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2020年佛山市青年企業家峰會上,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智綱智庫創始人、中國著名戰略諮詢專家王志綱與佛山企業家代表同臺論道,共話佛山高質量發展之道。期間,王志綱接受了佛山日報記者採訪。
王志綱認為,草根文化是佛山最大的優勢,佛山製造業從小打小鬧的村級手工業、鄉鎮企業,脫胎換骨成為全球化企業,非常了不起。在企業傳承問題上,他建議佛山企業向德國、日本學習,在代際傳承、與時俱進中蓄積持續成長的能量。
智綱智庫創始人、中國著名戰略諮詢專家王志綱
草根文化是佛山發展的最大優勢
記者:今年是「十四五」規劃的謀劃之年,最近我們留意到您在進行一系列的全國城市觀察。您跟佛山的淵源也非常深,可以跟我們分享一下您對佛山的觀察與思考?
王志綱:佛山是典型的草根經濟、內生型經濟,面對的是整個中國廣闊的市場。過去三四十年,佛山草根經濟從小草變成小樹、從草原變成叢林,非常了不起。這種發展特點,在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打壓下尤其是疫情影響下也會受到影響,但是到了第三、第四季度,我們發現已經明顯在趕超、在發力,甚至現在美國、印度、越南的很多訂單都往這邊轉移。手有金剛鑽,才能攬瓷器活,這關鍵還是靠自己的核心能力。往後看,國家「十四五」規劃還是強調製造業和工業,所以佛山一定要珍惜製造業傳統,堅持以製造業為立市之本。幾十年來,佛山的製造業從小打小鬧的村級手工業、鄉鎮企業,最後脫胎換骨成為全球化企業,這一點佛山不容小覷。
佛山製造業下一步怎麼走?兩件事,第一是怎麼對標國際。比如以德國和日本為代表的製造業強國,這些國家對中國只有競爭,沒有打壓的惡意。他們是中國14億人口市場的得益者,說一千道一萬,他們與中國的合作勝過對抗,所以要跟這些國家要好好去學習,好好去配合。而且這兩個製造業強國跟佛山的性格很相似,怎麼處理好其中關係,值得好好思考、謀劃。如果能把這個問題解決好,未來佛山的製造業在整個中國的發展當中還會發揮重要的作用。
第二就是傳承。企業傳承在全國都是天大的問題。我遇到過很多「土豪」,都想把自己的孩子打造成大少,通過到社交場所拜碼頭、強強聯姻、喝「洋墨水」等途徑培養接班人。但這些二代都喜歡搞投資,而且一砸就是幾十億上百億,結果被人家騙了。在二代接班這一點上,咱們佛山做得比較紮實,而且佛山市委市政府很重視這個問題,還專門召開大會推進企業家接班工作。這點非常好,應該堅持住。
在這點上,其實德國和日本提供了很好的經驗。我專門去考察過,日本僅在關西、大阪一帶,就有上千家200年以上企業,甚至還有千年企業,好多都傳承了三代、四代、五代。日本有一種叫「14代」的清酒,歷經14代傳人,一代代地積累傳承、與時俱進,最後做成了一個百年企業,做成了日本的茅臺。這些經驗很值得佛山企業學習。
製造業並非沒有出路,關鍵是如何與時俱進。如果接班人能夠做好傳承,既有成就感,還能收穫社會尊重。
記者:一座城市也是一個傳承的過程,您覺得在打造世界級城市群,參與國際化競爭的過程當中,佛山最值得傳承的和最應該去發揚、激發的是什麼?
王志綱:佛山最大的優勢就是草根文化,草根文化是佛山具有生命力的根本原因。但在草根文化的基礎上,佛山怎麼跟外來文化對接好,其中有個變量和孵化的過程,如果不經過變量和孵化,「拿來主義」要出大問題。
下一步發展中,佛山要傳承自己的文化與魂,在廣佛一體化的角度上找到自己的個性。這些都需要未雨綢繆、事先研究,而不是拍腦袋。
灣區時代要找準城市之魂
記者:《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打造「廣佛極點」,今天廣佛同城也已經升級為廣佛全域同城。在此背景下,開啟廣佛同城下一個黃金十年,佛山應該怎樣重新樹立自己的優勢?如何在廣佛極點中找準定位發揮作用?
王志綱:今天大灣區是個很熱的話題,全國許多發達區域的很多企業,都非常關注灣區經濟,有往裡投資者有之、搬遷者有之、進行產業移植者有之,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這說明,大灣區將成為中國發展的制高點,也是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抓手。
粵港澳大灣區以珠江為軸,形成了東西兩岸,西岸以佛山、珠海為代表,東岸是以深圳、東莞為代表。由此看出,佛山在下一步的大灣區戰略和定位中將會發揮很重要的作用。有意思的是,在地級市行列中,東岸的東莞和西岸的佛山,製造業都很發達,但東莞基本走的是三來一補、兩頭在外的發展路徑,然後在這個過程中遇到了深圳高端產業的外溢,得到了以華為為代表的高端產業的垂青。而佛山走的是內生型經濟路徑,具有穩定的根植性特點。
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背景下,廣佛同城必須加速。否則將面臨被「邊緣化」的境地。從大灣區發展的角度,市場已走在了前頭,廣佛同城也面臨新的破題點。當下,成渝雙城的一體化正加速發展,兩城在交通特別是高速路網方面的一體化,已成為城市發展重要戰略。下一步廣佛要站在新的高度來主動推動同城化,進入高速發展的道路。
記者:佛山發展到今天,面臨著城市形象和製造業轉型發展的雙重挑戰,在大灣區建設背景下,佛山如何找到自己的城市標識,找到城市之魂?
