥妝品牌/產品進入中國,大多只以普通化妝品的標準標註和生產,這讓顧客很難區分其與普通化妝品的區別。
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我國的藥妝市場還不夠成熟。因為沒有標準,所謂的國產藥妝商品就更無從談起。
有人說,只經營歐美日等相對成熟的品牌藥妝產品,隨之又問題來了——既然都賣同樣的商品,怎麼說服顧客購買自家商品呢?
以日本大部分藥妝品牌舉例,藥妝店的主要競爭對手有跨境電商、免稅區電商及實體店以及各種跨國代購們。同樣的商品,如果跟上述競爭對手比規模、品類和價格,藥妝店基本沒有任何優勢!
沒有本土藥妝標準下的商品差異化競爭,沒有國外品牌商品價格優勢,甚至藥妝還沒有標準。藥店轉型的第二座大山同樣很沉重。
03
藥妝顧客如何轉化?
再談一個更實際的問題,假如解決了上面兩座大山,藥店剩下要解決的就是顧客轉化問題。
購買藥店商品有兩種人:老顧客和新顧客。
來分析下目前藥店商品銷售額佔比構成:70%左右為藥品,剩下30%為非藥品。非藥品中大概有2%-5%的比例為化妝品,5%的化妝品比例存在高估(因為有些地方甚至不允許醫保店經營化妝品)。
如果要開藥妝店,前期把所有化妝品計算在內,能否達到一個較高佔比?與此同時,要達到這種佔比,需要轉化老顧客,還是提升新顧客?
如果轉化老顧客,即便允許藥店經營化妝品,絕大部分醫保店的顧客都是中老年人,轉化的潛力有多大?
如果要開發新顧客,藥妝的大部分顧客都屬於年輕人特別是年輕女性,如何爭取這些顧客進藥店購物?
日本近些年藥妝店發展壯大原因有二,一是國內電商發展緩慢,沒有對藥妝形成系統性衝擊;二是我國顧客對其銷售貢獻較大。對比之下,我國電商行業超級發達,藥妝店要想從電商手裡搶顧客難度不小。
這是我國藥妝店需要翻越的第三座大山。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藥店轉型藥妝店,看似困難重重,但如果換一個角度看問題可能會完全不一樣:藥妝店之所以困難,是因為沒有形成完整的行業體系。一旦我們解決了藥妝標準、生產研發、服務等各個流程,那麼這個行業將又是一個巨大的行業金礦。
只有不成熟的產業才有壯大的機會。我國藥妝店如果轉型成功,參照日本藥妝店與藥店的銷售佔比,我國零售藥店的銷售規模將差不多能翻一番。
如此看來,藥店轉型藥妝店,是一種風險與機遇並存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