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劉克襄的菜市場哲學

2020-12-23 南方周末

觀鳥,行山,穿過大小村落,沿著鐵道旅行,三十年來,

劉克襄一直觀察、描繪並記錄著自己目所能及的自然生態變化和發展。

這一回,他把眼光放到了菜市場裡。

劉克襄 綽號鳥人、山人,作家、主持人、臺灣「自然觀察解說員」,被龍應臺稱為「自然詩人」。從事自然觀察、歷史旅行和舊路勘探近三十年,以詩歌、散文、小說、繪本及攝影作品等各種形式,呈現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食物與風土的溫暖記憶。著有詩集 《漂鳥的故鄉》、小說《風鳥皮諾查》《永遠的信天翁》 、散文《小綠山之歌》《11元的鐵道旅行》等。近期攜新作《男人的菜市場》來上海,講述其逛菜市場的獨特經歷,並親身尋訪本地菜市場。

中午11點,劉克襄出現在酒店大堂,他身材瘦削,架著眼鏡,穿墨綠色T恤、牛仔褲,素樸到毫無亮點。攝影師端詳半晌,拿起鏡頭試了又試,總覺得效果不佳,於是同他商量:「劉先生,能不能換件衣服?」他寬厚地笑笑,轉身回房間。

幾分鐘後下得樓來,依然T恤、依然墨綠色。唯一的變化是色澤明亮些。「實在抱歉,我只帶了幾件T恤,沒襯衣。」想想也對,逛菜市場,不就應該這副打扮嗎?

逛菜市場是劉克襄每到一地的「必修課」,他還就此寫了本《男人的菜市場》。按他的說法,菜市場是一座城市「最大的交流平臺」,其品種比超市豐富得多。「你很難在超級市場看到白鳳菜、八月豆、角菜道理很簡單,考慮到栽種、裝運和口味,果菜公司的採購意願不強,那麼,它籤約的菜農就不會栽培。」而在菜市場,這些品種隨處可見。

劉克襄尤其關注當地農戶售賣的穀物和菜蔬。那既反映了城市周邊的自然環境,也蘊含著天然有機、友善土地的精神。

此次來上海,當然少不了逛菜市場。一大清早,他就在出版社編輯的陪同下去了酒店附近的嘉善老市菜市場,隨後又探訪了位於復興中路襄陽南路的復興菜場。一路上,劉克襄有疑必問,用小本記菜名、產地,用單反留影像。而菜市場的小販們,也對他的「臺灣國語」表現出濃厚興趣。

在上海的菜市場,劉克襄發現了草頭、雞毛菜,那是臺灣、香港所沒有的。他也細心地注意到,此地的空心菜、薺菜、菠菜等普遍比較細小。「這大概就是江南風格吧。看得出,上海人的生活非常細膩。」

劉克襄在上海逛菜市場。

臺中老城區的舊調子

劉克襄是第一次來上海,復興菜場則是他迄今抵達過的「中國最北邊的菜市場」。「畢竟只花了一個早上,還無法對上海菜的市場做深入判斷。那需要更久的累積。」

劉克襄真正熟悉的還是臺灣菜市場,那兒有他沉澱近三十年的溫暖記憶。

「如果你問我哪裡是最原汁原味的臺中,我一定會說第五市場。」第五市場位居臺中老城中心,由樂群街、自立街、大明街、四維街圍成。它面積不大,卻有半個世紀的歷史,雲集著各類商販,生鮮、蔬果、雜貨應有盡有。周邊居民多半在學校、法院工作,構成所謂「文教圈」。他們天長地久地來第五市場採買日常所需。

這裡的小吃也很出名。論資歷,還超過同城的東海夜市、逢甲夜市。「樂群街上的蚵仔粥、蚵仔面線、魷魚羹、飯糰、肉圓,舊市區人人知曉。」1950年代,一家商鋪發明了「太空紅茶冰」,廣為傳播。據說,那就是後來風靡海峽兩岸的冰紅茶始祖。

不遠處的第二市場也是臺中老城的代表,且歷史更悠長。它由日本人建於1917年,為當地最早的三翼型磚造市場。居民又以日本官員及眷屬為主,因此專售高檔貨品,曾被稱作「有錢人的市場」。直至今日,當地人仍戲稱第二市場為「五星級市場」。

