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披聖人衣 行篡權事 落得身首異處 橫死留罵名

2020-12-17 酉嫻講歷史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下士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歷史的精彩就在於,他往往出人意料。白居易詩中的兩個人物:周公與王莽。他們在當時,一個被疑作可能篡權人,一個卻是高尚的禮賢下士形象。如果他們死得早,就無法知道他們的真實內心,究竟怎樣。他們都沒有「及時」死去,讓這齣戲演出了結果。

周公後來成為了人們心中,偉大的聖人。扮演聖人的王莽,卻是一個篡權的盜國賊。要知道,王莽這個真正的偽君子,演得很辛苦。很可惜,一朝敗露,全盤皆輸。

王莽在王氏這個高門大族中,顯得格外低調,不張揚。父兄早亡,他與叔伯一起生活。他儒雅知禮,為人謙恭,行為檢點。

在伯父王鳳生病期間,他衣不解帶,端湯餵藥。伯父王鳳深受感動,覺得王莽的孝心可嘉。臨終前,王鳳向皇帝推薦了王莽。於是,二十四歲的王莽,有了一個黃門郎的小官職。

王莽的仕途道路,升遷很快。由於王莽仁心外顯,人人稱道,使得位居大司馬的叔伯,俱皆舉薦。王莽以自己的俸祿,無私助人,幫窮解困,簡直就是完美的化身。

在漢成帝一朝,就是王氏天下。王家一門,九人封侯。得意之時,王莽也從未表現出,傲慢無禮相。即使在漢成帝駕崩,漢哀帝即位,新的外戚崛起時,王莽離開政治權利中心,依然嚴於律己。

在封建社會,人口可以買賣,僕人都有主人的。王莽的二兒子,打死了一個奴婢。卑賤的奴婢,命如草芥。王莽接下來的行為,震驚世人:令兒子自殺。

這一命抵一命的思想,倒是尊重了人權,反映出人的平等思想。但從來這種違背常情、不近人情的做法,背後都會隱藏著可怕的目的。可憐那個孩子,做了王莽為己邀功德的犧牲了。

至此,王莽已經由好人,升華為聖人。他努力打造的完美形象,終於為他等來了機會。漢哀帝死了。

王莽的姑母王政君,在漢哀帝辭世當天,收回傳國玉璽。她奪回了大權,結束了靠邊站的日子。王家的春天,隨之回來了。

「聖人」王莽,受到公卿一致推舉。王莽成為大司馬。王莽「知恩圖報」,對待姑姑王政君一直很孝順。如果沒有之後的「變臉」,如果王政君不是太過長壽,那麼王莽的「完美」會讓她無比欣慰。

也是王莽的運氣太好吧,漢哀帝沒有子嗣。立一個小皇帝,做個自己手下的傀儡,是不錯的設想。這樣就有了九歲的漢平帝。皇帝很小,機會正好。可惜小皇帝完全不知道,自己將在一張網中,逐漸成為「粽子」。

王莽一面大力打造聲勢,派人到民間搜集歌謠。傾聽民意,感受天意。天人齊頌王莽是「聖人」。漢平帝十四歲時,王莽「安排」自己的女兒,做了漢平帝的皇后。這回,王莽又多了一個身份—國丈。

王莽還是不能盡情「施展拳腳」,他又「安排」了女婿漢平帝的死亡。一切都是為自己的目標,相信「遠大理想一定會實現。」。他換上了更小的皇帝,只有兩歲。

王莽此時的權勢,就是未「轉正」的皇帝。他的身份是「攝皇帝」。在萬民擁護聲中,他得到了「加九錫」。人所共知,下一步就是取皇帝而代之了。這個當年曹操得到了,被罵聲淹沒。司馬昭得到了,是「路人皆知」。諸葛亮得到了,依然是後世敬仰。

深受儒生愛戴,深受百姓擁護的王莽,實在難以「違抗民意」。萬民請願,又兼祥瑞福獸的出現,王莽不能再「堅辭不受」了。五十四歲那一年,王莽成為了皇帝,改國號為「新」。

登基大典儀式前,需要傳國玉璽。太皇太后王政君,已經是蒼老無力。她到此時才明白,侄兒王莽包藏禍心。後悔當初沒看穿,後悔一手養肥奪權人。劉家的媳婦,不想成為政權終結者。惱恨自己成了王莽的幫兇。

傳國玉璽不能交!帶到地下也不交!但面對原形畢露的侄兒,一切反抗都是那般無力。這個為王家,帶來無限榮光的老太太,感到了莫大的無助。無顏見地下劉家列祖列宗。她奮力把玉璽扔了出去。

玉璽沒有粉身碎骨,只是掉了一個角。後來這個缺角,用黃金修飾包裹,傳承下去。

王莽搖身成為新朝的皇帝。他要建立一個理想國。他崇奉儒家思想,恢復禮治社會,達到政通人和。他改革田制,天下土地俱為「王田」。他施行了均田制,且農田不能買賣。他解放了奴隸,並禁止奴隸買賣。他發行多種貨幣,改革幣制。

