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新華社記者王志綱和他的同事在珠三角跑了一圈,寫出一篇題為《廣東躍起四小虎》的報導。自此之後,中山便和順德、南海、東莞並稱為「廣東四小虎 」,成為全國乃至海外人士關注的焦點,它們在經濟上的驚豔表現名震全國。
三十多年後的今天,面對經濟發展下行壓力,面對粵港澳大灣區和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雙區驅動」的重大機遇,中山再次提出思想解放,吹響重振虎威的號角。
在機遇和挑戰並存的時刻,中山如何定位城市?虎威從何處振?道路該如何走?12月5日,本報記者專訪了「廣東四小虎」的提出者、中國著名戰略諮詢專家、智綱智庫創始人王志綱。他從全球和中國發展的視角剖析「四小虎」城市宏觀走勢,並為中山發展新定位、新動力、新方向給出建議。
▲王志綱
話說「四小虎」
給全國上了一堂市場經濟課
記者:上世紀八十年代,您在《廣東躍起四小虎》《珠三角洲啟示錄》報導中提出了「廣東四小虎」的概念,能否簡單講述下當時的背景及意義?
王志綱:當時寫「廣東四小虎」,大概是1987年,到現在已有三十多年了。當時中央提出加大開放,廣東主要城市全線開放,整個中國進入一個激動人心的時代。當時我是新華社廣東分社記者,在珠三角採訪。採訪時,發現大家盯著的只是深圳、珠海特區。其實當時更激動人心、更有創造力、更有活力、更具學習參照對標條件的,反而是深圳和珠海之外的其他珠三角城市,因為特區具有「開小灶」「特殊政策」等優勢,而其他幾個城市,很多是由農民群體直接進入製造業,並搞得風生水起 。
當時可選的還有番禺、寶安等,但後來發現最有活力的還是順德、中山、東莞、南海。為什麼叫「四小虎」,主要是對照亞洲「四小龍」(中國臺灣和香港,韓國、新加坡)。
在對標中發現,珠三角「四小虎」非常有意思。中山當時還是縣級市(1988年升格地級市),南海、順德、東莞也都是按照縣一級體量來對標。「四小虎」各有特點。我們當時最看好的是順德,把順德排在第一,順德是鄉鎮企業大發展,既接「地氣」又有「活力」;南海主要發展個體經濟,村村點火,戶戶冒煙,全民致富;中山是地方國營企業,其優勢是可以舉全市之力來打造一個平臺,在規模上佔優勢;東莞走的是「借腹生子」「借船出海」的道路。
以地方國營企業為主的中山還涉及到規劃、設計、整合資源、管理、現代化大企業之類的東西。如果說「矮子裡面挑將軍」,中山比其他「三小虎」更像個將軍。東莞那時是「草莽時代」,從香港客商那裡拿訂單過來,然後到村內租一塊地,迅速把廠房蓋起來,「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把各地打工者吸引過來,做成產品,再通過港口,向全世界發貨櫃。產品基本談不上技術含量,即便是這樣,但在當時的中國已經很了不起。
可以說中國改革開放後工業化第一階段是在珠三角實現的,當時的《廣東躍起四小虎》文章就是給全國人民上課的,市場經濟是個大學校,走市場經濟發展道路,充分釋放人的天性,解放思想,讓人民充分去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根據自身特點走出一條道路來。「四小虎」對整個中國影響和推動是非常大的,已定格成一個時代的光榮與夢想,但這只是改革開放後中國工業化的第一個階段。
錯失良機
沒有把握好中國工業化第二階段
記者:現在回過頭來看,其他三隻「小虎」都走出了各自很有特色的發展道路,而中山近年卻面臨了一些困難,經濟發展下行壓力較大,您能從幾個城市的發展脈絡中給出一些分析嗎?
王志綱:改革開放後中國工業化第二階段,主要是在上世紀90年代末和二十一世紀初。第一階段結束了,短缺經濟時代也過去了,部分產品出現過剩,特別是製造業,開始轉向以營銷為王,品牌成了很重要的話題,成為帶動當地經濟很重要的一個「火車頭」。在「四小虎」中,本來最有條件的應該是中山,但這一階段沒有把握好,錯失了一些企業和企業家。比如,胡志標與愛多、何伯權與樂百氏、段永平與「小霸王」等,這是在整個中國經濟發展史上值得研究的現象。
現在回過頭來看,當時的中山還沒有意識到,未來將是一個知識經濟時代,是大腦的時代。而順德在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了「靚女先嫁」,鄉鎮企業順利實行了改制,這一次冒著風險的改革,直接給順德企業找到了「源動力」。結果是一個美的成了世界500強,不僅帶旺了順德,成全了一個小鎮,而且成為廣東「粵軍北伐」的響亮品牌。另一個就是碧桂園,現在做成世界500強的房企。再看中山,當年的地方國營大企業基本上都不在了,當年的一些本地和外來的企業俊才大多也不在中山了。這是一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本來人才就不多,有些人才又往外跑,人來了最後卻又跑了,這是為什麼呢?該怎麼辦?
尋找定位
以優質生活帶動產業轉型升級
記者:您曾經寫過一本《找魂》的書,所謂「找魂」就是一個地方要發展,關鍵是要將自己的最大價值挖掘出來,在全球化的時代,特點越明顯,越獨特,越能吸引人。中山也打過「偉人牌」「華僑牌」「旅遊牌」「生態宜居」和「專業鎮」牌等,您認為中山的城市戰略定位是什麼?如何在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中「找魂」?