在劉克襄看來,第五市場比第二市場親民,並且後者的商業消費功能越來越凸顯。「顏家包子店每顆包子的價錢,連臺北二一六巷著名的潮州包子都甘拜下風!」由於實行統一管理,傳統菜市場那種凌亂、駁雜的況味也消失殆盡。「它更像商場或辦公樓。」

何止第二市場?隨著現代化進程加快,新城區取代老城區,生活方式也改變了。原本熱鬧的第一市場、三民市場、民生市場等或凋零或變味。「批發性格」成為主流。

唯有第五市場似乎置身時光之外,保持著舊調子。低矮舊屋「起落不一地灰暗著」,毫無變革之心。攤位雖小,攤主卻往往經營了二三十年,像熟悉額頭的皺紋那樣熟悉此地的每一方寸—十多年間,劉克襄的母親就經常光顧一個不及兩坪大的水餃攤,品嘗地道的手工水餃。菜市場裡永遠人來人往,喧譁與騷動,但隱然有一種「無秩序的規矩」。

每次回臺中,劉克襄必定會過來走走、看看。即便不買菜,也能和攤販們隨意地聊天,拍照記錄。從中,他觸摸到某種在其他地方已然瓦解的「社會情誼」。

臺北盆地的「清明上河圖」

「三十歲以前,我是五穀不分的單身漢。」劉克襄笑言。儘管熱衷於鐵道旅行,也四處遊晃品嘗美食,對「買菜做飯」他卻一直沒興趣。直到結婚生子,要分擔家務,這才走進菜市場。另一方面,長期致力於「自然觀察」的劉克襄也想看看餐桌上食材的「原來模樣」,了解它們的栽種環境、流通方向。

自然先從居住的臺北市區開始,並逐步擴及整個臺北盆地。幾年下來,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

劉克襄將臺北盆地的菜市場分為外圍和市區兩類。市區囊括了士林、中山、南門、三水街等,面積雖小,但不同區域的市民屬性有差異,菜市場各具特色。外圍則寬泛得多,有淡水、北投、新店、木柵、樹林等,面積遼闊,人們依山聚居。

「大體來說,市區菜市場以精緻乾貨、點心食品和高檔果物見長,品種穩定。外圍的集中了大宗蔬果,品種繽紛多樣,流動性大。」劉克襄更偏愛外圍,特別是木柵菜市場。

木柵位於臺北市東南邊,景美溪畔,舊時因建有防護性木柵而得名。通常,劉克襄先搭車到木柵舊公交車總站,隨後穿越「全臺北最窄小低矮」的騎樓,緩步走向開元街。周遭的氣氛漸漸從清冷轉到熱鬧,進而沸騰。「木柵菜市場可是百年大市哦。1950年代,還有大批隨國民黨來臺的『軍公教』到此地群居,越發熱鬧了。」

木柵附近有貓空、草、坡內坑等山區,向菜市場供應天然農作物。石碇、平溪等遠方鄉鎮的農產也被吸引過來。「前些年雪山隧道通車,宜蘭的農產得以快速進入臺北。」

劉克襄習慣從開元街走入木柵菜市場,欣賞街市兩側的菜鋪果店,更醉心於散落在角落裡的個體農戶。「百年前,他們的祖先從貓空、草下山,或者從偏遠的土庫、烏塗窟、楓仔林出發,甚至從遙遠的平溪搭船,到這裡落腳、經營、繁衍。」此情此景,每每讓他想起北宋名畫《清明上河圖》。

由於臺北市區管得緊,菜市場紛紛「標準化」,已經很難看到這幅由個體農戶匯成的「清明上河圖」了。這是劉克襄捨近求遠的重要原因。

他還有一套理論:個體農戶的蔬果雖然也會使用農藥,但只要常打交道,了解其產地和種植過程,風險會降低很多。經驗是,「外形越尋常乃至於醜陋,越可能是小農自家食用之餘拿出來零售的。」為證實這一點,他曾做過「跟蹤調查」。

在臺東池上鄉旅行時,劉克襄看到一位阿婆騎腳踏車賣菜,遂悄悄尾隨。「每到一個店鋪,商家就會出來買她的菜。他們都是熟識的。」他一路追到阿婆的菜地,仔細觀察。「阿婆不打農藥,澆菜的水也是乾淨的。這樣的食材比較的令人放心。」

