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下士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歷史的精彩就在於,他往往出人意料。白居易詩中的兩個人物:周公與王莽。他們在當時,一個被疑作可能篡權人,一個卻是高尚的禮賢下士形象。如果他們死得早,就無法知道他們的真實內心,究竟怎樣。他們都沒有「及時」死去,讓這齣戲演出了結果。
周公後來成為了人們心中,偉大的聖人。扮演聖人的王莽,卻是一個篡權的盜國賊。要知道,王莽這個真正的偽君子,演得很辛苦。很可惜,一朝敗露,全盤皆輸。
王莽在王氏這個高門大族中,顯得格外低調,不張揚。父兄早亡,他與叔伯一起生活。他儒雅知禮,為人謙恭,行為檢點。
在伯父王鳳生病期間,他衣不解帶,端湯餵藥。伯父王鳳深受感動,覺得王莽的孝心可嘉。臨終前,王鳳向皇帝推薦了王莽。於是,二十四歲的王莽,有了一個黃門郎的小官職。
王莽的仕途道路,升遷很快。由於王莽仁心外顯,人人稱道,使得位居大司馬的叔伯,俱皆舉薦。王莽以自己的俸祿,無私助人,幫窮解困,簡直就是完美的化身。
在漢成帝一朝,就是王氏天下。王家一門,九人封侯。得意之時,王莽也從未表現出,傲慢無禮相。即使在漢成帝駕崩,漢哀帝即位,新的外戚崛起時,王莽離開政治權利中心,依然嚴於律己。
在封建社會,人口可以買賣,僕人都有主人的。王莽的二兒子,打死了一個奴婢。卑賤的奴婢,命如草芥。王莽接下來的行為,震驚世人:令兒子自殺。
這一命抵一命的思想,倒是尊重了人權,反映出人的平等思想。但從來這種違背常情、不近人情的做法,背後都會隱藏著可怕的目的。可憐那個孩子,做了王莽為己邀功德的犧牲了。
至此,王莽已經由好人,升華為聖人。他努力打造的完美形象,終於為他等來了機會。漢哀帝死了。
王莽的姑母王政君,在漢哀帝辭世當天,收回傳國玉璽。她奪回了大權,結束了靠邊站的日子。王家的春天,隨之回來了。
「聖人」王莽,受到公卿一致推舉。王莽成為大司馬。王莽「知恩圖報」,對待姑姑王政君一直很孝順。如果沒有之後的「變臉」,如果王政君不是太過長壽,那麼王莽的「完美」會讓她無比欣慰。
也是王莽的運氣太好吧,漢哀帝沒有子嗣。立一個小皇帝,做個自己手下的傀儡,是不錯的設想。這樣就有了九歲的漢平帝。皇帝很小,機會正好。可惜小皇帝完全不知道,自己將在一張網中,逐漸成為「粽子」。
王莽一面大力打造聲勢,派人到民間搜集歌謠。傾聽民意,感受天意。天人齊頌王莽是「聖人」。漢平帝十四歲時,王莽「安排」自己的女兒,做了漢平帝的皇后。這回,王莽又多了一個身份—國丈。
王莽還是不能盡情「施展拳腳」,他又「安排」了女婿漢平帝的死亡。一切都是為自己的目標,相信「遠大理想一定會實現。」。他換上了更小的皇帝,只有兩歲。
王莽此時的權勢,就是未「轉正」的皇帝。他的身份是「攝皇帝」。在萬民擁護聲中,他得到了「加九錫」。人所共知,下一步就是取皇帝而代之了。這個當年曹操得到了,被罵聲淹沒。司馬昭得到了,是「路人皆知」。諸葛亮得到了,依然是後世敬仰。
深受儒生愛戴,深受百姓擁護的王莽,實在難以「違抗民意」。萬民請願,又兼祥瑞福獸的出現,王莽不能再「堅辭不受」了。五十四歲那一年,王莽成為了皇帝,改國號為「新」。
登基大典儀式前,需要傳國玉璽。太皇太后王政君,已經是蒼老無力。她到此時才明白,侄兒王莽包藏禍心。後悔當初沒看穿,後悔一手養肥奪權人。劉家的媳婦,不想成為政權終結者。惱恨自己成了王莽的幫兇。
傳國玉璽不能交!帶到地下也不交!但面對原形畢露的侄兒,一切反抗都是那般無力。這個為王家,帶來無限榮光的老太太,感到了莫大的無助。無顏見地下劉家列祖列宗。她奮力把玉璽扔了出去。
玉璽沒有粉身碎骨,只是掉了一個角。後來這個缺角,用黃金修飾包裹,傳承下去。
王莽搖身成為新朝的皇帝。他要建立一個理想國。他崇奉儒家思想,恢復禮治社會,達到政通人和。他改革田制,天下土地俱為「王田」。他施行了均田制,且農田不能買賣。他解放了奴隸,並禁止奴隸買賣。他發行多種貨幣,改革幣制。
既得利益集團,那些貴族豪強,包括地主階級,都是新朝改革的有力反對者。萬民擁護的王莽,已經成了人神共憤的反面人物。他的垮臺,也就是註定的了。
要說王莽通過多年的精心「表演」,成功獲得萬民擁戴。他篡權之後,也沒有大興土木,腐化墮落,倒也十分難得。他的改革,不見容於當時,他太過超前,太過書生意氣了。
他最終還是成為徹底的失敗者。可悲的是,他的一顆頭顱,被東漢一朝「珍藏」,成了警示後人的反面恐怖「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