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有個避暑山莊,大家都知道。而承德市為了宣傳避暑山莊的旅遊項目,拍攝了一段《康熙大典》的舞臺劇。這部劇的結尾,為了表現康熙「治大國如烹小鮮」,特地準備了一段御膳房報菜名的劇情。而這段報菜名的結尾並不是我們熟知的「板鴨筒子雞」或「雜燴鍋子」,反而是「油炸花生米」。對於這一段的解釋,導遊說是作為包袱使用的,康熙爺這千古一帝,滿漢全席壓軸的大菜卻是「油炸花生米」,這種反差很是搞笑。但其實真的這樣嗎?
我覺得,如果康熙真的吃過「油炸花生米」,那麼這道菜在他的菜單裡,絕對可以排到第一名。因為這道菜,包含了古人急缺的油與鹽,當康熙結束了一天的工作,最需要補充的恰恰是這兩樣東西。相反,蒸羊羔蒸鹿尾這些菜,雖然在現代人看來都是珍饈美味,但是在缺少調料的古代,蒸出來的羊肉味道究竟如何,恐怕真得見仁見智了。
說回來,無論古人還是今人,對於食物的需求,恐怕還是味道高於營養。同樣舉一個皇帝的例子,宣統皇帝溥儀。溥儀在臨去世前,最念念不忘的美食,不是兒時吃的滿漢全席,也不是國宴上吃的各地美味,而是一碗方便麵。當然,有人說了,就喜歡吃清淡的,這個很正常,但是這是因為您還沒有消耗特別多體力,所以覺得不需要補充油鹽,會覺得膩。而如果您出了一身臭汗,絕對是需要補充鹽分的。這樣的故事,在日本也有。
在以前,古人都是借這句話嘲笑織田信長不懂公家禮儀。但是現在看來,織田信長是上過戰場的戰將,自小更是以武力聞名日本的「尾張大傻瓜」,每天鍛鍊肯定超過那些天天盤腿坐在朝堂上的公卿貴族。所以多加點調料,才是信長「愛吃的口味」。在《戰國日本》一書中,作者茂呂美耶也特地談了這段歷史。作者為了考察日本風土人情,走了很多地方,晚上要靠比傳統和食口味還要重的中餐來填飽肚子。而織田信長消耗的力氣更多,自然更需要補充油鹽。
最後說回標題的漢堡包吧。現在全世界,各大快餐店四處開花,受人歡迎,正是因為它的一個物品:漢堡。這漢堡包一個東西,完全可以代表了當今工業生產力的一切。漢堡的製作是標準化的流水線,麵包,肉餅,黃瓜,生菜,絕對都是定量的,調料的味道自然也是一樣的,烹飪時間也都是一樣的,這便象徵著工業的標準化。
漢堡的味道是重口味的,辣醬,芝士,沙拉,各種味道碰撞在舌尖味蕾上,濃重的香味甚至掩蓋了食材的本身,這恰恰是現代科技發達帶來的——在古代,這麼香的調料還沒有吶。漢堡的吃法自然也是現代化的,拿著紙袋子,左一口右一口,幾分鐘吃完,符合現代人的快節奏。而孔夫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做法,自然是過時了的。
在現代化的發展道路中,漢堡包這樣標準,重口味,製作簡單快速,吃起來很方便的食物,自然要比傳統美食更加受人歡迎。而在不遠的未來,這標準的工業產物,更是會把傳統的廚師遠遠拋在身後。在鋼筋水泥組成的烏託邦裡,一個個過路人在霓虹燈光的照射下趕著路,手中拿著一個被啃過一半的漢堡,我覺得這才是賽博朋克時代的美食觀。而這種標準,方便,熱量高的食物,若是被穿越者奉獻給準噶爾前線親徵的康熙,那麼一定會被怹大加讚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