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法則,在產品設計的應用和思考

2020-12-14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最近招人面試多,所以空餘時間,筆者也在學習各種面試方法。如何在面試中了解候選人的能力,是一件非常需要技巧和經驗的事情。不過在學習面試技巧的過程中,筆者也從STAR面試法則中獲得了一些做產品的感悟。

什麼是STAR面試法則

在招聘面試中,有一種目前常用的面試方法,叫STAR法則。STAR是單詞Situation、Task、Action和Result的首字母。

筆者整理了STAR法則的含義,具體見下圖:

圖片由 筆者聊產品 整理繪製,內容譯自http://www.rightattitudes.com

STAR法則自從2008年在《高效培訓》一書中被提出後,就被廣泛應用在培訓和面試領域。STAR法則在實際的面試過程中,有兩種常見的用法,分別適合單面和群面。

第一種適合單面,即通過STAR法則詢問候選人的工作經歷。

面試官可以仔細、深入地詢問候選人其中一段最貼近招聘崗位要求的工作/項目經歷,要求候選人詳細地描述當時的環境(Situation)、工作目標(Task)、具體的工作事項(Action)及最終獲得的成果(Result)。

在面試過程中,面試官應對自己特別注重的方面進行追問,從而獲得對候選人更全面深刻的認知。一個好的候選人往往需要提前準備好闡述工作經歷,面試過程中認真聆聽問題,清晰明了地回答問題,並在回答中展現候選人的工作態度和能力範圍等。

第二種適合群面,即通過STAR法則開展無領導小組討論。

面試官(們)可提前設計好一個討論場景(Situation)和最終目標(Task),要求多位候選人自行進行討論,並得出最終結果。在無領導小組討論過程中,面試官可以觀察每位候選人如何不斷向目標靠近(Action),並最終獲得了什麼結果(Result),從而挖掘候選人的能力範圍。

面試官也可以在討論結束後要求每位候選人再進行自我闡述,佐證自己對候選人的判斷。

STAR法則淺顯易懂,而且對面試和簡歷都有非常直接的指導意義。而筆者認為:STAR法則同樣適用於產品設計中,如果遵循STAR法則,我們的產品設計和互動設計會做得更好!

STAR法則對產品設計的思考

圖片由 筆者聊產品 原創繪製,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在設計功能時,我們同樣需要考慮用戶場景(Situation)、功能目標(Task)、用戶行為路徑(Action)和最終產品效果(Result)。STAR面試法則,是從四個角度去描述一份工作/項目。而STAR產品法則,是從四個維度去思考並驗證一個產品功能,STAR產品法則應當貫穿在產品設計到上線後的整個過程當中。

圖片由 筆者聊產品 原創繪製,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類比STAR法則,筆者在上圖中列舉了用戶場景(Situation)、功能目標(Task)、行為路徑(Action)及產品效果(Result)分別需要考慮的重點內容。

如何在產品設計中貫徹好STAR產品法則,筆者認為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產品設計前:思考並驗證用戶場景(Situation)

你可以通過競品分析、歷史用戶數據、用戶全生命周期監測、用戶調研、模擬場景等多種方式來還原較為真實的用戶場景。你可以進一步構建用戶畫像,去偽存真,並結合已有的產品(如有)描繪更細化的應用場景。

筆者建議你把這些記錄下來,並且可以分享給產品運營或技術開發的同事們,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產品。

(2)產品設計中:設定功能目標(Task)並設計行為路徑(Action)

通過用戶場景分析、優先級分析和可行性分析後,你可以基本確定產品短期與中長期的功能目標。在描述清楚功能之外,筆者建議你可以和運營一起,把功能目標進行拆分並對每個子目標進行必要性/緊急性的排序,找出最核心、最關鍵的目標並重點突破。

然後你可以開始設計流程,繪製流程圖和關係圖,剝繭抽絲地把用戶的產品使用路徑設計出來,最好匯同技術或測試的同事一起討論流程和原型圖,優化路徑並通過測試用例來完善功能邊界。記得做好埋點設計,以方便日後驗證功能目標及產品效果。

(3)產品開發中:闡述並落實用戶場景(Situation)、功能目標(Task)與行為路徑(Action)

無論是需求宣講會,還是開發中每一次與技術的溝通與調整,都不要脫離產品設計的初心。讓技術也明白用戶場景、功能目標和行為路徑,可以讓產品和技術之間的交流更加順暢,也會讓大家為了一個有意義的目標而更加努力。

(4)產品上線後:復盤並分析產品結果(Result)

筆者 建議產品復盤在產品上線後1周與1月分開進行,產品上線後1周進行產品開發周期的復盤(如有項目經理請忽略此復盤),產品上線後1月進行產品設計和效果復盤。

結合埋點數據、新老用戶數據和運營同事的反饋,對比產品設計之初制定的功能目標,思考新功能與預期的差異點原因。在一次次復盤中,你的產品意識、邏輯思維和設計能力會不斷進步。

今天 筆者 對STAR產品法則的構想就到此為止,大膽類比難免有不周之處,在未來的產品道路上希望自己且行且省,不斷進步,此話與君共勉!