劉克襄在內地出版的兩本書《11元的鐵道旅行》、《男人的菜市場》。前者是對臺灣鐵路的發現和探索,後者則是從菜市場的角度講述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方式。

從「鳥書」到「小綠山」

劉克襄生於1957年1月,三十歲正值1987年,迄今,他已逛了二十多年菜市場。他把木柵菜市場算作「小學課堂」,由此起步,足跡所至包括臺中、花蓮、鹿港、臺南、澎湖臺灣大大小小的菜市場幾乎走了個遍。

其間,臺灣生態環保運動從萌芽到興盛,風起雲湧。

臺灣的工業化始於1950年代,隨之而來的是農人離鄉離土,「進城」蔚為風尚。劉克襄的老家在臺中縣烏日鄉九張犁土角厝,祖輩代代務農。到了他父親那代,覺得種稻太辛苦,渴望脫離。終於在劉克襄五歲那年,全家移居臺中。

至1970年代中期,工業化的負面效應日益顯現。比劉克襄小十一歲的臺灣學者薛仁明告訴記者,其老家高雄縣茄鄉就是工業汙染重災區,「鄉北邊有一條溪,岸邊堆積著廢棄的電器、電纜,工廠經常把它們燒掉,或者用鹽酸洗掉。風一吹,毒害氣體瀰漫整個茄鄉。」靠近小溪的幾個村曾出現大量畸形兒。

1985年6月,飽受農藥廠汙染之苦的臺中縣大裡鄉民眾發起抗議活動,次年成立反公害團體。鹿港鎮、新竹市等緊隨其後。彼時臺灣尚處於戒嚴時期,「黨禁」未開,此類舉動被視作對政府威權的挑戰,遭受打壓。但社會各界已認識到環保的迫切性,紛紛伸出援手。大學生、學者組織社團、工作隊,走出校園,下鄉做田野調查。

性格溫和的劉克襄沒有直接參與社會運動。他有他的方式。

1978年,即將從文化大學新聞系畢業的劉克襄出版了處女作《河下遊》,接下來幾年,連續推出《松鼠班比曹》《漂鳥的故鄉》《在測天島》《小鼯鼠的看法》4部詩集。他的詩關注動植物,尤其鍾愛鳥,在文壇上獨樹一幟,也深受年輕人喜愛。

在小詩《觀鳥小記》中,劉克襄表現出對未來生態狀況的憂心:

一八六三年,中國繼續有戰爭/

英國鳥類學家史溫抵達淡水河/

發現一萬隻水鴨飛起/

一九八三年,臺灣繼續有意識之爭/

我旅行淡水河做四季鳥類調查/

看見一千隻小水鴨棲息/

二○○○年,臺灣/

五百名賞鳥者趕到淡水河/

爭睹一隻小水鴨浮遊

畢業後劉克襄服役,任海軍少尉。兩年間,得以「隨軍艦各地來去,手拿望遠鏡,看港口的老鷹、離島的海鳥群」。1981年退伍,進《臺灣日報》任副刊編輯,並開始旅行。方式很特別—遊走於臺灣中部地區的森林、水域,觀察鳥類,撰寫札記。1982年出版自然著作《旅次札記》。此書以鳥類為描寫對象,故又稱作「鳥書」。

透過「鳥書」,劉克襄表達了自己對過度工業化的深刻焦慮。同期他也和諸多關愛自然環境的文友,諸如韓韓、馬以工等為報紙副刊「自然環境的關懷與參與」專欄撰文,呼籲公眾關心生態問題。他的《大樹之歌》後被收入臺灣的國文教材。

劉克襄的視野逐步從記錄鳥類擴展成「自然志」。1992年,他選中臺北盆地的一座小山,做全面而細緻的調研。三年後推出的《小綠山之歌》三部曲,以其豐富的生態知識、精緻的攝影和素描作品,觸動人心。

有機,重在生活

《小綠山之歌》之於劉克襄的創作生涯有裡程碑意義。此前,他雖以「自然保護的尖兵」自許,但所關心的伯勞鳥、黑面鷲離日常生活太遠。小綠山則處在「都市現實」的包圍中,像一座公園,以之為觀察對象,容易引起普通人共鳴。