王志綱:我們在全國做了幾十年的區域和城市發展戰略規劃,智綱智庫在佛山陸續也做過很多項目,順德、南海的一些鎮街正在委託我們做整體的戰略規劃。我發現凡是做得好的城市,政府都有一個明確的思維——「四劃」,即謀劃、策劃、規劃、計劃。如果想著只通過規劃一步到位,那麼即使請來全球的人才,也只能淪為同質化的照搬照抄,解決不了問題。
在我們參與規劃的成都、西安、麗江、西雙版納等城市,政府官員第一步是謀劃,謀劃需要做什麼、傳承什麼。但是光有謀劃也不行,因為政府官員的時間與精力畢竟有限,加上又擁有政府權威,就容易出問題。所以,謀劃完成後還需要有及時的策劃,需要有一個超然的市場化機構來承上啟下,把上下幾千年的地方文脈弄明白,同時對標全球,尋找可以學習的要素,並把它孵化和變樣,成為這個城市的「魂」,使其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從定位、到定性、到定量,把它搞明白。第三步是規劃。規劃師負責的是「畫圖」,不能要求其完成前面核心的步驟,正如不能要求一家製造PC的廠商去做晶片一樣。最後是計劃,政府部門通過這種方式去要求各個地區各個部門具體落實,最終形成合力,形成百花盛開的園地,這是規律,凡是沒有按照規律行事、拍腦袋的,最後城市的發展都會變成「大拼圖」。佛山下一步的發展,必須注意解決這個問題。
比如,現在佛山有很多房地產商進來了,大家都追求很高的容積率,動不動就是商業中心區,看起來是繁華了、繁榮了,但是跟其他的城市並無二致。在下一步的發展中,佛山怎麼找到文化的魂,怎麼在廣佛一體化的角度上找到自己的個性,非常值得思考。一個城市沒有個性和特點是很可怕的。
高質量發展佛山「十四五」大有可為
記者:2002年,曾經有一篇文章叫《深圳你被誰拋棄?》,18年後深圳已經成為國家的名片。當時深圳人的危機感在今天的佛山人身上也能感覺到,今天的佛山能從中學到什麼?
王志綱:古人有詩云:「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今天的深圳看起來很輝煌,卻是古時的月照到今天——20年前的危機讓深圳走到了今天。當時的深圳面臨「四個難以為繼」:深圳的土地、空間有限難以為繼;能源、水資源短缺難以為繼;人口不堪重負難以為繼;環境承載力嚴重透支難以為繼。這一逼,反而逼出深圳必須走高端產業路線,走出了華為等偉大企業。而傳統的製造業很簡單,腦袋留在深圳(關內),「尾巴」全甩到關外去了。但是,我對深圳的未來還是有所擔心:第一是金融、資本置業與追逐。第二是前海的房產,炒到了幾十萬元一平方米。第三是所有的「土豪」都想去撈第二桶金。這也是任正非一再警告的問題。
佛山有危機感是好事,因為只有危機感才能激發人的內在活力。但在這個時候更需要找準方向,更需要科學決策,更需要知道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只有把佛山的來世今生搞明白了,人們在面臨危機的時候才能「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一般重視製造業的區域的人都比較實在,覺得除了製造業其他都是虛的。其實不然,今天的中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進入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是根本要求,而高質量發展的背後是高質量生活。我們在打造出高質量產品的時候,有沒有滿足人們高質量生活的需求?這就是個大學問。
比如順德的美食就非常了不得,一到節假日,就有大批的旅行團過來尋找美食。為什麼順德菜做得好?第一個是順德人嘴刁,只要有需求的時刻,才能夠反覆思量做出最好的東西來。第二個是必須要有好的老闆。一個順德老闆告訴我,店裡一百多個廚師,上百種菜餚,彼此競爭。哪個菜客人點得多,廚師就會得到分紅,哪個菜客人點得少點,廚師就會被末位淘汰。所以,民營經濟的偉大就在這裡,它更接地氣、更尊重人性,能夠研究世間萬物的各種變化,最後找到天人合一的方式。
對標中央提出的「十四五」規劃目標,圍繞高質量發展和高質量生活,佛山大有可為空間。整個大佛山地區,許多看起來可能不起眼的東西,特別是涉及民生的內容,往往隱藏著諸多的寶藏,挖掘出來就可能產生巨大的產業,這個特別值得思考和研究。
來源 佛山日報
編輯 劉振梁
編審 胡燕妮 馮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