本文由 @JiLL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STAR法則的簡歷應用
    不管是什麼,合理熟練運用此法則,可以輕鬆的對面試官描述事物的邏輯方式,表現出自己分析闡述問題的清晰性、條理性和邏輯性。  STAR法則,500強面試題回答時的技巧法則,備受面試者成功者和500強HR的推崇  如果對面試技巧和人力資源招聘理論有所了解的同學應該聽說過,沒聽說也無所謂,現在知道也不遲。
  • 求職面試不知道Star法則?你不淘汰誰淘汰!
    對於每一個招聘面試官來說,熟悉掌握star法則是開展招聘工作的基本能力,面試官會通過star法則來觀察應聘者是否滿足公司要求。俗話說「師夷長技以制夷」,作為一個應聘者,熟悉面試官常用的面試工具,了解這個工具的原則和運行機理,則會大大地提高面試成功率。
  • ICON設計法則-菱形法則
    所以我嘗試把自己的思考方式結合其他人的設計理念整理了一個完整的Icon設計法則,通過簡單易懂的描述語言,並且結合設計案例呈現出來,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文章使用的案例只代表個人觀點,並不代表相關產品。本文重點講述Icon設計思維,關於Icon的具體定義以及具體的製作過程就不再贅述,網絡上有很多相關文章都有講述。
  • 簡歷 用STAR法則把你的簡歷打造為真正的「Star」
  • 古騰堡原則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
    編輯導讀:設計師明白一些基礎原理,可以幫助自己更好地完成產品設計。本篇文章為大家介紹了在設計中具有普適性意義的一個原則:古騰堡原則,作者從它的概念出發,結合案例介紹了其在設計領域中的應用,與大家分享。
  • 麥肯錫電梯法則,在ToB產品視頻中的應用
    想必很多人都聽過麥肯錫電梯法則,這一法則強調我們要用最短時間最簡語言表述產品要點,在第一時間吸引用戶。而在tob產品中,我們同樣需要踐行這一點,快速傳達產品要點。「麥肯錫電梯法則」來源於麥肯錫一次沉痛的教訓:該公司曾經為一家重要的大客戶做諮詢。
  • 用STAR法則評估:你的產品適合做社群嗎?
    網際網路讓每個人和每個品牌都能夠以最短最快捷的方式去連接消費者,社群就是時下最火熱的方式之一,因為火熱,所以人人想做。而在實際的運營工作中,也有不少人都是,啥都不想,先幹起來:建群!但至於這個群,目的是什麼?後續如何運營,其實並沒有想清楚。
  • 超實用通用設計法則解析 —「80/20法則」
    經過多年的沉澱,前輩們留下了大量的通用設計法則,小編匯集法則進行講解,抓取法則在用戶界面設計中的呈現,幫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和運用。法則包含跨學科的專業知識,重拾那些被忽略的本源,將其融入日常設計和用戶體驗體系中,活用法則來驗證自己的設計過程和設計成果。「優秀的設計師有時會無視設計法則。但當他們這樣做的時候,通常會有一些補償性的措施。
  • 結構化思考:MECE法則
    結構化思考 同一個自然人,在不同場景和需求下,可能是呈現出多個用戶畫像。 舉個通俗點的例子: 幾個月沒吃泡麵的你,可能覺得一口氣能吃兩碗。真吃了兩碗後,立馬覺得一輩子不想再吃這玩意了。 從愛好者到厭惡者,你扮演著兩種用戶。 這就帶來一個問題,產品應該覆蓋到多少種用戶?
  • 設計法則 | 五帽架法
    Hello,大家好,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設計法則:五帽架法。
  • 業務產品的設計方法論與思考
    談一談業務產品設計的一些思考。主要分了六點談:什麼是業務產品?業務產品的定位和目標?業務產品的需求來源和分析?業務系統如何設計和優化?但產品經理可以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影響業務,不要把自己當成需求接收的被動方,可以通過產品經理的思考引導業務方向。比如說當接收到運營提出的需求,產品經理可以去分析需求的合理性和需求的價值,不是所有運營同事提出的需求都要滿足,產品經理必須要有自己的思考。一般來說,需求大多數是為了上線新業務或者當前業務遇到什麼問題需要解決。