這當然和三十歲後的「菜市場旅行」有關。

「傳統菜市場是動態的地方生活博物館。周遭鄉野物產,每天都在街頭熱鬧上演。」在新作《男人的菜市場》中劉克襄這樣寫道。他認為,保護環境,就是保護這種傳統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我是透過逛菜市場告訴大家,追溯日常飲食的栽種、收穫、販售,你才能真正感受到保護環境的必要性。」

每到一地菜市場,他都悉心觀察—季節性食材、當地人鍾愛的蔬果、老字號的風味,甚至小販來去的時間點,皆值得探究。由無數細節入手,他體悟著當地的風土與人情。

「水果的口味總是跟著人們的味蕾偏好、飲食觀念而改變。今天流行的,明天可能就不見蹤影。地方上的獨特小吃和飲料,說不定有歷史淵源,譬如,跟傳統節日、風俗相關聯。」劉克襄特別提醒人們,即便在鄉鎮的菜市場,合成物、添加物也不再鮮見。純自然的農作在萎縮,這又牽連著食物安全、生態環保。

劉克襄心中的理想食材要「土」,「比如野生土橄欖,不施化肥、不噴農藥,自生自長,不需要太多照料,可謂天然有機。」

但他並不迷信「有機食品」。「你去臺灣的超級市場看看,不管什麼食物都貼著『有機』兩個字。到底有沒有有機,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價格是以前的兩倍!」劉克襄認為,「有機」不應該體現在吃上,而是生活上。

對兩岸都很熱衷的土雞和土雞蛋,他也持謹慎態度。「我算過,一隻土雞一年大概才生80顆蛋,市面上那麼多土雞蛋從哪兒來的?」真想吃土雞蛋?就得像劉克襄那樣,去菜市場與個體農戶打交道,摸清從飼養、運輸到上攤的全過程。

除了逛菜市場、鐵道旅行,劉克襄還做電臺節目,分享食材經驗,上臉書和網友交流。專欄更是沒斷過。

他努力用最生活化的方式傳遞環保理念。有一次他想,日劇、韓劇裡經常明星有吃米飯的鏡頭,這對粉絲會有影響。他於是寫文章建議臺灣偶像劇學習,以改善年輕人不愛吃米的趨勢。影視界立刻表示將參考。「你看,要這樣走才有機會改變。」

 