王志綱:我對中山其實是非常看好的。我認為中山在珠三角這些城市裡面是最有品味的。比如,中山在餐飲上是一流的,東莞、南海這點沒法跟中山比,只有順德可以,但順德食材沒有中山好,環境也比不上中山。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到現在,中山環境一直保護得很好。另外,中山製造業基礎好,但又不是無限的工業化。我對中山的專業鎮印象深刻,但這些專業鎮未來如何升級是個很大的問題。
我認為中山下一步要產業升級,不能東施效顰。世界已發生深刻的變化,這種變化從中央來說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地方來說就是新舊動能轉換;從全球來說就是產能過剩。中國下一步高質量發展,要講究精細化。前段時間一位朋友送我三副高爾夫球手套,國內大概賣80元每副,他送我的是1000多元。因為他是找日本一位大師做的,那位大師一輩子只研究打高爾球人的手部肌肉彈性、手紋等,最後成為全球第一的高爾夫球手套設計大師,把一件產品做到了極致。
我們講生產、生意、生活,中山應該倒過來做,不是簡單的生產和生意,而是先講求生活。正如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具體可以表現在產品上、生活上。中山是有條件成為世界級的奢侈品、生活品的品牌生產之地的。在這方面我覺得中山比其他「小虎」更有優勢,但這就需要善於學習,善於把自己的生活和品味融化到產品和服務上。做到這一點,中山的工業怎麼會沒有未來呢?
中山的工業發展應該是向上走,而不是橫著走,這就需要敢於嫁接國內國際資源,敢於規劃。比如,我們現在與義大利商會合作,不是走數量,而是往質量上走,義大利商會過來談過,涉及了幾乎所有的奢侈品行業,他們對珠三角非常感興趣,我看最有條件嫁接這種資源升級的是應該是中山。改革開放後中國工業化的第三個階段,更注重品牌化,高科技化,其背後需要強大的產業和人才支撐。中山應該對於新興事物有一種更加敏銳的嗅覺。
搶抓機遇
深中通道可助中山站上全新平臺
記者:面對粵港澳大灣區和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雙區驅動」重大戰略機遇,中山作為珠江東西兩岸融合發展的支撐點,如何把握這一機遇,謀劃未來發展?
王志綱:現在的中山有點「這裡的黎明靜悄悄」。歷史性的契機也許即將在中山面前「爆炸」。2024年深中通道開通,將打通珠江東部和西部,對接了東莞與深圳,大灣區聚集了巨大的能量湧動,這時中山就會完全站在一個新的平臺上吐故納新,這才是戰略,這才是抓手,這才是機遇。
中山這些年來為什麼停頓,就是沒有這麼長遠的戰略眼光。戰略不是就事論事,不是見子打子。面對這個歷史性的戰略機遇期,中山需要謀定而後動,不能像東莞接受深圳的那種漫延式發展,而是要「接財接福接機遇」。據我了解,現在深圳的2000多萬人口,相當多的高精尖人才都渴望半小時「改天換地」,就半小時就可一步到了中山,在中山享受比深圳還好的生活。這是很大的機會,不光是過來買點房子的問題,而是他們帶來的是對生活的嚮往,還有帶來更多合作的機會。
任何一個城市的發展都有一個戰略機遇期,深中通道的打通就等於是把東部強大的勢能引到西部來,在粵港澳大灣區這將是一個劃時代的歷史性事件。這對於中山是外在的戰略性能量,中山在加快發展先進位造業的同時,要大力發展高端服務業,推動中山新舊動能轉換。
在深中通道打通後,中山這個「小弟」如何彎道超車?成為大灣區的一個水平最高的生活平臺,休閒平臺,由生活再到生產、生意,最後帶出創新平臺,新的高端產業平臺。而面對這個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期,關鍵是中山準備好了沒有。
正如孔子所說:「近者悅,遠者來」。本地人感到很喜悅,遠方的人很嚮往,中山是具備這種條件的。深中通道開通後,這裡有深圳人嚮往的高端生活,怎麼去迎接,並讓他們心服口服,這才是超級的招商引資。面對「雙區驅動」,中山迎來了新時代,中山需要搶佔制高點,才能開創新時代,打造新生活。
人物百科
王志綱
王志綱早年曾經是學者,在社會科學院從事經濟理論研究,發表了十幾篇論文;曾經是記者,在新華社工作十年,擔負國家宏觀重大經濟題材的調研和報導,發表了《廣州人經受了三次衝擊波》、《中國走勢採訪錄》、《珠江三角洲啟示錄》等有重大影響的作品;曾經是電視人,主持拍攝多部大型電視專題片,《大潮湧珠江》、《北方的躁動》、《南方的河》等作品引導出我國電視片紀實風格的新潮流。
王志綱更是一位策劃人,1994年創辦中國第一個民間智庫,主持了包括廣東碧桂園、廣州星河灣、南國奧林匹克花園、昆明世博會、山東雙月園、重慶龍湖花園、杭州宋城集團、杭州天都城、貴州茅臺集團、中體產業等策劃項目,在地產界引起轟動成為典範;同時也是一位商業思想的提供者,先後推出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策劃旋風》、《行成於思》、《大盤王志綱時代》、《城市中國》、《找魂》等著作,在全社會引起巨大反響。
王志綱深度介入中國市場化和城市化進程,為上千家企業、上百個城市進行戰略策劃,既從微觀案例入手剖析,又從時代宏觀發展把握走勢,替行業把脈,為企業開方,噴湧著時代發展所賦予的智慧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