既得利益集團,那些貴族豪強,包括地主階級,都是新朝改革的有力反對者。萬民擁護的王莽,已經成了人神共憤的反面人物。他的垮臺,也就是註定的了。

要說王莽通過多年的精心「表演」,成功獲得萬民擁戴。他篡權之後,也沒有大興土木,腐化墮落,倒也十分難得。他的改革,不見容於當時,他太過超前,太過書生意氣了。

他最終還是成為徹底的失敗者。可悲的是,他的一顆頭顱,被東漢一朝「珍藏」,成了警示後人的反面恐怖「教材」。

相關焦點

  • 中國的「聖人」和西方的「聖人」有何差別?看中西評判標準的差異
    《論語·雍也篇》中有他的說法: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 子貢問他如果一個人廣泛的給予民眾以好處且幫助他們,算得上仁德嗎?孔子很激動,說哪裡僅僅是仁德,已經是聖德了,堯舜大概都很難做到。
  • 怎樣理解老子「聖人處無為之事」和「聖人行不言之教」之「聖人」
    下面我們就《道德經》第2章和第3章中老子關於聖人的解釋,這兩章中老子分別講到,「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和「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 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這裡都講到了「聖人」,但不同點在一個是」聖人之事「,一個是」聖人之治「,內容相近但不相同。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這兩章中老子「聖人」的」事「和」治「。
  • 【百日會戰】他給車牌「披」上了雨衣
    【百日會戰】他給車牌「披」上了雨衣 2020-12-10 19: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一代巨賈胡雪巖因一句俗話,成百姓笑柄,落得千古罵名
    說起這個俗語就不得不提起一個人,他就是清朝的商業巨鱷胡雪巖。此人是清朝歷史上的風雲人物,是現代商界的楷模他的家書被譽為當代企業的教科書。胡雪巖原名胡光墉,祖籍安徽是徽商的代表人物,為人正直出身貧苦人家,少年時在錢莊給掌柜當學徒,因為勤奮好學,肯吃辛苦被掌柜視為己出,臨終將商號託付於他,而胡雪巖也並未讓掌柜失望。自此翻身投入商海。
  • 《論語》精華|孔子與子路、顏淵談志向 聖人講理想,學生看現實
    01、子產為官的四種可貴品質:端己、敬上、惠下、有義原文5.16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公冶長》譯註:孔子評論子產說:「(子產)有四個方面符合君子的標準:他自己的行為謙恭,他侍奉君主恭敬,他養護百姓施惠,他管理百姓合於道義。」註:子產,姓公孫,名僑,字子產,鄭國大夫。解析:子產是春秋時期鄭國的賢相,鄭穆公的孫子。孔子對他給予高度評價,認為子產為官做到了合於君子之道的四個方面:端己、敬上、惠下、有義。
  • 神的僕人,你有「罵名」嗎?
    點擊上方「福音滿滿」藍色小字即可每天收到我們的文章謝謝您的支持願每一個神的兒女都作「畫眉鳥」,不作「麻雀」今天,我們繼續分享列王紀下6:20節:他們進了撒瑪利亞。以利沙禱告說:「耶和華啊,求你開這些人的眼目,使他們能看見。」耶和華開他們的眼目,他們就看見了。不料,是在撒瑪利亞的城中。
  • 他在古代被稱為「聖人」,可生活作風卻不檢點,簡直侮辱聖人二字
    文/仗劍走天涯他在古代被稱為「聖人」,可生活作風卻不檢點,簡直侮辱聖人二字!朱熹此人非常的厲害,他不是孔子的親傳弟子,但是在我國古代卻靠著「存天理,滅人慾」的風格成為了一代聖人。不過朱熹此人卻並沒有多麼的有聖人之風。但是如果古代只有對一個人非常的敬佩,或者認同他所做的事情和功績之後,才會在他的名字之後加上子。比如孔子,老子等等。不過這都是對於我國有的最大貢獻的人,可是很多的人都認為朱熹是不配當朱子,不配做聖人。
  • 狼行發文尋求新隊伍,Uzi只評論兩個字,幫助他的意思太明顯!
    LGD「老年銀河戰艦」分崩離析在轉會期還沒開啟時,Kramer就被爆料要離開LGD,同時他在跟粉絲私信聊天時也確認這件事,轉會通道還沒打開時LGD粉絲就做好了心理準備。說起來有些遺憾,S7賽季的Kramer可以說是LGD院長,整支戰隊都靠他在C,最後隨著年齡增大以及版本變化,ADC的地位越來越低,Kramer的狀態也在不斷下降,最後落得一身罵名;Kramer把自己的巔峰期奉獻給了LGD,這點還是要給予他尊敬的。不出意外的話,Kramer也不會留在LPL了,下賽季或許能在LCK見到他。