相關焦點

  • 微景觀丨菜市場與日常生活的「集市感」
    (季羨林《上海菜市場》)這是一個多樣性有序紛呈的世界,一個充滿選擇性的有機世界,一個甚至能被藝術化、審美化的日常生活景觀。菜市場帶給人的還不僅僅是視覺的體驗,更是多樣感官的繽紛盛宴。菜市場中的人際交往與互動逛菜市場是輕鬆、市井的日常生活實踐,拖鞋、褲衩在這裡再尋常不過,西裝革履才會被視作另類。卸去了職務與社會身份,菜市場裡的買家們更似一個個閒逛者、漫遊者,在繽紛的「物陣」與湧動的「人流」中,為生存層次的「口腹之慾」而選擇、而操心。
  • 菜市場的文藝復興 - 經濟觀察網 - 專業財經新聞網站
    菜市場曾經是大媽和師奶的戰場,現在也是文藝青年對一個城市的幻想,他們說,要在裡面混跡過,才會曉得這座城市的筋骨血脈。這場轟轟烈烈的「重返菜市場運動」最早得益於觀光業的深入,那些去泰國旅遊的人,在當地人的帶領下走進菜市場,拗口的食物和陌生的香氣,賣菜的大叔多送了一小把香茅草,仿佛就真的向當地人借來了一段時光。
  • 農貿市場改造|文旅菜市場,菜市場改造的下一個風口?
    凡心所向,素履以往,既然去不了「遠方」,那便在菜市場裡感受一次心靈的洗禮。劉克襄曾說「一趟城鎮旅行,若少了菜市場的見聞,我們難有貼近在當地生活的體驗」。繞開繁華商業的表象,去菜市場裡找尋當地特色美食、特色食材,感受最接地氣的風土人情,因為一個地方的本地氣息在菜市場裡得到了完整的體現。
  • 21.孫靜瑜先生記錄·語錄(哲學研究資料)天性天命-2
    孫靜瑜先生記錄·語錄(哲學研究資料)2. 孫靜瑜先生記錄·語錄(哲學研究資料)3.孫靜瑜先生記錄·語錄(哲學研究資料)4.孫靜瑜先生記錄·語錄(哲學研究資料)三剛三從 / 剛正的功德5.孫靜瑜先生記錄·語錄(哲學研究資料)·孝6.孫靜瑜先生記錄·語錄(哲學研究資料)·誠·心·學道·知·學·靈魂·遇逆7.孫靜瑜先生記錄·語錄(哲學研究資料)8.孫靜瑜先生記錄·語錄(哲學研究資料
  • 上海亞細亞食品集團打造標準化菜市場「標杆」
    全市唯一獲得「上海名牌(服務類)」、上海「標準化企業」稱號的副食品公司、旗下11家菜市場均完成標準化改建,其中七家菜市場通過ISO9001:2008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多年的穩步發展,讓上海亞細亞食品集團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副食品供應和菜市場管理的「亞細亞模式」。
  • 菜市場捉「蟲」記:市場管理人貪汙多間店面租金
    菜市場捉「蟲」記 4月23日,天微微亮,江蘇省常州市天寧區光華路菜市場裡比往日多了一些不尋常的熱鬧,「聽說了嗎,孫鳳被抓了。」一時間,這個消息傳遍了整個市場,聽到的攤主無不拍手稱快。「光華路菜市場負責人孫鳳私刻公章、購買假收據,貪汙市場外圍多間店面租金,3年時間有幾十萬之巨。」前不久,天寧區紀委收到一封群眾舉報信。光華路菜市場屬於茶山街道三產辦管理,孫鳳是街道聘用的菜市場管理人,舉報信上的內容指向明確,但到底是真是假?一個小小的菜市場負責人能貪汙這麼多錢?
  • 淪陷的三源裡菜市場
    北京三源裡菜市場管理部門的芬兒姐說,來這裡工作前沒想到這麼累,一個菜市場的工作能有多忙叨?她本想著也就是定時下去遛幾圈巡查,喝喝茶聊聊天,處理日常問題,結果菜市場火了,每天都有「意外」的狀況和額外的任務。
  • 人生感悟:能治癒一切裝逼的是逛清晨菜市場
    菜市場是一個最寬容的地方。酸甜苦辣鹹,葷素,天南地北,老客少客,貧的富的,都會來這裡找自己想要的。菜市場的老闆是見過最多不同食客的人。他們熱情的給你介紹菜色,又充分尊重選擇空間。富有想像力而不越界。迎來送往。十幾年,幾十年。每個攤位,一尺見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像一個有內涵的長鏡頭,風吹過,雨飄過,故事裡的人來來去去。拍攝的都是人間最平凡也是最生動的煙火味。每到一座城市,就先去當地菜市場,一定很有收穫。
  • 社區團購火了,菜市場和社區團購你會選擇誰?網友:我選擇菜市場
    今天在朋友圈發了這個問題,有很多網友都表示「生鮮還是喜歡去菜市場購買」。我喜歡逛菜市場,市場外賣菜的老人隨處可見,家境貧困的他們容不得自己停下來,一大早就到菜市場,蹲在地上擺攤售賣自己辛苦種菜的蔬菜瓜果,價格也還很便宜,看到老人賣菜我都會去幫襯一下。
  • 日本3大菜市場,改變你對菜市場「髒亂差」的看法