  • 遊戲心理學研究:關於鄧巴數法則在遊戲設計中的具體應用
    鄧巴數法則在遊戲設計中應用的3個方面1、適用於遊戲項目管理而這同樣也符合鄧巴數法則的原理。這也說明人的記憶和社交網絡等方面,均受限於自身大腦的認知水平。換言之,可以通過鄧巴數法則的原理,定義玩家在社交活動中人數的規模,並以此為基礎,讓玩家彼此之間建立起基本的親密和信任關係。
  • 遊戲心理學研究:關於鄧巴數法則在遊戲設計中的具體應用
    而一旦超過這個上限,則將大幅降低此人在社會交往和生活中的效率。鄧巴數法則在遊戲設計中應用的3個方面1、適用於遊戲項目管理嘗試與一群人進行創作是一種挑戰,而當團隊變得越來越大時,情況必然會變得越來越複雜。
  • 那些很熟悉但又不知怎麼用的設計法則(1):80/20法則
    每次在做項目總結的時候,總想列舉一些法則和方法論來增加總結的專業性以及可信服度,但是總有些熟知的方法卻怎麼也叫不上名字,所以決定開設一個這樣的專題,敦促自己在做設計的時候不要留於表象,有理可循。80/20法則被廣泛應用於社會學、經濟、用戶體驗設計、企業管理等。通用設計法則的定義:在整個產品中,80%的效果是由20%的關鍵元素決定的。確切的百分比並不是重點,在實際情況中,關鍵變量所佔比例是10%~30%不等。維基百科的定義:大多數情況下,大約80%的影響是產生於20%的原因。
  • C端&B端產品的差異及設計思考
    文章針對B端產品和C端產品的差異展開分享,並分享了在做這兩類產品時的一些設計思考。雖然to B的產品越來越多,但市場上仍然是to C產品更普遍、更大行其道。畢竟C端產品面向的人群更廣泛,受眾面更大。而當下的設計師也多是從C端流動轉向去做B端產品的,所以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B端產品和C端產品的差異,以及在做這兩類產品時的一些設計思考。
  • 聊聊面試中的 STAR 法則和具體案例
    既然面試官願意花時間和你聊,那麼證明自己還是有實力的,有被看中的閃光點,那麼有什麼好心虛的呢,勇敢自信的面對就好了。STAR法則在寫簡歷和面試過程中,都需要描述工作經驗或個人經歷。優秀的面試者往往會用 STAR 法則來建立個人事件,讓面試官可以更好地通過你過去的經歷來判斷你的個人能力和潛質。
  • 產品進化論:如何用好5個達爾文法則
    在最近舊金山的精益創業大會(Lean Startup Conference)上,Google+創始人之一、後來創辦基礎教育培訓學校AltSchool的Max Ventilla建議把進化理論應用到產品設計上
  • 你應該早點試試STAR法則
    看了這麼多面試的套路,現在真正來點專業的吧,掌握這個法則,你將主導面試:用STAR法則向HR描述工作經歷和項目經歷我:我主要負責的是新媒體的推廣工作,文案、軟文、微信和數據的分析哲學工作都有涉及。因為公司是售賣教學產品的,所以付款轉化率是公司的核心目標。轉化率的高低和流量的質量非常相關,業務的目標用戶是23—28歲的在職人群,所以分解到我的工作,就是找到這批質量最高的用戶去訪問網站。
  • 用STAR法則寫簡歷,面試就是簡單
    今天我要講寫簡歷的四大法則,就是STAR四個字母。在STAR中呢?S是情景(situation)的意思,T是任務(task)的意思,A是指(action)行動,R就是(result)結果。很多人在寫簡歷和面試的時候,都覺得自己的過去的工作經驗沒有辦法三言兩語就非常清晰地跟面試官表達清楚,所以非常的苦惱。
  • 從0到1設計一款產品,我的反思與總結
    開發說「我可以完全按照你的需求文檔開發,不需要再做任何思考」。那這其中要求的是產品經理將各方面考慮詳盡,但在實際操作中,產品經理難免也會有遺漏之處。在1.0原型初稿出爐之後,我面臨了職場的第一次鄙視,來源於隔壁組支援的UI設計大兵。我仍記憶猶新,在個人中心頁面上,有一個登錄及我的訂單入口。而我居然遺漏了未登錄狀態下點擊我的訂單入口時的情況。