  • 我們只知道勾踐臥薪嘗膽,卻不知道他的故事遠不止這些
    他的故事可以說非常精彩,根本不止臥薪嘗膽這些。我們看一下勾踐大致的狀況。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踐即位。勾踐當時的年齡在26歲左右,在當時來看是正當壯年。不過勾踐當時繼位的時候,國家的狀況並不好。越國有個死敵就是吳國,這兩個國家常年徵戰不斷。勾踐的父親允常在位的時候和吳王闔閭就是死敵。所以當闔閭聽說允常去世之後,立刻派兵攻打越國。
  • 歷史上第一個被尊稱為聖人的人,他的智慧誰能明白?
    孔子稱為戰國時期最著名的一個思想家,他主張的是人人平等,反對戰爭,因為他知道戰爭只會帶給人們的傷害,而不會產生什麼有利的用處。而且孔子這個人他主張的是什麼呢?他主張的人如果沒有鬥爭,那麼天下就會太平,而這個世界就會發展向上。
  • 哈裡違背曾祖母臨終遺願,為梅根放棄職責,背負不孝不忠的罵名!
    蘇塞克斯公爵和公爵夫人宣布放棄他們的職責,以「開闢一個新的進步的角色」,之後,他們搬到了加利福尼亞州,推出了「阿奇維爾」(archewell)這個新品牌,並且與Spotify播客和Netflix公司進行交易,利用王室身份獲得了豐厚的利潤,然而,哈裡的曾祖母,也就是在2002年去世的伊莉莎白,對此事將不會太高興。
  • 劉澤華:聖人從眾與從善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原意為聰明的人會根據時期的不同而改變行事策略,智慧的人會隨著事情的不同而改變處理問題的方法。這句話出自漢代桓寬的著作《鹽鐵論》,體現了我國傳統文化中源遠流長的權變、經權、常變的哲學思想,即處理事情應該遵循一定的原則,但是也要因時制宜、因地制宜,根據情境、形勢的不同而靈活變通。
  • 傅說,先於孔子800年而成聖的聖人,他是誰?
    上一篇說到,商朝中興居然是靠一個奴隸傅說(yue)就是這個奴隸,傅說是誰,為什麼說他是先於孔子而成聖的聖人?傅說傳說傅說天資聰穎,但父母早亡,勤奮好學的傅說早諳世事,但他不願意和欺壓百姓的奴隸主相處,就躲到一個山洞裡。
  • 【爆料:「身首異處」:人頭、身子露天霸州三中門口垃圾坑】引路人圍觀
    【純原創團隊,不為博人眼球抄襲文章,只報咱身邊事】
  • 利己與利他,人為什麼要做聖人?
    只有想做聖人的人,只有想成為神的人在要求自己盡善盡美,普通的人放棄了對自己和對他人的要求。在中國式的人倫道理中,做一個圓滿完美的人,是對人的最高理想。總有許多的教誨和許多勸喻讓你做一個好人,做一個完人,甚至做一個聖人。但做這樣一個人的目的是什麼?人們卻並不清楚,所以,一切的勸誡都顯得可疑:為什麼要做一個聖人?做一個聖人對自己有利還是對他人有利?
  • 「百日會戰」他給車牌「披」上了雨衣
    12月6日16時45分許,清水縣公安局交警大隊指揮中心在進行視頻巡查過程中,在永清路原泉小學附近路段發現一輛號牌為甘E5T**2的廂式貨車停在路邊,車輛駕駛人下車後,拿了一件雨衣披在了車輛前面的號牌上,整個過程持續10來分鐘,駕駛人實施故意遮擋號牌違法的全過程,被視頻監控記錄,待取下雨衣時
  • 聖人在哪裡?除你之外,根本沒有什麼聖人!
    他還沉睡著呢!」作家劉繼榮曾講過這樣一件事:有位六十多歲的媽媽,每天都給女兒打電話。她聽到的,總是語音信箱的留言:「對不起,我現在很忙,有事請留言哦!」那輕俏活潑的聲音,讓媽媽禁不住笑容滿面。明知女兒不在電話那頭,她仍會慈愛地回答:「好,你去忙,媽媽明天再打給你。」而事實上,這聲音的主人,已在一年前因車禍去世。
  • 臺北市內湖環山路4歲女童被砍 身首異處
    臺北市內湖區環山路發生小女童命案,4歲女童遭年約33歲王姓男子砍殺,身首異處,而女童母親在現場痛哭,警方已經將行兇歹徒帶回派出所偵訊。內湖環山路4歲女童遭砍,身首異處。(楊兆元攝)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 三國疑案:都是亡國之君,一人因四個字留下千古罵名,憑什麼?
    三國時期兩位亡國之君,前者在景耀六年,於蜀漢尚有二十萬大軍,可傾城而戰之時,卻選擇了聽從光祿大夫譙周的提議,自縛雙手,出城投降鄧艾,並下令全軍投降;後者在天紀三年,備亡國之禮,素車白馬,肉袒面縛,銜璧牽羊,大夫衰服,士輿櫬,率領太子孫瑾等人來到王濬營門投降……從投降的方式上來說,後者還是以前者為榜樣,可史書對二人投降的評價卻大不相同,劉禪留下了千古罵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