    在我們印象當中,菜市場裡很髒、很亂、有異味。但什麼事情都不是絕對的,如果你去過日本的築地市場、錦市場、黑門市場,你會發現菜市場原來也有乾淨的,甚至作為旅遊景點對外開放。築地市場,面積超過23萬平方米,是日本最大的海鮮交易市場。
  • 菜市場規劃與設計_2020年菜市場規劃與設計資料下載_築龍學社
    如今,隨著設計的進步,商業空間設計「網紅化」已經成為一種現象,喜茶等品牌通過網紅化設計,大獲成功。  而菜市場,這一市民最後的」一畝三分地「也被納入設計與」整容「的範疇,各地網紅菜市場不斷湧現,然而,這幾年,網紅菜市場被曝:生意慘澹,門可羅雀。讓我想起了十多年前,臺灣士東菜市場,集合了35位設計師,最終成就了設計師,留給市場的是難以挽回的」煙火氣「。
  • 濟南菜市場的IP打造,一場由幼兒園小朋友主導的社會實驗
    幼兒園x菜市場=城市藝術IP  創意最初源自那些身邊把做飯當成困難事的爸媽,  越來越多的城市家庭把叫外賣變成常事,  他們自己都很難跨入菜市場,  更不要說帶著寶貝  背起它去菜市場吧,  買些新鮮的果蔬,  這真是美好生活裡的正經事。
  • 古代殺人選在菜市場,近代槍斃犯人卻選在河邊 其中有何意涵?
    在吃完飯之後,就會被囚車押送到菜市場斬首,其實關於菜市場的斬首記錄,最開始是出現在「刑人於巿,與眾棄之」這句話,它的意思就是將死刑押送到菜市場去問罪斬殺,然後在選擇拋棄在那裡。據聽說,在古代的政府之所以會選擇在菜市場門口問斬,其實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威懾宵小之輩,所以在古代的菜市場一般都是人流量最為集中的地方。
  • 北京三源裡:菜市場+時尚
    三源裡菜市場裡的酒攤(於多 攝)文/《環球》雜誌記者 樂豔娜(發自北京)「這是高達,這是中國產的洪波,這是法國的,這是山羊,這是另一個山羊,這是辣椒奶酪,這是香草奶酪,這是薄荷奶酪,還有這是胡椒奶酪,這是香草的,這是做披薩用的馬蘇裡拉,這是藍紋,就是有點臭的那種……」溫先生的奶酪及調味品店,至今已經在北京三源裡菜市場開張營業超過了20年,現在店裡的奶酪有
  • 菜市場三大熱門生意
    雖然在如今,已經是網絡時代,但居民日常生活中必需的菜類,肉類產品,仍然要到菜市場購買,所以菜市場每天依舊有著很多的人流量,很多人都會在菜市場做一些小生意,那麼菜市場做什麼生意好?如今菜市場幹什麼掙錢?下面就給大家介紹菜市場三大熱門生意。
  • 去澳門,逛菜市場!
    反而是菜市場和一些老街,我每次去都會逛上半天,去感受一下本地的味道。菜市場是我最有興趣去逛的,澳門地方小,大的菜市場不多,我經常去的是紅街市菜市場,這邊很熱鬧,也很有生活氣息。第一次去的時候,發現他們這邊賣的蔬菜,跟我們家那邊是差不多的,我家是廣西的,還看到他們賣有廣西芋的,覺得好親切。
  • 菜市場裡的人間煙火
    青羊菜市場,算得上是成都最好的菜市場之一。阿爾菜市場的蔬菜水果明媚動人。也可能我孤陋寡聞,記憶裡面不僅是梵谷,好像絕大部分畫家,都很少去碰菜市場這個題材,搞不懂是為啥子。也許熱愛和信仰都是排它的,你信了藝術,就不太接受菜市場——因為它很容易搶奪信仰的位置。你一旦開始畫它,就會愛上它,浸入人間煙火之後,大概就沒心思搞藝術了。我有個習慣,或者叫愛好,就是每到一個新地方,只要有機會,喜歡到當地的菜市場去轉一下。其實出門在外,自己做菜的機會差不多為零,但並不影響逛菜市場的熱情,因為總會看到一些特別新奇的東西。
  • 逛菜市場,人生一大樂事
    想要感受美好的食物會給我們帶來的慰藉與滿足感,除了去餐廳、街邊攤販等場所,還可以去逛逛菜市場。01|菜市場是最具煙火氣的地方《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導演陳曉卿曾說,要認識一座城市,便要去看它的菜市場,那樣才是「肌膚之親」,菜市場是這座城市裝都裝不了的地方。
  • 愛逛菜市場的人最愛生活,而菜市場治好了我的抑鬱症!
    閒著無事的時候我開始逛菜市場,誰知道半個月之後,菜市場竟然治好了我的抑鬱症!(是不是有一種假藥廣告的即視感)真正治癒我的是菜市場的生活氣息。這樣的文字是那些沒有逛過菜市場的人寫不出來的。大師就是大師,平白的敘述下是滿滿的煙火氣,看完之後就如同逛了一趟菜市場。愛逛菜市場的人最愛生活。季老一生歷經磨難,但他都憑藉著自己的個人意志挺了過來。我想,那支撐他的所有力量中一定有一股來自菜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